Sorted Set源码阅读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数据库 Tair(兼容Redis),内存型 2GB
Redis 开源版,标准版 2GB
推荐场景:
搭建游戏排行榜
简介: Sorted Set源码阅读

有序集合为何能同时支持点查询和范围查询?

有序集合(Sorted Set)是 Redis 中一种重要的数据类型,它本身是集合类型,同时也可以支持集合中的元素带有权重,并按权重排序

曾经就有一位从事 Redis 开发的同学问我:为什么 Sorted Set 能同时提供以下两种操作 接口,以及它们的复杂度分别是 O(logN)+M 和 O(1) 呢?

  • ZRANGEBYSCORE:按照元素权重返回一个范围内的元素。
  • ZSCORE:返回某个元素的权重值。

实际上,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为什么 Sorted Set 既能支持高效的范围查询,同时还 能以 O(1) 复杂度获取元素权重值?

这其实就和 Sorted Set 底层的设计实现有关了。Sorted Set 能支持范围查询,这是因为 它的核心数据结构设计采用了跳表,而它又能以常数复杂度获取元素权重,这是因为它同 时采用了哈希表进行索引。

那么,你是不是很好奇,Sorted Set 是如何把这两种数据结构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又是如 何进行协作的呢?今天这节课,我就来给你介绍下 Sorted Set 采用的双索引的设计思想和 实现。理解和掌握这种双索引的设计思想,对于我们实现数据库系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参 考价值的。

好,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 Sorted Set 的基本结构。

Sorted Set 基本结构

要想了解 Sorted Set 的结构,就需要阅读它的代码文件。这里你需要注意的是,在 Redis 源码中,Sorted Set 的代码文件和其他数据类型不太一样,它并不像哈希表的 dict.c/dict.h,或是压缩列表的 ziplist.c/ziplist.h,具有专门的数据结构实现和定义文件。

Sorted Set 的实现代码在t_zset.c文件中,包括 Sorted Set 的各种操作实现,同时 Sorted Set 相关的结构定义在server.h文件中。如果你想要了解学习 Sorted Set 的模 块和操作,注意要从 t_zset.c 和 server.h 这两个文件中查找。

好,在知道了 Sorted Set 所在的代码文件之后,我们可以先来看下它的结构定义。Sorted Set 结构体的名称为 zset,其中包含了两个成员,分别是哈希表 dict 和跳表 zsl,如下所示。(这一步是在server.h文件中查看的)

typedef struct zset {
    dict *dict;
    zskiplist *zsl;
} zset;

在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说过 Sorted Set 这种同时采用跳表和哈希表两个索引结构的设计思 想,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因为这种设计思想充分利用了跳表高效支持范围查询(如 ZRANGEBYSCORE 操作),以及哈希表高效支持单点查询(如 ZSCORE 操作)的特征。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一个数据结构中,同时高效支持范围查询和单点查询,这是单一 索引结构比较难达到的效果。

不过,既然 Sorted Set 采用了跳表和哈希表两种索引结构来组织数据,我们在实现 Sorted Set 时就会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跳表或是哈希表中,各自保存了什么样的数据?

跳表和哈希表保存的数据是如何保持一致的?

因为我已经前面给你介绍了 Redis 中哈希表的实现思路,所以接下来,我主要是 给你介绍下跳表的设计和实现。通过学习跳表,你可以了解到跳表中保存的数据,以及跳 表的常见操作。然后,我再带你来探究下 Sorted Set 如何将哈希表和跳表组合起来使用 的,以及这两个索引结构中的数据是如何保持一致的。

跳表的设计与实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跳表(skiplist)。

跳表其实是一种多层的有序链表。在课程中,为了便于说明,我把跳表中的层次从低到高排个序,最底下一层称为 level0,依次往上是 level1、level2 等。 下图展示的是一个 3 层的跳表。其中,头结点中包含了三个指针,分别作为 leve0 到 level2 上的头指针。

下图展示的是一个 3 层的跳表。其中,头结点中包含了三个指针,分别作为 leve0 到 level2 上的头指针。

可以看到

  • 在 level 0 上一共有 7 个结点,分别是 3、11、23、33、42、51、62,这些结 点会通过指针连接起来,同时头结点中的 level0 指针会指向结点 3。
  • 在level 1 上结点 11、33 和 51 又都包含了一个指针,同样也依次连接起来,且头结点的 level 1 指针会指向结点 11。这样一来,这 3 个结点就组成了 level 1 上的所有结点。
  • 最后,结点 33 中还包含了一个指针,这个指针会指向尾结点,同时,头结点的 level 2 指 针会指向结点 33,这就形成了 level 2,只不过 level 2 上只有 1 个结点 33。

好,在对跳表有了直观印象后,我们再来看看跳表实现的具体数据结构。

跳表数据结构

我们在server.h文件当中先来看下跳表结点的结构定义,如下所示。

/* ZSETs use a specialized version of Skiplists */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 sSorted Set中的元素
    sds ele;
    // 元素权重值
    double score;
    // 后向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 节点的level数组,保存每层上的前向指针和跨度
    struct zskiplistLevel {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unsigned long span;
    } level[];
} zskiplistNode;
  • 首先,因为 Sorted Set 中既要保存元素,也要保存元素的权重,所以对应到跳表结点的结 构定义中,就对应了 sds 类型的变量 ele,以及 double 类型的变量 score。此外,为了便 于从跳表的尾结点进行倒序查找,每个跳表结点中还保存了一个后向指针 (*backward),指向该结点的前一个结点。
  • 然后,因为跳表是一个多层的有序链表,每一层也是由多个结点通过指针连接起来的。因此在跳表结点的结构定义中,还包含了一个 zskiplistLevel 结构体类型的 level 数组。
  • level 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对应了一个 zskiplistLevel 结构体,也对应了跳表的一层。而 zskiplistLevel 结构体定义了一个指向下一结点的前向指针(*forward),这就使得结点可以在某一层上和后续结点连接起来。同时,zskiplistLevel 结构体中还定义了跨度,这是 用来记录结点在某一层上的*forward指针和该指针指向的结点之间,跨越了 level0 上的 几个结点。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其中就展示了 33 结点的 level 数组和跨度情况。可以看到,33 结 点的 level 数组有三个元素,分别对应了三层 level 上的指针。此外,在 level 数组中, level 2、level1 和 level 0 的跨度 span 值依次是 3、2、1。

最后,因为跳表中的结点都是按序排列的,所以,对于跳表中的某个结点,我们可以把从头结点到该结点的查询路径上,各个结点在所查询层次上的*forward指针跨度,做一个累加。这个累加值就可以用来计算该结点在整个跳表中的顺序,另外这个结构特点还可以用 来实现 Sorted Set 的 rank 操作,比如 ZRANK、ZREVRANK 等。

好,了解了跳表结点的定义后,我们可以来看看跳表的定义。在跳表的结构中,定义了跳表的头结点和尾结点、跳表的长度,以及跳表的最大层数,如下所示。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unsigned long length;
    int level;
} zskiplist;

因为跳表的每个结点都是通过指针连接起来的,所以我们在使用跳表时,只需要从跳表结构体中获得头结点或尾结点,就可以通过结点指针访问到跳表中的各个结点。

那么,当我们在 Sorted Set 中查找元素时,就对应到了 Redis 在跳表中查找结点,而此时,查询代码是否需要像查询常规链表那样,逐一顺序查询比较链表中的每个结点呢? 其实是不用的,因为这里的查询代码,可以使用跳表结点中的 level 数组来加速查询。

跳表结点查询

事实上,当查询一个结点时,跳表会先从头结点的最高层开始,查找下一个结点。而由于跳表结点同时保存了元素和权重,所以跳表在比较结点时,相应地有两个判断条件:

  1. 当查找到的结点保存的元素权重,比要查找的权重小时,跳表就会继续访问该层上的下 一个结点。
  2. 当查找到的结点保存的元素权重,等于要查找的权重时,跳表会再检查该结点保存的 SDS 类型数据,是否比要查找的 SDS 数据小。如果结点数据小于要查找的数据时,跳 表仍然会继续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结点。

但是,当上述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时,跳表就会用到当前查找到的结点的 level 数组了。跳表 会使用当前结点 level 数组里的下一层指针,然后沿着下一层指针继续查找,这就相当于跳 到了下一层接着查找。

这部分的代码逻辑如下所示,因为在跳表中进行查找、插入、更新或删除操作时,都需要 用到查询的功能,你可以重点了解下。 跳表结点层数设置

/* Find the last node that is contained in the specified range.
 * Returns NULL when no element is contained in the range. */
zskiplistNode *zslLastInLexRange(zskiplist *zsl, zlexrangespec *range) {
    zskiplistNode *x;
    int i;
    /* If everything is out of range, return early. */
    if (!zslIsInLexRange(zsl,range)) return NULL;
    // 获取跳表的表头
    x = zsl->header;
    // 从最大层数开始逐一遍历
    for (i = zsl->level-1; i >= 0; i--) {
        /* Go forward while *IN* range. */
        while (x->level[i].forward &&
            zslLexValueLteMax(x->level[i].forward->ele,range))
                x = x->level[i].forward;
    }
    /* This is an inner range, so this node cannot be NULL. */
    serverAssert(x != NULL);
    /* Check if score >= min. */
    if (!zslLexValueGteMin(x->ele,range)) return NULL;
    return x;
}

跳表结点层数设置

这样一来,有了 level 数组之后,一个跳表结点就可以在多层上被访问到了。而一个结点的 level 数组的层数也就决定了,该结点可以在几层上被访问到。

所以,当我们要决定结点层数时,实际上是要决定 level 数组具体有几层。

一种设计方法是,让每一层上的结点数约是下一层上结点数的一半,就像下面这张图展示 的。第 0 层上的结点数是 7,第 1 层上的结点数是 3,约是第 0 层上结点数的一半。而第 2 层上的结点就 33 一个,约是第 1 层结点数的一半。

这种设计方法带来的好处是,当跳表从最高层开始进行查找时,由于每一层结点数都约是 下一层结点数的一半,这种查找过程就类似于二分查找,查找复杂度可以降低到 O(logN)

但这种设计方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为了维持相邻两层上结点数的比例为 2:1,一旦 有新的结点插入或是有结点被删除,那么插入或删除处的结点,及其后续结点的层数都需 要进行调整,而这样就带来了额外的开销。

我先来给你举个例子,看下不维持结点数比例的影响,这样虽然可以不调整层数,但是会 增加查询复杂度。 首先,假设当前跳表有 3 个结点,其数值分别是 3、11、23,如下图所示:

接着,假设现在要插入一个结点 15,如果我们不调整其他结点的层数,而是直接插入结点 15 的话,那么插入后,跳表 level 0 和 level 1 两层上的结点数比例就变成了为 4:1,如下 图所示。

而假设我们持续插入多个结点,但是仍然不调整其他结点的层数,这样一来,level0 上的 结点数就会越来越多,如下图所示。

相应的,如果我们要查找大于 11 的结点,就需要在 level 0 的结点中依次顺序查找,复杂度就是 O(N) 了。所以,为了降低查询复杂度,我们就需要维持相邻层结点数间的关系。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维持相邻层结点数为 2:1 时的影响。 比如,我们可以把结点 23 的 level 数组中增加一层指针,如下图所示。这样一来,level 0 和 level 1 上的结点数就维持在了 2:1。但相应的代价就是,我们也需要给 level 数组重新 分配空间,以便增加一层指针

类似的,如果我们要在有 7 个结点的跳表中删除结点 33,那么结点 33 后面的所有结点都 要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跳表如下图所示。你可以看到,结点 42 和 62 都要新增 level 数组空间,这样能 分别保存 3 层的指针和 2 层的指针,而结点 51 的 level 数组则需要减少一层。也就是 说,这样的调整会带来额外的操作开销。

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跳表在创建结点时,采用的是另一种设计方法,即随机生成每个结点的层数。此时,相邻两层链表上的结点数并不需要维持在严格的 2:1 关系。这样一 来,当新插入一个结点时,只需要修改前后结点的指针,而其他结点的层数就不需要随之改变了,这就降低了插入操作的复杂度。

在 Redis 源码中,跳表结点层数是由 zslRandomLevel 函数决定。zslRandomLevel 函 数会把层数初始化为 1,这也是结点的最小层数。然后,该函数会生成随机数,如果随机数的值小于 ZSKIPLIST_P(指跳表结点增加层数的概率,值为 0.25),那么层数就增加 1 层。因为随机数取值到[0,0.25) 范围内的概率不超过 25%,所以这也就表明了,每增加一 层的概率不超过 25%。下面的代码展示了 zslRandomLevel 函数的执行逻辑,你可以看下。

常数定义这部分#define是在server.h文件中,zslRandomLevel函数具体的表现是在t_zset.c中

// 最大层数32层
#define ZSKIPLIST_MAXLEVEL 32 /* Should be enough for 2^64 elements */
// 随机数值0.25
#define ZSKIPLIST_P 0.25      /* Skiplist P = 1/4 */
/* Returns a random level for the new skiplist node we are going to create.
 * The return value of this function is between 1 and ZSKIPLIST_MAXLEVEL
 * (both inclusive), with a powerlaw-alike distribution where higher
 * levels are less likely to be returned. */
int zslRandomLevel(void) {
    // 初始化层为1
    int level = 1;
    while ((random()&0xFFFF) < (ZSKIPLIST_P * 0xFFFF))
        level += 1;
    return (level<ZSKIPLIST_MAXLEVEL) ? level : ZSKIPLIST_MAXLEVEL;
}

好,现在我们就了解了跳表的基本结构、查询方式和结点层数设置方法,那么下面我们接 着来学习下,Sorted Set 中是如何将跳表和哈希表组合起来使用的,以及是如何保持这两 个索引结构中的数据是一致的。

哈希表和跳表的组合使用

其实,哈希表和跳表的组合使用并不复杂。 首先,我们从刚才介绍的 Sorted Set 结构体中可以看到,Sorted Set 中已经同时包含了 这两种索引结构,这就是组合使用两者的第一步。然后,我们还可以在 Sorted Set 的创建 代码(t_zset.c文件)中,进一步看到跳表和哈希表被相继创建。

当创建一个 zset 时,代码中会相继调用 dictCreate 函数创建 zset 中的哈希表,以及调用 zslCreate 函数创建跳表,如下所示。

void zsetConvert(robj *zobj, int encoding) {
    zset *zs;
    zskiplistNode *node, *next;
    sds ele;
    double score;
    if (zobj->encoding == encoding) return;
    if (zobj->encoding == OBJ_ENCODING_ZIPLIST) {
        unsigned char *zl = zobj->ptr;
        unsigned char *eptr, *sptr;
        unsigned char *vstr;
        unsigned int vlen;
        long long vlong;
        if (encoding != OBJ_ENCODING_SKIPLIST)
            serverPanic("Unknown target encoding");
        zs = zmalloc(sizeof(*zs));
        // 创建hash表
        zs->dict = dictCreate(&zsetDictType,NULL);
        // 创建跳表
        zs->zsl = zslCreate();
        eptr = ziplistIndex(zl,0);
        serverAssertWithInfo(NULL,zobj,eptr != NULL);
        sptr = ziplistNext(zl,eptr);
        serverAssertWithInfo(NULL,zobj,sptr != NULL);
        while (eptr != NULL) {
            score = zzlGetScore(sptr);
            serverAssertWithInfo(NULL,zobj,ziplistGet(eptr,&vstr,&vlen,&vlong));
            if (vstr == NULL)
                ele = sdsfromlonglong(vlong);
            else
                ele = sdsnewlen((char*)vstr,vlen);
            node = zslInsert(zs->zsl,score,ele);
            serverAssert(dictAdd(zs->dict,ele,&node->score) == DICT_OK);
            zzlNext(zl,&eptr,&sptr);
        }
        zfree(zobj->ptr);
        zobj->ptr = zs;
        zobj->encoding = OBJ_ENCODING_SKIPLIST;
    } else if (zobj->encoding == OBJ_ENCODING_SKIPLIST) {
        unsigned char *zl = ziplistNew();
        if (encoding != OBJ_ENCODING_ZIPLIST)
            serverPanic("Unknown target encoding");
        /* Approach similar to zslFree(), since we want to free the skiplist at
         * the same time as creating the ziplist. */
        zs = zobj->ptr;
        dictRelease(zs->dict);
        node = zs->zsl->header->level[0].forward;
        zfree(zs->zsl->header);
        zfree(zs->zsl);
        while (node) {
            zl = zzlInsertAt(zl,NULL,node->ele,node->score);
            next = node->level[0].forward;
            zslFreeNode(node);
            node = next;
        }
        zfree(zs);
        zobj->ptr = zl;
        zobj->encoding = OBJ_ENCODING_ZIPLIST;
    } else {
        serverPanic("Unknown sorted set encoding");
    }

这样,在 Sorted Set 中同时有了这两个索引结构以后,接下来,我们要想组合使用它们, 就需要保持这两个索引结构中的数据一致了。简单来说,这就需要我们在往跳表中插入数 据时,同时也向哈希表中插入数据。

而这种保持两个索引结构一致的做法其实也不难,当往 Sorted Set 中插入数据时, zsetAdd 函数就会被调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阅读 Sorted Set 的元素添加函数 zsetAdd 了解到。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zsetAdd 函数的执行过程。

首先,zsetAdd 函数会判定 Sorted Set 采用的是 ziplist 还是 skiplist 的编码方式。

注意,在不同编码方式下,zsetAdd 函数的执行逻辑也有所区别。这一讲我们重点关注的 是 skiplist 的编码方式,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主要来看看当采用 skiplist 编码方式时, zsetAdd 函数的逻辑是什么样的。

zsetAdd 函数会先使用哈希表的 dictFind 函数,查找要插入的元素是否存在。如果不存 在,就直接调用跳表元素插入函数 zslInsert 和哈希表元素插入函数 dictAdd,将新元素分别插入到跳表和哈希表中。

这里你需要注意的是,Redis 并没有把哈希表的操作嵌入到跳表本身的操作函数中,而是 在 zsetAdd 函数中依次执行以上两个函数。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保持了跳表和哈希表两者操作的独立性。

然后,如果 zsetAdd 函数通过 dictFind 函数发现要插入的元素已经存在,那么 zsetAdd 函数会判断是否要增加元素的权重值。

如果权重值发生了变化,zsetAdd 函数就会调用 zslUpdateScore 函数,更新跳表中的元素权重值。紧接着,zsetAdd 函数会把哈希表中该元素(对应哈希表中的 key)的 value 指向跳表结点中的权重值,这样一来,哈希表中元素的权重值就可以保持最新值了。

下面的代码显示了 zsetAdd 函数的执行流程,你可以看下。

/* Add a new element or update the score of an existing element in a sorted
 * set, regardless of its encoding.
 *
 * The set of flags change the command behavior. 
 *
 * The input flags are the following:
 *
 * ZADD_INCR: Increment the current element score by 'score' instead of updating
 *            the current element score. If the element does not exist, we
 *            assume 0 as previous score.
 * ZADD_NX:   Perform the operation only if the element does not exist.
 * ZADD_XX:   Perform the operation only if the element already exist.
 * ZADD_GT:   Perform the operation on existing elements only if the new score is 
 *            greater than the current score.
 * ZADD_LT:   Perform the operation on existing elements only if the new score is 
 *            less than the current score.
 *
 * When ZADD_INCR is used, the new score of the element is stored in
 * '*newscore' if 'newscore' is not NULL.
 *
 * The returned flags are the following:
 *
 * ZADD_NAN:     The resulting score is not a number.
 * ZADD_ADDED:   The element was added (not present before the call).
 * ZADD_UPDATED: The element score was updated.
 * ZADD_NOP:     No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because of NX or XX.
 *
 * Return value:
 *
 * The function returns 1 on success, and sets the appropriate flags
 * ADDED or UPDATED to signal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operation (note that
 * none could be set if we re-added an element using the same score it used
 * to have, or in the case a zero increment is used).
 *
 * The function returns 0 on error, currently only when the increment
 * produces a NAN condition, or when the 'score' value is NAN since the
 * start.
 *
 * The command as a side effect of adding a new element may convert the sorted
 * set internal encoding from ziplist to hashtable+skiplist.
 *
 * Memory management of 'ele':
 *
 * The function does not take ownership of the 'ele' SDS string, but copies
 * it if needed. */
int zsetAdd(robj *zobj, double score, sds ele, int in_flags, int *out_flags, double *newscore) {
    /* Turn options into simple to check vars. */
    int incr = (in_flags & ZADD_IN_INCR) != 0;
    int nx = (in_flags & ZADD_IN_NX) != 0;
    int xx = (in_flags & ZADD_IN_XX) != 0;
    int gt = (in_flags & ZADD_IN_GT) != 0;
    int lt = (in_flags & ZADD_IN_LT) != 0;
    *out_flags = 0; /* We'll return our response flags. */
    double curscore;
    /* NaN as input is an error regardless of all the other parameters. */
    if (isnan(score)) {
        *out_flags = ZADD_OUT_NAN;
        return 0;
    }
  // 如果采用ziplist编码方式时,zsetAdd函数的处理逻辑
    /* Update the sorted set according to its encoding. */
    if (zobj->encoding == OBJ_ENCODING_ZIPLIST) {
        unsigned char *eptr;
        if ((eptr = zzlFind(zobj->ptr,ele,&curscore)) != NULL) {
            /* NX? Return, same element already exists. */
            if (nx) {
                *out_flags |= ZADD_OUT_NOP;
                return 1;
            }
            /* Prepare the score for the increment if needed. */
            // 如果要更新元素权重值
            if (incr) {
                // 更新权重值
                score += curscore;
                if (isnan(score)) {
                    *out_flags |= ZADD_OUT_NAN;
                    return 0;
                }
            }
            /* GT/LT? Only update if score is greater/less than current. */
            if ((lt && score >= curscore) || (gt && score <= curscore)) {
                *out_flags |= ZADD_OUT_NOP;
                return 1;
            }
            if (newscore) *newscore = score;
            /* Remove and re-insert when score changed. */
            // 如果权重发生变化了
            if (score != curscore) {
                // 更新跳表结点,先删除,然后重新插入
                zobj->ptr = zzlDelete(zobj->ptr,eptr);
                zobj->ptr = zzlInsert(zobj->ptr,ele,score);
                *out_flags |= ZADD_OUT_UPDATED;
            }
            return 1;
        } 
        // 如果新元素不存在
        else if (!xx) {
            /* check if the element is too large or the list
             * becomes too long *before* executing zzlInsert. */
            if (zzlLength(zobj->ptr)+1 > server.zset_max_ziplist_entries ||
                sdslen(ele) > server.zset_max_ziplist_value ||
                !ziplistSafeToAdd(zobj->ptr, sdslen(ele)))
            {
                zsetConvert(zobj,OBJ_ENCODING_SKIPLIST);
            } else {
                // 当前节点指向要插入跳表的结点
                zobj->ptr = zzlInsert(zobj->ptr,ele,score);
                // 更新权重值
                if (newscore) *newscore = score;
                *out_flags |= ZADD_OUT_ADDED;
                return 1;
            }
        } else {
            *out_flags |= ZADD_OUT_NOP;
            return 1;
        }
    }
    /* Note that the above block handling ziplist would have either returned or
     * converted the key to skiplist. */
    // 如果采用skiplist编码方式时,zsetAdd函数的处理逻辑
    if (zobj->encoding == OBJ_ENCODING_SKIPLIST) {
        zset *zs = zobj->ptr;
        zskiplistNode *znode;
        dictEntry *de;
    // 从哈希表中查询新增元素
        de = dictFind(zs->dict,ele);
        if (de != NULL) {
            /* NX? Return, same element already exists. */
            if (nx) {
                *out_flags |= ZADD_OUT_NOP;
                return 1;
            }
      // 从哈希表中查询元素的权重
            curscore = *(double*)dictGetVal(de);
            /* Prepare the score for the increment if needed. */
            // 如果要更新元素权重值
            if (incr) {
                // 更新权重值
                score += curscore;
                if (isnan(score)) {
                    *out_flags |= ZADD_OUT_NAN;
                    return 0;
                }
            }
            /* GT/LT? Only update if score is greater/less than current. */
            if ((lt && score >= curscore) || (gt && score <= curscore)) {
                *out_flags |= ZADD_OUT_NOP;
                return 1;
            }
            if (newscore) *newscore = score;
      // 如果权重发生变化了
            /* Remove and re-insert when score changes. */
            if (score != curscore) {
                // 更新跳表结点
                znode = zslUpdateScore(zs->zsl,curscore,ele,score);
                /* Note that we did not removed the original element from
                 * the hash table representing the sorted set, so we just
                 * update the score. */
                // 让哈希表元素的值指向跳表结点的权重
                dictGetVal(de) = &znode->score; /* Update score ptr. */
                *out_flags |= ZADD_OUT_UPDATED;
            }
            return 1;
        } 
        // 如果新元素不存在
        else if (!xx) {
            ele = sdsdup(ele);
            // 新插入跳表结点
            znode = zslInsert(zs->zsl,score,ele);
            // 新插入哈希表元素
            serverAssert(dictAdd(zs->dict,ele,&znode->score) == DICT_OK);
            *out_flags |= ZADD_OUT_ADDED;
            if (newscore) *newscore = score;
            return 1;
        } else {
            *out_flags |= ZADD_OUT_NOP;
            return 1;
        }
    } else {
        serverPanic("Unknown sorted set encoding");
    }
    return 0; /* Never reached. */
}

总之,可以记住的是,Sorted Set 先是通过在它的数据结构中同时定义了跳表和哈希表,来实现同时使用这两种索引结构。然后,Sorted Set 在执行数据插入或是数据更新的过程中,会依次在跳表和哈希表中插入或更新相应的数据,从而保证了跳表和哈希表中记 录的信息一致。 这样一来,Sorted Set 既可以使用跳表支持数据的范围查询,还能使用哈希表支持根据元素直接查询它的权重。

以上介绍了 Sorted Set 数据类型的底层实现。Sorted Set 为了能同时支持按 照权重的范围查询,以及针对元素权重的单点查询,在底层数据结构上设计了组合使用跳表和哈希表的方法

跳表是一个多层的有序链表,在跳表中进行查询操作时,查询代码可以从最高层开始查 询。层数越高,结点数越少,同时高层结点的跨度会比较大。因此,在高层查询结点时, 查询一个结点可能就已经查到了链表的中间位置了。

这样一来,跳表就会先查高层,如果高层直接查到了等于待查元素的结点,那么就可以直 接返回。如果查到第一个大于待查元素的结点后,就转向下一层查询。下层上的结点数多于上层,所以这样可以在更多的结点中进一步查找待查元素是否存在。

跳表的这种设计方法就可以节省查询开销,同时,跳表设计采用随机的方法来确定每个结点的层数,这样就可以避免新增结点时,引起结点连锁更新问题。

此外,Sorted Set 中还将元素保存在了哈希表中,作为哈希表的 key,同时将 value 指向 元素在跳表中的权重。使用了哈希表后,Sorted Set 可以通过哈希计算直接查找到某个元素及其权重值,相较于通过跳表查找单个元素,使用哈希表就有效提升了查询效率。

总之,组合使用两种索引结构来对数据进行管理,比如 Sorted Set 中组合使用跳表和哈希 表,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思路,希望你也能应用在日常的系统开发中。

总结

1、ZSet 当数据比较少时,采用 ziplist 存储,每个 member/score 元素紧凑排列,节省内存

2、当数据超过阈值(zset-max-ziplist-entries、zset-max-ziplist-value)后,转为 hashtable + skiplist 存储,降低查询的时间复杂度

3、hashtable 存储 member->score 的关系,所以 ZSCORE 的时间复杂度为 O(1)

4、skiplist 是一个「有序链表 + 多层索引」的结构,把查询元素的复杂度降到了 O(logN),服务于 ZRANGE/ZREVRANGE 这类命令

5、skiplist 的多层索引,采用「随机」的方式来构建,也就是说每次添加一个元素进来,要不要对这个元素建立「多层索引」?建立「几层索引」?都要通过「随机数」的方式来决定

6、每次随机一个 0-1 之间的数,如果这个数小于 0.25(25% 概率),那就给这个元素加一层指针,持续随机直到大于 0.25 结束,最终确定这个元素的层数(层数越高,概率越低,且限制最多 32 层,详见 t_zset.c 的 zslRandomLevel 函数)

7、这个预设「概率」决定了一个跳表的内存占用和查询复杂度:概率设置越低,层数越少,元素指针越少,内存占用也就越少,但查询复杂会变高,反之亦然。这也是 skiplist 的一大特点,可通过控制概率,进而控制内存和查询效率

8、skiplist 新插入一个节点,只需修改这一层前后节点的指针,不影响其它节点的层数,降低了操作复杂度(相比平衡二叉树的再平衡,skiplist 插入性能更优)

Redis 的 ZSet 为什么用 skiplist 而不用平衡二叉树实现

原因是:

  • skiplist 更省内存:25% 概率的随机层数,可通过公式计算出 skiplist 平均每个节点的指针数是 1.33 个,平衡二叉树每个节点指针是 2 个(左右子树)
  • skiplist 遍历更友好:skiplist 找到大于目标元素后,向后遍历链表即可,平衡树需要通过中序遍历方式来完成,实现也略复杂
  • skiplist 更易实现和维护:扩展 skiplist 只需要改少量代码即可完成,平衡树维护起来较复杂

课后题:在使用跳表和哈希表相结合的双索引机制时,在获得高效范围查询和单点查询的同时,你能想到有哪些不足之处么?

这种发挥「多个数据结构」的优势,来完成某个功能的场景,最大的特点就是「空间换时间」,所以内存占用多是它的不足。

不过也没办法,想要高效率查询,就得牺牲内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不过 skiplist 在实现时,Redis 作者应该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了,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个「随机概率」,Redis 后期维护可以通过调整这个概率,进而达到「控制」查询效率和内存平衡的结果。当然,这个预设值是固定写死的,不可配置,应该是 Redis 作者经过测试和权衡后的设定,我们这里只需要知晓原理就好。


相关实践学习
基于Redis实现在线游戏积分排行榜
本场景将介绍如何基于Redis数据库实现在线游戏中的游戏玩家积分排行榜功能。
云数据库 Redis 版使用教程
云数据库Redis版是兼容Redis协议标准的、提供持久化的内存数据库服务,基于高可靠双机热备架构及可无缝扩展的集群架构,满足高读写性能场景及容量需弹性变配的业务需求。 产品详情:https://www.aliyun.com/product/kvstore &nbsp; &nbsp; ------------------------------------------------------------------------- 阿里云数据库体验:数据库上云实战 开发者云会免费提供一台带自建MySQL的源数据库&nbsp;ECS 实例和一台目标数据库&nbsp;RDS实例。跟着指引,您可以一步步实现将ECS自建数据库迁移到目标数据库RDS。 点击下方链接,领取免费ECS&amp;RDS资源,30分钟完成数据库上云实战!https://developer.aliyun.com/adc/scenario/51eefbd1894e42f6bb9acacadd3f9121?spm=a2c6h.13788135.J_3257954370.9.4ba85f24utseFl
相关文章
|
3月前
|
存储 NoSQL 关系型数据库
Redis 有序集合(sorted set)
10月更文挑战第17天
132 4
|
3月前
|
存储 分布式计算 NoSQL
大数据-40 Redis 类型集合 string list set sorted hash 指令列表 执行结果 附截图
大数据-40 Redis 类型集合 string list set sorted hash 指令列表 执行结果 附截图
35 3
|
5月前
|
存储 NoSQL 算法
Redis6入门到实战------ 三、常用五大数据类型(列表(List)、集合(Set)、哈希(Hash)、Zset(sorted set))
这是关于Redis 6入门到实战的文章,具体内容涉及Redis的五大数据类型:列表(List)、集合(Set)、哈希(Hash)、有序集合(Zset(sorted set))。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些数据类型的特点、常用命令以及它们背后的数据结构。如果您有任何关于Redis的具体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
8月前
|
NoSQL Redis Python
使用Sorted Set制作排行榜
使用Sorted Set制作排行榜
162 0
|
8月前
|
存储 NoSQL 调度
Redis的有序集合(Sorted Set)详解
Redis的有序集合(Sorted Set)详解
276 0
|
8月前
|
存储 NoSQL 关系型数据库
Redis Sorted Set 底层实现原理深度解读与排行榜实战
Redis Sorted Set 底层实现原理深度解读与排行榜实战
113 0
|
8月前
|
NoSQL Redis 索引
⑤【Sorted Set】Redis常用数据类型: ZSet [使用手册]
⑤【Sorted Set】Redis常用数据类型: ZSet [使用手册]
219 0
|
存储 NoSQL Redis
Redis之zset(sorted set)类型解读
Redis之zset(sorted set)类型解读
|
存储 NoSQL Redis
Redis:Sorted Set类型底层数据结构剖析
Redis:Sorted Set类型底层数据结构剖析
370 0
|
1月前
|
算法
你对Collection中Set、List、Map理解?
你对Collection中Set、List、Map理解?
65 18
你对Collection中Set、List、Map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