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的核心逻辑是确认本项目中什么系统达到什么容灾能力等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需求的可交付性。通过对需求的可交付性评估,分析出在当前项目中是否具备可落地性,从而输出《服务工作说明书》。
表 3-1 容灾需求的核心要素
在分析容灾目标时,容易出现将手段和目标混淆的情况。手段是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过程,而目标的实现方式可能有多种手段。在实际的项目中,需求阶段通常难以准确且完整地定义出范围。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定义出最核心的目标。核心指必须要实现的。结合多个容灾项目,本文总结了容灾需求中最核心的要素,如上表。
不同的行业,对同一容灾等级的能力要求,会有所差别。在项目交付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行业标准要求。
应用系统的选择方法:
候选范围:理论上所有系统都在容灾的候选范围内。
选择依据:实际上,在需求分析阶段的决策过程,常见的决策依据包括:
1、系统的优先级,例如银行常见的定级方式为 S、A、B、C、D,其中 S 级和 A 级的
系统是重点要建设容灾能力的。
2、资源的充足性,在本项目投入的成本中,灾备数据中心的资源可以部署哪些系统。
3、技术的复杂度,如某个应用系统依赖了大量的关联系统或特殊的技术,导致需要规划
多期项目来分步骤建设。
容灾等级的选择方法:
候选范围:应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对灾难等级划分,选择对应的容灾能力等级。
选择依据:在需求分析阶段,常见的决策依据包括:
1、案例的完备性,同行中是否有同行验证过的成熟方案和落地案例。
2、技术的可达性,对于创新意愿较强的用户,即便对容灾等级有更高的想法,也需要衡
量当前的技术上是否可达,以及采用新技术所承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