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调度指标
在进程调度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东西,来衡量比较不同的调度策略。调度指标就是用来衡量不同调度策略好坏的。
周转时间:任务完成的时间减去任务到达操作系统的时间
响应时间:任务到达操作系统首次运行时间减去到达时间
2. 调度算法
2.1 先进先出(FIFO)
最基本的调度算法,被称为先进先出(First In Frist out或者FIFO)调度,有时候也称为先到先服务(Frist Come Frist Served 或者 FCFS)。
假设A、B和C在大致相同的时间(T到达时间=0)到达系统。因为FIFO必须将某个工作放在前面,我们假设A比B早一点点,B比C早一点点。每个工作运行10s。
从图可以看出,A在10s完成,B在20s完成,C在30s完成。这3个任务的平均周转时间就是(10 + 20 + 30)/ 3 = 20。
我没在看第二个例子,假设A运行完成需要100s,那么此时系统的平均周转时间就是(100 + 110 + 120) / 3 = 110. 一些耗时较少的潜在资源被排在后面,会拉慢整个系统的平均运转时间。
2.2 最短任务优先(SJF)
最短任务优先(Shortest Job Frist, SJF)调度策略,先运行最短的任务,然后运行次短的任务。
我没还是以上面的例子,但是以SJF调度策略。如图展示了在考虑平均周转的情况下,SJF调度策略要比FIFO更好。SJF平均周转时间为(10+20 + 120)/ 3 = 50
事实上,我没考虑到所有工作同时到达的假设,证明SJF确实是一个最优的调度算法。但是真实情况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没法保证所有任务都同时到达。
假设 A 在t = 0到达,且需要运行100s。而B 和 C在t=10 到达,且各自需要运行10s,用纯SJF得到如下图的调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B和C在A不久后达到,它们任然被迫等到A完成。这3项工作的平均周转时间为103.33s(100 + (110 - 10)+ (120 - 10))/ 3
2.3 最短完成时间优先(STCF)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放宽调节(工作必须保持运行直到完成)。我们还需要调度程序本身的一些机制:
当B 和 C 到达时,调度程序当然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它可以抢占(preempt)工作A,并决定运行另一个工作。
那么,向SJF添加抢占,就称为最短完成时间优先(Shortest Time-to-Completion Frist, STCF)或者抢占式最短作业优先。
A先到达,运行10s后,B和C到达,STCF将抢占A,运行完B和C后,恢复A的运行。平均运行时间50s((120 + 10 + 20)/ 3)
考虑到我们的新假设,STCF是最优的;考虑到所有任务都是同时到达,SJF是最优的。
2.4 轮转
到现在为止,我们唯一的衡量指标是周转时间。对于许多早期的批处理系统有一定的意义。然而引入分时系统改变了一切。用户坐在终端前。同时还要交互性好。因此一个新的衡量指标诞生了: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定义为从任务首次运行和到达时间的差值。
STCF和相关方法在响应时间上不是很好。例如,如果3个工作同时到达,第三个工作必须等到前两个工作运行完成才能运行。这种方法虽然有很好的周转时间,但是对于响应和交互性是相当糟糕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新的调度算法,通常被称为【轮转调度】(Round-Robin, RR)。
基本思想:RR在一个时间片(time slice, 有时又称为调度因子)内运行一个工作,然后切换到运行队列中的下一个任务,而不是运行一个任务直到结束。它反复执行直到任务结束。因此RR有时也被称作时间切片(时间片的长度必须是时钟中断周期的倍数)。
RR平均响应时间:(0+1+2)/ 3 = 1;SJF 平均响应时间(0+5+10)= 5. 时间片的长度对于RR是至关重要的。越短,RR在响应时间上表现越好。但是,时间片太短也是有问题的:突然上下文切换的成本也将影响整体性能。因此,系统设计者需要权衡时间片长度,使其足够长,以便摊销上下文切换成本,而又不会使系统不及时响应。
3. 总结
本文简单介绍了操作系统中进程调度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程序运行的机制。显而易见,任何调度算法没法做到尽善尽美。
如果响应时间是我们唯一的标准,那么带有合理时间片的RR,就会是非常好的调度程序。但是其周转时间是相当糟糕的;如果周转时间是我们唯一的标准,那么显然(SJF,STCF),会是比较好的调度程序;
响应时间和周转时间是一个取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