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一些开发者使用这种方法来处理 async/await 错误
/** * @param { Promise } promise * @param { Object= } errorExt -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can pass to the err object * @return { Promise } */ function to(promise, errorExt) { return promise .then((data) => [null, data]) .catch((err) => { if (errorExt) { const parsedError = Object.assign({}, err, errorExt); return [parsedError, undefined]; } return [err, undefined]; }); } async function doSomething() { const [error1, result1] = await to(fetch('')); if (error1) { return; } const [error2, result2] = await to(fetch(result1)); if (error2) { return; } // ... }
正如你所看到的,他们把函数包起来,把原来的Promise转换成一个肯定会成功的 “Promise”,并返回一个数组。
如果原始的Promise成功了,那么数组中的第一项是空的,表示没有错误,第二项是原始 Promise的结果。如果原来的Promise失败了,那么数组的第一项是错误,第二项是未定义。就是这样了。
他们认为这很优雅,使代码更易读。但我不这么认为,我也不建议这样使用它
我认为这样的封装有点过度,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这样做。接下来,我将从两个角度说明我的观点。
1.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
Async/await API的目的是允许开发者像写同步代码一样写异步代码。因此,可以使用try…catch来捕获async/await错误。
而这样的函数似乎为我们考虑到了一切,但其他刚看到你的代码的开发者总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to函数返回的Promise所使用的await没有用try…catch来包装?
只有找到原始的to函数定义,并理解其意图,你才能知道 “啊,原来to函数返回的 Promise 永远不会被拒绝”。
所以它进一步增加了其他开发者的理解成本,使得熟悉的 async/await 变得不再 “熟悉”。
2.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
to函数的主要使用情况是,在同一上下文中有多个await promises,而它们相应的错误处理方式是不同的。那么就使用这个封装函数对每个错误进行不同的处理,减少对try…catch的使用。
但在实际开发,在每个到函数之后,你需要使用if语句来确定是否有错误。这与使用try…catch的本意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为了检查错误。
其次,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下一个Promise依赖上一个Promise的情况并不少见。但重要的一点是,这两个Promise通常是关联函数。所以在外层使用try…catch来统一处理错误是没有问题的。比如说
最后,在JavaScript中,大多数Promise场景都是在 Input/output上,比如网络IO和文件IO。这些IO场景可以将拦截器封装在下层,并根据错误代码统一处理。例如,使用axios拦截器。
所以它可能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实用。也就是说,它可能只用于整个项目的一小部分,而且成本超过了收益。
这就是我所有的观点,你怎么看?你赞成这种做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