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实验五 基于内核栈切换的进程切换(哈工大李治军)(一)

简介: 操作系统实验五 基于内核栈切换的进程切换(哈工大李治军)(一)

实验5 基于内核栈切换的进程切换


实验目的

深入理解进程和进程切换的概念;

综合应用进程、CPU 管理、PCB、LDT、内核栈、内核态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始建立系统认识。


实验内容

现在的 Linux 0.11 采用 TSS 和一条指令就能完成任务切换,虽然简单,但这指令的执行时间却很长,在实现任务切换时大概需要 200 多个时钟周期。


而通过堆栈实现任务切换可能要更快,而且采用堆栈的切换还可以使用指令流水的并行优化技术,同时又使得 CPU 的设计变得简单。所以无论是 Linux 还是 Windows,进程/线程的切换都没有使用 Intel 提供的这种 TSS 切换手段,而都是通过堆栈实现的。


本次实践项目就是将 Linux 0.11 中采用的 TSS 切换部分去掉,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堆栈的切换程序。具体的说,就是将 Linux 0.11 中的 switch_to 实现去掉,写成一段基于堆栈切换的代码。


本次实验包括如下内容:


编写汇编程序 switch_to:

完成主体框架;

在主体框架下依次完成 PCB 切换、内核栈切换、LDT 切换等;

修改 fork(),由于是基于内核栈的切换,所以进程需要创建出能完成内核栈切换的样子。

修改 PCB,即 task_struct 结构,增加相应的内容域,同时处理由于修改了 task_struct 所造成的影响。

用修改后的 Linux 0.11 仍然可以启动、可以正常使用。


TSS 切换

在现在的 Linux 0.11 中,真正完成进程切换是依靠任务状态段(Task State Segment,简称 TSS)的切换来完成的。


具体的说,在设计“Intel 架构”(即 x86 系统结构)时,每个任务(进程或线程)都对应一个独立的 TSS,TSS 就是内存中的一个结构体,里面包含了几乎所有的 CPU 寄存器的映像。有一个任务寄存器(Task Register,简称 TR)指向当前进程对应的 TSS 结构体,所谓的 TSS 切换就将 CPU 中几乎所有的寄存器都复制到 TR 指向的那个 TSS 结构体中保存起来,同时找到一个目标 TSS,即要切换到的下一个进程对应的 TSS,将其中存放的寄存器映像“扣在” CPU 上,就完成了执行现场的切换,如下图所示。



Intel 架构不仅提供了 TSS 来实现任务切换,而且只要一条指令就能完成这样的切换,即图中的 ljmp 指令。


具体的工作过程是:


(1)首先用 TR 中存取的段选择符在 GDT 表中找到当前 TSS 的内存位置,由于 TSS 是一个段,所以需要用段表中的一个描述符来表示这个段,和在系统启动时论述的内核代码段是一样的,那个段用 GDT 中的某个表项来描述,还记得是哪项吗?是 8 对应的第 1 项。此处的 TSS 也是用 GDT 中的某个表项描述,而 TR 寄存器是用来表示这个段用 GDT 表中的哪一项来描述,所以 TR 和 CS、DS 等寄存器的功能是完全类似的。

(2)找到了当前的 TSS 段(就是一段内存区域)以后,将 CPU 中的寄存器映像存放到这段内存区域中,即拍了一个快照。

(3)存放了当前进程的执行现场以后,接下来要找到目标进程的现场,并将其扣在 CPU 上,找目标 TSS 段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因为找段都要从一个描述符表中找,描述 TSS 的描述符放在 GDT 表中,所以找目标 TSS 段也要靠 GDT 表,当然只要给出目标 TSS 段对应的描述符在 GDT 表中存放的位置——段选择子就可以了,仔细想想系统启动时那条著名的 jmpi 0, 8 指令,这个段选择子就放在 ljmp 的参数中,实际上就 jmpi 0, 8 中的 8。

(4)一旦将目标 TSS 中的全部寄存器映像扣在 CPU 上,就相当于切换到了目标进程的执行现场了,因为那里有目标进程停下时的 CS:EIP,所以此时就开始从目标进程停下时的那个 CS:EIP 处开始执行,现在目标进程就变成了当前进程,所以 TR 需要修改为目标 TSS 段在 GDT 表中的段描述符所在的位置,因为 TR 总是指向当前 TSS 段的段描述符所在的位置。

上面给出的这些工作都是一句长跳转指令 ljmp 段选择子:段内偏移,在段选择子指向的段描述符是 TSS 段时 CPU 解释执行的结果,所以基于 TSS 进行进程/线程切换的 switch_to 实际上就是一句 ljmp 指令:

#define switch_to(n) {
    struct{long a,b;} tmp;
    __asm__(
        "movw %%dx,%1"
        "ljmp %0" ::"m"(*&tmp.a), "m"(*&tmp.b), "d"(TSS(n)
    )
 }
#define FIRST_TSS_ENTRY 4
#define TSS(n) (((unsigned long) n) << 4) + (FIRST_TSS_ENTRY << 3))


GDT 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所以第一个 TSS 表项,即 0 号进程的 TSS 表项在第 4 个位置上,4<<3,即 4 * 8,相当于 TSS 在 GDT 表中开始的位置,TSS(n)找到的是进程 n 的 TSS 位置,所以还要再加上 n<<4,即 n * 16,因为每个进程对应有 1 个 TSS 和 1 个 LDT,每个描述符的长度都是 8 个字节,所以是乘以 16,其中 LDT 的作用就是上面论述的那个映射表,关于这个表的详细论述要等到内存管理一章。TSS(n) = n * 16 + 4 * 8,得到就是进程 n(切换到的目标进程)的 TSS 选择子,将这个值放到 dx 寄存器中,并且又放置到结构体 tmp 中 32 位长整数 b 的前 16 位,现在 64 位 tmp 中的内容是前 32 位为空,这个 32 位数字是段内偏移,就是 jmpi 0, 8 中的 0;接下来的 16 位是 n * 16 + 4 * 8,这个数字是段选择子,就是 jmpi 0, 8 中的 8,再接下来的 16 位也为空。所以 swith_to 的核心实际上就是 ljmp 空, n*16+4*8,现在和前面给出的基于 TSS 的进程切换联系在一起了。



本次实验的内容

虽然用一条指令就能完成任务切换,但这指令的执行时间却很长,这条 ljmp 指令在实现任务切换时大概需要 200 多个时钟周期。而通过堆栈实现任务切换可能要更快,而且采用堆栈的切换还可以使用指令流水的并行优化技术,同时又使得 CPU 的设计变得简单。所以无论是 Linux 还是 Windows,进程/线程的切换都没有使用 Intel 提供的这种 TSS 切换手段,而都是通过堆栈实现的。


本次实践项目就是将 Linux 0.11 中采用的 TSS 切换部分去掉,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堆栈的切换程序。具体的说,就是将 Linux 0.11 中的 switch_to 实现去掉,写成一段基于堆栈切换的代码。


在现在的 Linux 0.11 中,真正完成进程切换是依靠任务状态段(Task State Segment,简称 TSS)的切换来完成的。具体的说,在设计“Intel 架构”(即 x86 系统结构)时,每个任务(进程或线程)都对应一个独立的 TSS,TSS 就是内存中的一个结构体,里面包含了几乎所有的 CPU 寄存器的映像。有一个任务寄存器(Task Register,简称 TR)指向当前进程对应的 TSS 结构体,所谓的 TSS 切换就将 CPU 中几乎所有的寄存器都复制到 TR 指向的那个 TSS 结构体中保存起来,同时找到一个目标 TSS,即要切换到的下一个进程对应的 TSS,将其中存放的寄存器映像“扣在”CPU 上,就完成了执行现场的切换。


要实现基于内核栈的任务切换,主要完成如下三件工作:


(1)重写 switch_to;

(2)将重写的 switch_to 和 schedule() 函数接在一起;

(3)修改现在的 fork()。


正式修改代码前小结

下面开始正式修改代码。其实主要就修改3个文件,但我不会按照每个文件一次性修改的顺序,而是按照实验逻辑,跳转修改,请保持清晰的逻辑。在截图的右下角有当前位置所在行数,注意观察不要修改错位置。

目录
相关文章
|
4月前
|
监控 Linux 开发者
理解Linux操作系统内核中物理设备驱动(phy driver)的功能。
综合来看,物理设备驱动在Linux系统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通过与硬件设备的紧密配合,为上层应用提供稳定可靠的通信基础设施。开发一款优秀的物理设备驱动需要开发者具备深厚的硬件知识、熟练的编程技能以及对Linux内核架构的深入理解,以确保驱动程序能在不同的硬件平台和网络条件下都能提供最优的性能。
270 0
|
12月前
|
存储 调度
探索操作系统的心脏:内核与用户空间的交互
在数字世界的每一次呼吸中,操作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深入探讨操作系统的核心组件——内核与用户空间之间的神秘舞蹈。通过直观的比喻和生动的代码片段,我们将一窥这场幕后的交响曲,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以支持我们的计算需求的。从简单的文件读写到复杂的网络通信,每一个操作背后都隐藏着内核与用户空间之间精妙的互动。准备好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揭开操作系统的神秘面纱。
136 3
|
算法
数据结构实验之操作系统打印机管理器问题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现操作系统中的打印机管理器问题,掌握队列的基本操作如入队、出队等,利用队列的先进先出特性解决先申请先打印的问题。实验包括队列的初始化、入队、出队、打印队列内容等功能,并通过菜单式界面进行交互。实验结果显示基本功能可正常执行,但在连续操作时存在执行失败的情况,需进一步优化。
170 4
|
12月前
|
缓存 并行计算 Linux
深入解析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优化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优化策略,包括内核参数调整、内存管理、CPU调度以及文件系统性能提升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关键领域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如何有效地提高Linux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和高效的计算体验。
487 24
|
11月前
|
安全 Linux 开发者
探索操作系统的心脏:内核与用户空间的交互
在数字世界的每一次点击和命令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操作系统世界。本文将带你走进这个世界的核心,揭示内核与用户空间的神秘交互。通过深入浅出的解释和直观的代码示例,我们将一起理解操作系统如何协调硬件资源,管理进程和内存,以及提供文件系统服务。无论你是编程新手还是资深开发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操作系统深层原理的大门。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段旅程,探索那些支撑我们日常数字生活的技术基石吧!
170 6
|
11月前
|
缓存 监控 网络协议
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优化与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优化策略与实际应用案例,深入分析内核参数调优、编译选项配置及实时性能监控的方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如何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调整内核设置,以提升系统性能和稳定性,为系统管理员和技术爱好者提供实用的优化指南。 ####
|
12月前
|
存储 Linux 开发者
探索操作系统的内核——从理论到实践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它像一位默默无闻的指挥官,协调着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将深入操作系统的心脏——内核,通过直观的解释和丰富的代码示例,揭示其神秘面纱。我们将一起学习进程管理、内存分配、文件系统等关键概念,并通过实际代码,体验内核编程的魅力。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这篇文章都将带给你新的视角和知识。
|
11月前
|
存储 缓存 网络协议
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优化与性能调优####
本文深入探讨了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优化策略与性能调优方法,旨在为系统管理员和高级用户提供一套实用的指南。通过分析内核参数调整、文件系统选择、内存管理及网络配置等关键方面,本文揭示了如何有效提升Linux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不同于常规摘要仅概述内容的做法,本摘要直接指出文章的核心价值——提供具体可行的优化措施,助力读者实现系统性能的飞跃。 ####
|
12月前
|
存储 调度 开发者
探索操作系统的心脏:内核与用户空间的交互之旅
在数字世界的无限广阔中,操作系统扮演着枢纽的角色,连接硬件与软件,支撑起整个计算生态。本篇文章将带领读者深入操作系统的核心——内核,揭示其与用户空间的神秘交互。我们将透过生动的例子和易于理解的比喻,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一复杂主题,旨在为非专业读者揭开操作系统的神秘面纱,同时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进程管理到内存分配,从文件系统到设备驱动,每一个环节都是精确而优雅的舞蹈,它们共同编织出稳定而高效的计算体验。让我们开始这场奇妙之旅,一探操作系统背后的科学与艺术。
143 5
|
11月前
|
消息中间件 安全 Linux
深入探索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机制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Linux操作系统内核机制的全面解析。通过探讨Linux内核的设计哲学、核心组件、以及其如何高效地管理硬件资源和系统操作,本文揭示了Linux之所以成为众多开发者和组织首选操作系统的原因。不同于常规摘要,此处我们不涉及具体代码或技术细节,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审视Linux内核的架构和功能,为对Linux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高层次的理解框架。

推荐镜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