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日本平面设计师参考手册》—第1章标点挤压的应用

简介:

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版式设计——日本平面设计师参考手册》一书中的第1章标点挤压的应用,作者+Designing编辑部,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标点挤压的应用
版式设计——日本平面设计师参考手册
由于默认集中的标点挤压设置并不能满足所有实际排版需求,因此下面将介绍有关标点挤压设置的修改方式。


screenshow?key=15067d03d88a6d63fdd3

修改基本设置
将下图所示文本的小标题设置为“所有行尾1/2个字宽”,内文的部分则设置为“缩进1个字宽,所有行尾无浮动”。此时文本中的连续标点符号将依照此标点挤压设置,成为间距0的状态。


<a href=http://write.epubit.com.cn/api/storage/getbykey/screenshow?key=1506885614adca98e0b5" >

如果没有特别设置标点挤压,图中红色的部分的标点就会占用两个全角字符的空间。

但是,标题中的“黎”与“(”的间距仍需要减小。下面针对这些内容更改标点挤压的基本设置。


<a href=http://write.epubit.com.cn/api/storage/getbykey/screenshow?key=15061306fa01af47e5cc" >

在“所有行尾1/2个字宽”的基本设置中,将行中起始标点的距离设置为0%。


screenshow?key=1506f874b32a20156d28

单击警告提示框“确定”按钮,就能以“所有行尾1/2个字宽”的设置为参考点,建立新的标点挤压集。


<a href=http://write.epubit.com.cn/api/storage/getbykey/screenshow?key=15061c044b4c1f89f497" >

对设置进行修改时,会出现无法编辑而必须新建标点挤压的警告信息。


screenshow?key=1506e5da53c1872e05e1

在新建的“标点挤压1”设置中,将起始标点符号与结束标点符号的“行中”设为0%。

更改详细设置
针对刚才的内文,将行中的起始与结束标点改设置为半角之后,就会编排成右侧的效果。像标题与内文第一行的标点挤压状态,应该较不常见。


screenshow?key=1506c664c9478047e383

由于没有能设置行中标点符号为半角的默认设置,因此若想这样设置的话,就必须新建标点挤压设置。

不过,像第一行“区”与“(”太过接近的问题还是难以解决,但最严重的应该还是“e”与“(”之间的间距问题!现在的间距看起来实在太远了,而若想修正这个间距,就必须更改标点挤压的详细设置。


<a href=http://write.epubit.com.cn/api/storage/getbykey/screenshow?key=150612f9a2bd8d293122" >

或许有人会好奇,基本设置的“中文和罗马字符之间”这个选项究竟能更改些什么?“中文和罗马字母/数字间距”里的“中文”,指的是标点符号以外的字符,故以本例而言,更改了也无效果。


screenshow?key=15066de103f94461f3d9

这次要更改的是罗马字母后面接着“【”符号时的设置,故将“上一类”选为“罗马字”后,再选择“下一类”的“前括号”的部分。


screenshow?key=1506b7fe673c2286e145

第一次打开“详细”的人,多半会被复杂的设置吓到。不过,只要根据原则进行设置,也没那么难。


<a href=http://write.epubit.com.cn/api/storage/getbykey/screenshow?key=15060f9b32ba00f09b58" >

将最佳、最大值全设置为25%,优先顺序仍保持为3,单击“确定”按钮存储预设集。标点挤压将依照优先设置较高的选项开始处理。


screenshow?key=150647a8eee8748fdbf2

应用刚刚修改了“e”与“(”间距的标点挤压集后的结果。

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异步社区观点。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译者、出处,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链接。

相关文章
|
8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给文字动画注入语义灵魂!港科大开源文字跳动技术,每个单词都浪漫
【5月更文挑战第21天】港科大开源动态排版技术(Dynamic Typography),旨在为文字动画赋予语义深度,让每个单词都能生动表达情感。该技术通过字母变形和运动效果,结合神经位移场与端到端优化,生成可读且有表现力的动画。实验显示其优于其他基线方法,但尚无法处理复杂语义和高昂的应用成本。[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404.11614)
8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