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出版社《相关性准则——大数据时代的高效能之道》一书中的第2章,第2.5节,作者:【意】Stefania Lucchetti,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2.5意愿或内容:交流的潜在矛盾
相关性准则——大数据时代的高效能之道
这一矛盾在通过电子方式实现的社交环境中也非常明显。
每当与别人谈话时,你的脑海里总会有自己的注脚,让你知道哪些内容是要向别人传递的相关内容,而对方的脑海中也有他自己关于相关性的注脚。你们二人的想法可能大相径庭。
无论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如何措词,都是因为他们相信该信息具有足够密切的相关性,值得进行交流。在社交对话或工作对话中,通常你会对对方传递出的信息做出回答,让对话得以继续,原因在于,直觉告诉你,既然对方向你传递出某些信息,那么,该信息一定具有足够密切的相关性,值得处理。
这种自动答话直觉在存在一对一对话的、一般以建立社交关系为目标的人际互动中显然十分重要。然而,这种“既然消息说出口了,就值得处理”的直觉,在我们这个由多层次数字互动形成的复杂世界中被证明不再是真理。在我们的世界中,各色人等同时向我们发来数量庞大的各色信息。数字化世界要求我们对信息是否值得处理进行评估。
这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承认,交流本身含蓄地使得表情达意仅代表交流意愿,别无他用。交流并不意味着,只因为向你传达了信息,交流的实际内容就具有了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