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优化
经过前面的步骤生成的语法树被认为是合法的了,并且由优化器将其转化成查询计划。
多数情况下,一条查询可以有很多种执行方式,最后都返回相应的结果。优化器的作用就是找到这其中最好的执行计划。
MySQL 使用基于成本的优化器,它尝试预测一个查询使用某种执行计划时的成本,并选择其中成本最小的一个。
在 MySQL 可以通过查询当前会话的 last_query_cost 的值来得到其计算当前查询的成本。
示例中的结果表示优化器认为大概需要做 6391 个数据页的随机查找才能完成上面的查询。
这个结果是根据一些列的统计信息计算得来的,这些统计信息包括:每张表或者索引的页面个数、索引的基数、索引和数据行的长度、索引的分布情况等等。
有非常多的原因会导致 MySQL 选择错误的执行计划,比如统计信息不准确、不会考虑不受其控制的操作成本(用户自定义函数、存储过程)。
MySQL 认为的最优跟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们希望执行时间尽可能短,但 MySQL 值选择它认为成本小的,但成本小并不意味着执行时间短)等等。
MySQL 的查询优化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部件,它使用了非常多的优化策略来生成一个最优的执行计划:
- 重新定义表的关联顺序(多张表关联查询时,并不一定按照 SQL 中指定的顺序进行,但有一些技巧可以指定关联顺序)。
- 优化 MIN() 和 MAX() 函数(找某列的最小值,如果该列有索引,只需要查找 B+Tree 索引最左端,反之则可以找到最大值,具体原理见下文)。
- 提前终止查询(比如:使用 LIMIT 时,查找到满足数量的结果集后会立即终止查询)。
- 优化排序(在老版本 MySQL 会使用两次传输排序,即先读取行指针和需要排序的字段在内存中对其排序,然后再根据排序结果去读取数据行,而新版本采用的是单次传输排序,也就是一次读取所有的数据行,然后根据给定的列排序。对于 I/O 密集型应用,效率会高很多)。
随着 MySQL 的不断发展,优化器使用的优化策略也在不断的进化,这里仅仅介绍几个非常常用且容易理解的优化策略,其他的优化策略,大家自行查阅吧。
查询执行引擎
在完成解析和优化阶段以后,MySQL 会生成对应的执行计划,查询执行引擎根据执行计划给出的指令逐步执行得出结果。
整个执行过程的大部分操作均是通过调用存储引擎实现的接口来完成,这些接口被称为 handler API。
查询过程中的每一张表由一个 handler 实例表示。实际上,MySQL 在查询优化阶段就为每一张表创建了一个 handler 实例,优化器可以根据这些实例的接口来获取表的相关信息,包括表的所有列名、索引统计信息等。
存储引擎接口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功能,但其底层仅有几十个接口,这些接口像搭积木一样完成了一次查询的大部分操作。
返回结果给客户端
查询执行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即使查询不到数据,MySQL 仍然会返回这个查询的相关信息,比如该查询影响到的行数以及执行时间等等。
如果查询缓存被打开且这个查询可以被缓存,MySQL 也会将结果存放到缓存中。
结果集返回客户端是一个增量且逐步返回的过程。有可能 MySQL 在生成第一条结果时,就开始向客户端逐步返回结果集了。
这样服务端就无须存储太多结果而消耗过多内存,也可以让客户端第一时间获得返回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结果集中的每一行都会以一个满足①中所描述的通信协议的数据包发送,再通过 TCP 协议进行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对 MySQL 的数据包进行缓存然后批量发送。
回头总结一下 MySQL 整个查询执行过程,总的来说分为五个步骤:
- 客户端向 MySQL 服务器发送一条查询请求
- 服务器首先检查查询缓存,如果命中缓存,则立刻返回存储在缓存中的结果,否则进入下一阶段。
- 服务器进行 SQL 解析、预处理、再由优化器生成对应的执行计划。
- MySQL 根据执行计划,调用存储引擎的 API 来执行查询。
- 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同时缓存查询结果。
性能优化建议
看了这么多,你可能会期待给出一些优化手段,是的,下面会从 3 个不同方面给出一些优化建议。
但请等等,还有一句忠告要先送给你:不要听信你看到的关于优化的“绝对真理”,包括本文所讨论的内容,而应该是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下通过测试来验证你关于执行计划以及响应时间的假设。
Scheme 设计与数据类型优化
选择数据类型只要遵循小而简单的原则就好,越小的数据类型通常会更快,占用更少的磁盘、内存,处理时需要的 CPU 周期也更少。
越简单的数据类型在计算时需要更少的 CPU 周期,比如,整型就比字符操作代价低,因而会使用整型来存储 ip 地址,使用 DATETIME 来存储时间,而不是使用字符串。
这里总结几个可能容易理解错误的技巧:
- 通常来说把可为 NULL 的列改为 NOT NULL 不会对性能提升有多少帮助,只是如果计划在列上创建索引,就应该将该列设置为 NOT NULL。
- 对整数类型指定宽度,比如 INT(11),没有任何卵用。INT 使用 32 位(4 个字节)存储空间,那么它的表示范围已经确定,所以 INT(1) 和 INT(20) 对于存储和计算是相同的。
- UNSIGNED 表示不允许负值,大致可以使正数的上限提高一倍。比如 TINYINT 存储范围是 -128 ~ 127,而 UNSIGNED TINYINT 存储的范围却是 0 - 255。
- 通常来讲,没有太大的必要使用 DECIMAL 数据类型。即使是在需要存储财务数据时,仍然可以使用 BIGINT。
比如需要精确到万分之一,那么可以将数据乘以一百万然后使用 BIGINT 存储。这样可以避免浮点数计算不准确和 DECIMAL 精确计算代价高的问题。 - TIMESTAMP 使用 4 个字节存储空间,DATETIME 使用 8 个字节存储空间。因而,TIMESTAMP 只能表示 1970-2038 年,比 DATETIME 表示的范围小得多,而且 TIMESTAMP 的值因时区不同而不同。
- 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使用枚举类型的必要,其中一个缺点是枚举的字符串列表是固定的,添加和删除字符串(枚举选项)必须使用 ALTER TABLE(如果只是在列表末尾追加元素,不需要重建表)。
- schema 的列不要太多。原因是存储引擎的 API 工作时需要在服务器层和存储引擎层之间通过行缓冲格式拷贝数据,然后在服务器层将缓冲内容解码成各个列,这个转换过程的代价是非常高的。如果列太多而实际使用的列又很少的话,有可能会导致 CPU 占用过高。
- 大表 ALTER TABLE 非常耗时,MySQL 执行大部分修改表结果操作的方法是用新的结构创建一张空表,从旧表中查出所有的数据插入新表,然后再删除旧表。
尤其当内存不足而表又很大,而且还有很大索引的情况下,耗时更久。当然有一些奇技淫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有兴趣可自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