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架构的艺术:探索演化之路上的18大黄金原则

简介: 实际工作表明,一步到位的设计往往不切实际,而演化原则指导我们逐步优化架构,以灵活响应业务和技术的变化。这不仅降低了技术债务和重构风险,还确保了软件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架构的持续演进促进了团队协作,激发了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技能提升。

软件架构的艺术:探索演化之路上的18大黄金原则 - 程序员古德

实际工作表明,一步到位的设计往往不切实际,而演化原则指导我们逐步优化架构,以灵活响应业务和技术的变化。这不仅降低了技术债务和重构风险,还确保了软件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架构的持续演进促进了团队协作,激发了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技能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架构,我们显著提高了软件的质量和用户体验,增强了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性能。

软件架构演化原则在实际开发中起到了指引和优化的作用,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软件的持续优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接下来,笔者会介绍一下软件架构演化中常见的18种演化原则。

演化成本控制原则详解

在软件架构演化的过程中,成本控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演化成本控制原则(Evolution Cost Control, ECC)旨在确保软件架构的演化成本在可控范围内,避免过度投入导致资源浪费或项目延期。

原则解释

演化成本控制原则,是软件开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指导原则,它指出,在软件架构逐步演化、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对成本的增加实施严格控制,确保架构的演化成本显著低于从零开始重新开发的成本。

这一原则着重强调了,每当软件架构需要适应新的业务需求、技术变革或市场环境时,应当借助周密的规划与系统的管理手段,力求在变革中降低经济、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消耗。

在保证软件系统持续进步与适应性的同时,也要精打细算,让每一分投入都产生最大的效益,从而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成本优势,推动企业的稳健发展。

原则用途

该原则的主要用途包括:

  • 判断架构演化的成本:通过评估演化成本,决定是否进行架构调整,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 指导架构演化决策:在面临多个演化方案选择时,依据演化成本控制原则,选择成本最优的方案。
  • 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通过控制演化成本,确保项目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避免因成本过高而导致的项目中断或失败。

度量方案

演化成本控制原则的度量方案主要基于以下公式:

(CoE < CoRD)

其中:

  • (CoE) 代表演化成本(Evolution Cost)
  • (CoRD) 代表重新开发成本(Cost of Re-Development)

该度量方案的目标是确保演化成本((CoE))明显低于重新开发成本((CoRD)),从而证明架构演化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方案说明

在实施演化成本控制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全面评估成本:在决定进行架构演化前,要对演化成本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包括人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的投入。
  • 与重新开发成本对比:将演化成本与重新开发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确保演化成本的合理性。
  • 持续优化与监控:在架构演化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成本控制方案,并实时监控成本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策略以确保成本控制在预期范围内。
  • 风险管理与应对: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带来的额外成本。

演化成本控制原则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和风险降低能力。通过逐步投入资源和动态调整预算,该原则确保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始终保持经济高效。这种策略有助于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允许团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快速调整,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项目的成功率和整体质量。

进度可控原则详解

原则解释

进度可控原则是软件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原则,它要求在软件的开发进程中,必须确保整个项目的进度是可以准确预测、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的

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的进度监控,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实时跟踪项目的实施情况。同时,团队需要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和风险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快速解决那些可能导致进度延误的潜在问题。

严格遵守进度可控原则,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项目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确保软件开发项目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稳步推进,最终按时完成预定的目标,满足客户的期望和需求。

原则用途

该原则的主要用途包括:

  • 项目规划:在项目开始阶段,通过设定明确、可实现的里程碑和时间表,为项目的进度管理奠定基础。
  • 风险管理: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制定应对措施,以减少对项目进度的不利影响。
  • 决策支持:为项目管理团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便在出现偏差时迅速作出调整决策。
  • 团队协作:确保团队成员了解项目进度要求,协同工作以达成预定目标。

度量方案

度量方案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进度偏差:通过对比实际完成时间和计划完成时间,计算进度偏差,以判断项目是否按计划进行。
  • 里程碑达成率:评估项目各个关键阶段(里程碑)是否按计划达成,以此衡量项目的整体进度。
  • 工作效率:通过统计和分析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预测项目完成时间和资源需求。

方案说明

在实施进度可控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明确项目目标和时间表:在项目开始阶段,需明确项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包括各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 持续监控和调整:通过定期的项目会议和进度评估,及时发现进度延误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
  • 合理分配资源:根据项目需求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确保项目各阶段目标的顺利实现。
  • 强化团队协作: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信息畅通,提高团队整体工作效率。

进度可控原则的优点在于确保软件开发过程按计划进行,有效规避延期风险。通过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和里程碑,以及实时监控项目进度,开发团队可以及时调整资源和策略,保障项目按时交付。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提升团队效率,还增强了项目的可预测性和客户的信心。

风险可控原则详解

原则解释

风险可控原则要求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的预测、准确的识别、深入的分析和有效的控制。

这样做可以确保这些潜在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始终处于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避免因为风险的突然爆发而导致项目失败,或是使项目严重偏离预定的目标和轨道。

风险可控原则的核心在于对风险的主动管理和积极应对,它要求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风险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确保最终交付的软件产品符合质量要求,满足客户需求。

原则用途

风险可控原则的主要用途包括:

  1. 预防风险:通过提前识别和分析潜在风险,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降低项目受损的可能性。
  2. 减轻影响:对于无法完全避免的风险,通过制定应对计划,减轻其对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
  3. 提高项目成功率: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增加项目按时、按质完成的可能性。
  4. 增强团队信心:明确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计划能够提升团队成员对项目成功的信心。

度量方案

风险可控原则的度量方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识别率:衡量团队能够准确识别出项目中潜在风险的能力。
  2. 风险应对计划的有效性:评估团队制定的风险应对计划是否能够在实际风险发生时有效减轻其影响。
  3. 项目成功率:通过观察项目最终是否按时、按质完成,来间接衡量风险管理的效果。

方案说明

在实施风险可控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建立风险管理流程:明确风险管理的步骤和责任人,确保流程的规范化和可执行性。
  2. 持续监控风险:定期评估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
  3. 制定全面的应对计划: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详细的应对计划,包括预防措施、应急响应和恢复策略等。
  4. 强化团队沟通与协作:确保团队成员之间信息共享,协同应对风险挑战。

风险可控原则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开发团队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有效识别、评估和管理潜在风险。通过提前规划和应对措施,可以减少项目延误、成本超支或技术难题等风险的发生。这一原则增强了项目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成功率。

主体维持原则详解

原则解释

主体维持原则要求在软件系统的持续演化中,应当始终保持系统主体的稳定性和行为的连贯性。

这一原则着重强调,在进行软件更新、升级或任何形式的修改时,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确保系统的核心功能和基本结构不受到任何形式的破坏。同时,为了让系统的演化过程更加平稳和顺畅,所有与系统演化密切相关的参与者,包括开发人员、销售人员以及最终用户,都应当被充分告知并深入理解这些变化。

这样,不仅可以确保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够让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系统的演化感到满意和放心。

主体维持原则,可以有效地管理系统的变化和演化,从而实现软件系统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原则用途

主体维持原则的主要用途包括:

  1. 保持系统稳定性:通过维持系统主体的稳定,减少因软件更新而导致的潜在问题和故障。
  2. 促进团队协作:确保开发团队、销售团队和用户之间对软件演化的共识,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3. 提升用户体验:平稳的软件演化有助于保持用户界面的熟悉感和一致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度量方案

度量主体维持原则的实施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系统稳定性指标:通过监控系统的运行时间、故障频率和恢复时间等指标,评估系统演化后的稳定性。
  2. 用户满意度调查:定期收集用户对系统演化的反馈,以用户满意度作为衡量原则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3. 团队协作效率:观察开发团队在软件演化过程中的协作效率和问题响应速度,以此评估主体维持原则对团队协作的积极影响。

方案说明

在实施主体维持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演化目标:在开始软件演化之前,应明确演化的目标和范围,以确保演化过程中的所有工作都围绕这些目标展开。
  2. 充分沟通:与开发团队、销售团队和用户保持密切沟通,确保他们对软件演化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3. 逐步演化:采用迭代的方式逐步进行软件演化,每次只修改或添加一小部分功能,以减少对系统主体的影响。
  4. 严格测试:在每次演化后都要进行严格的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新功能的有效性。
  5. 持续反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和开发团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后续演化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主体维持原则有助于保持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并最终实现用户满意度的提升。

系统总体结构优化原则

原则解释

系统总体结构优化原则它要求在进行系统设计和改进时,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考虑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布局

这一原则的核心不仅在于追求系统各个组件的高性能,更在于实现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整体最优化。它强调各组件之间的协调与整合,确保它们在相互配合中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从而实现系统整体的高效、稳定运行。

通过遵循系统总体结构优化原则,能够构建出更加健壮、可扩展且高效的软件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原则用途

该原则的主要用途是指导软件架构师和开发者在设计和改造系统时,保持清晰的总体视角,避免局部优化导致整体性能的下降。

它鼓励在考虑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和改进,以实现系统的最佳整体性能。

度量方案

度量系统总体结构优化原则的实施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系统的整体性能提升: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系统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可以量化系统性能的提升程度。
  2. 系统可靠性增强:通过统计系统运行时的故障率、恢复时间等指标,评估系统可靠性的改善情况。
  3. 维护成本降低:观察系统优化后,维护工作的工作量和频率是否有所减少,以及系统是否更易于扩展和适应变化。

方案说明

在实施系统总体结构优化原则时,应遵循以下步骤:

  1. 系统分析:首先,需要对现有系统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全面的分析,识别出瓶颈和潜在问题。
  2. 设计优化方案:基于分析结果,设计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明确优化目标和具体措施。
  3. 实施优化:按照设计方案对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4. 测试和评估:对优化后的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性能评估,确保达到了预期的优化效果。
  5. 持续监控与调整: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持续监控性能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系统总体结构优化原则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从全局视角出发,设计和优化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这有助于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确保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与高效运作。通过遵循此原则,开发团队能够构建出更加健壮、灵活的软件架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平滑演化原则

原则解释

平滑演化原则,也称为“不变工作速率”(Invariant Work Rate, IWR)原则,是软件工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

它强调在软件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软件的演化速率应当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换言之,相邻版本之间的更新率应当保持相对固定,避免出现过快或过慢的情况。这一原则的实施,对于保持软件开发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遵循平滑演化原则,开发团队能够更好地规划和预测软件开发进度,降低因剧烈架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增加。同时,它也有助于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用户体验,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原则用途

平滑演化原则的主要用途是判断软件系统的架构演化是否平稳,是否存在剧烈的架构变化。通过遵循这一原则,开发团队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软件版本的更新,确保每次更新都能平稳过渡,减少对用户的影响,同时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

此外,平滑演化原则还有助于提高软件系统的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通过保持稳定的演化速率,开发团队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的需求变化,从而确保软件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度量方案

度量平滑演化原则的实施效果可以通过计算IWR(Invariant Work Rate)来实现。具体公式为:IWR=变更总量/项目规模。通过这个度量方案可以了解软件架构的演化速率是否稳定。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软件版本更新的数据,包括变更的类型、总量和范围等信息,来计算IWR。通过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IWR值,可以判断软件架构的演化是否遵循平滑演化原则。

方案说明

  • 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软件版本更新的相关数据,包括每次更新的变更类型、变更量和变更范围等。这些数据可以从版本控制系统、项目管理工具或开发团队的日志中获取。
  • 数据分析: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主要是计算出每次更新的变更总量和项目规模,然后利用IWR公式计算出具体的数值。
  • 结果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IWR值,可以判断软件架构的演化是否平稳。如果IWR值在相邻版本之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说明遵循了平滑演化原则。反之,如果IWR值出现大幅波动,则可能意味着架构演化不够平稳,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平滑演化原则有助于保持软件架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度量和分析方法,可以确保软件系统的平稳演化,从而提高软件质量,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

目标一致原则

原则解释

目标一致原则是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在整个软件开发或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无论是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开发,还是测试和维护,各个层面和环节的目标都必须与项目的总体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这一原则的核心意义在于,确保项目的所有相关活动都紧紧围绕实现总体目标展开,避免出现方向性偏差和资源浪费。

这一目标原则,可以有效地将项目的各项活动和资源聚焦于实现核心目标,从而显著提升项目的执行效率和成功率。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团队成员清晰理解项目目标,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原则用途

  • 提高项目效率:通过确保各个阶段的目标与总体目标一致,可以减少无效工作和资源浪费,使项目团队更加高效地协作。
  • 增强团队凝聚力:明确且一致的目标有助于团队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动方向,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 降低项目风险:当各个阶段的目标与总体目标保持一致时,可以更早地发现和纠正偏离目标的情况,从而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度量方案

度量目标一致原则的实施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1. 目标偏离度:通过比较项目各阶段的实际成果与总体目标的符合程度,可以量化目标偏离的程度。偏离度越小,说明目标一致性越高。
  2. 资源利用效率:观察项目资源(如人力、时间、资金等)的利用情况。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说明项目活动越聚焦于核心目标。
  3. 团队成员满意度:通过调查团队成员对项目目标和执行过程的满意度,可以间接反映目标一致原则的实施效果。满意度高通常意味着团队成员对项目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和共同的追求。

方案说明

实施目标一致原则的关键步骤如下:

  1. 明确总体目标:在项目开始阶段,项目团队应该明确项目的总体目标,并将其细化为可衡量的具体指标。
  2. 制定详细计划:根据总体目标,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分配、时间表和预算等。
  3. 持续监控与调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定期评估项目进展与目标的一致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这包括监控关键绩效指标(KPIs)、收集用户反馈和进行风险评估等。
  4. 强化沟通与协作:确保项目团队成员之间以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以便及时解决问题、协调资源并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5. 总结与改进: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过程中目标一致原则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评估,提炼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项目中持续改进。

目标一致原则的优点在于确保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决策都紧密围绕项目的核心目标展开。这有助于统一团队的思想和行动,提高开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无效工作和冲突。通过遵循目标一致原则,团队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软件开发的预期目标。

模块独立演化原则

原则解释

模块独立演化原则,也被广泛地称作修改局部化原则,是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原则。

这个原则的主旨在于,软件系统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应当被设计成能够独立地进行演化或修改,同时这种改动对其他模块的影响要尽可能的小。

这一原则着重强调了模块之间的低耦合性,即减少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以及提高模块内部的高内聚性,即模块内部的元素之间联系紧密、功能专一。

这一原则,可以有效地提升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更新性,使得软件在面临需求变更或功能增加时,能够更加灵活和高效地应对。

原则用途

该原则的主要用途在于指导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模块化工作。

通过遵循模块独立演化原则,开发团队可以确保软件系统具有更好的结构,从而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测试性。

具体来说,当某个模块需要修改或升级时,其他模块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整,这大大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

度量方案

度量模块独立性的主要指标是模块的耦合性和内聚性。

  1. 耦合性:耦合性是指模块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低耦合意味着模块之间的关联较少,一个模块的修改不会对其他模块产生太大的影响。耦合性可以通过接口复杂性、参数传递方式以及信息共享的多少来衡量。
  2. 内聚性:内聚性是指模块内部各元素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高内聚意味着模块内部的元素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单一的功能或任务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内聚性可以通过模块内部功能的单一性、相关性和紧密性来衡量。

方案说明

为了实施模块独立演化原则,开发团队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模块化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确保模块之间的接口清晰、简单,并尽量减少模块之间的数据共享和直接调用。
  2. 降低耦合性:尽量减少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全局变量和跨模块的直接调用。使用接口和抽象类来定义模块之间的交互方式,以降低耦合性。
  3. 提高内聚性:确保每个模块内部的代码都是紧密相关的,并共同实现一个明确的功能。避免在模块内部实现多个不相关的功能或任务。
  4. 持续重构和优化: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演进,定期对代码进行重构和优化,以确保模块的独立性和可维护性。

通过遵循模块独立演化原则,并采取相应的度量方案和实施措施,开发团队可以构建出更加健壮、可维护和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影响可控原则

原则解释

影响可控原则是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原则。它要求在软件系统中的某个模块或组件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对其他模块或整个系统的影响必须是可预测的,并且这种影响要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保持软件更改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从而避免因为局部改动而引发的全局性问题。

通过遵循影响可控原则,开发团队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减少潜在的副作用和意外的系统行为,确保软件在修改和升级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对于维护软件质量、降低维护成本以及提升用户体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原则用途

  • 降低维护成本:通过确保更改的影响范围可控,开发团队能够更有效地预测和评估修改所需的工作量和潜在风险,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 提高软件质量:影响可控有助于减少因修改而引入的新错误或不稳定因素,从而提高软件的整体质量。
  • 增强开发过程的可预测性:当开发团队能够准确预测更改的影响时,他们可以更有效地规划和管理项目时间表和资源。

度量方案

  • 影响范围评估:在每次进行重大更改前,评估该更改可能影响的模块或功能点的数量。这可以通过代码分析、依赖关系图或测试覆盖率等工具来完成。
  • 测试覆盖率:确保有足够的测试用例来验证更改后的系统行为。高测试覆盖率意味着更多的系统行为已经被验证,从而增加了更改影响的可控性。
  • 错误引入率:监控每次更改后新引入的错误数量。一个低错误引入率表明更改的影响更加可控。

方案说明

实施影响可控原则的关键在于采用一系列策略和工具来确保软件更改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这包括:

  1. 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独立、低耦合的模块,以减少更改在一个模块中对其他模块的影响。
  2. 持续集成和持续测试:通过自动化的测试和集成流程,及时发现并修复由更改引入的问题。
  3. 代码审查:通过对代码的同行审查,确保更改不会引入意外的副作用或破坏现有功能。
  4. 依赖管理和分析:使用工具来分析和管理代码之间的依赖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更改可能产生的影响。
  5. 回滚计划:在进行重大更改之前,制定回滚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影响可控原则的优点在于,它确保软件系统中的变更或新增功能不会对现有系统造成不可预见的影响。通过严格控制和评估变更的范围及潜在后果,该原则有助于维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减少因修改而引入的新错误。这有助于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软件质量。

关注我,每天学习互联网编程技术 - 程序员古德

复杂性可控原则

原则解释

复杂性可控原则是软件架构设计和演化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强调,在软件架构的设计和演化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架构的复杂性,以确保软件的总体复杂性始终处于可管理的范围内。

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其复杂性也会随之增加,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将会导致开发效率显著降低、错误率上升、维护难度增大等一系列问题。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并控制软件的复杂性,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和模块化等手段,将复杂性分散到各个组成部分中,从而实现复杂性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确保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

原则用途

  • 提高软件质量:通过控制复杂性,可以减少系统中的错误和缺陷,从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降低维护成本:简洁、清晰的软件架构使得后续的维护和升级变得更容易,降低了长期的维护成本。
  • 提升开发效率:开发人员能够更快速地理解和修改代码,提高了开发速度和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度量方案

  • 代码行数:虽然不是唯一的指标,但代码行数可以作为衡量软件复杂性的一个参考。更少的代码行数可能意味着更低的复杂性。
  • 模块耦合度:模块之间的依赖程度可以反映软件的复杂性。低耦合的系统设计通常更容易维护和扩展。
  • 圈复杂度:通过计算程序中的路径数量来衡量一个函数的复杂性。高的圈复杂度可能意味着代码难以理解和维护。
  • 测试覆盖率:测试覆盖率可以间接反映软件的复杂性。如果很难达到高测试覆盖率,可能意味着软件设计过于复杂。

方案说明

实施复杂性可控原则需要从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入手:

  1. 需求分析阶段:明确需求,避免需求蔓延和过度设计,从源头上控制复杂性。
  2. 设计阶段:采用模块化、分层等设计方法,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提高内聚性。
  3. 编码阶段:遵循SOLID等面向对象设计原则,编写简洁、可读性强的代码。
  4. 测试阶段:编写高质量的测试用例,确保测试覆盖率,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
  5. 维护阶段:持续重构和优化代码,保持软件的简洁性和可扩展性。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软件的复杂性,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从而延长软件的生命周期并降低总体成本。

同时,这也需要开发团队具备高度的自律性和持续改进的意识,以确保在整个开发生命周期中始终贯彻复杂性可控的原则。

有利于重构原则

原则解释

有利于重构原则,这是软件开发中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原则。

在软件设计和编码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严谨地遵循既定的规范和实践,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证软件当前的稳定性和效率,更是为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需要对软件进行改进或扩展时,能够更轻松地进行重构。

重构,简单来说,就是在不改变软件对外功能和表现的前提下,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其更加清晰、易于理解,进而提升软件的可读性、可维护性以及可扩展性。

这一原则着重强调的是,从软件开发的初期阶段,就应该具备远见,充分考虑到软件未来可能会面临的变化和扩展需求,从而设计出既灵活又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代码结构,为未来的重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则用途

  • 提高代码质量:通过遵循有利于重构的原则,可以编写出更加清晰、易于理解的代码,从而提高代码质量。
  • 降低维护成本:当软件需求发生变化时,能够轻松地对代码进行重构,以适应新的需求,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 增强软件的可扩展性:有利于重构的代码结构更加灵活,能够更容易地添加新功能或模块,从而增强软件的可扩展性。

度量方案

  • 代码的可读性:通过评估代码的清晰度、注释的充分性以及命名规范等来度量代码的可读性。可读性越高,越有利于重构。
  • 模块化和解耦程度:通过评估代码的模块划分是否合理、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是否低等来度量软件的模块化和解耦程度。模块化和解耦程度越高,重构时的影响范围就越小,越有利于重构。
  • 单元测试覆盖率:通过统计单元测试的覆盖率来度量代码的可测试性。高单元测试覆盖率意味着更多的代码逻辑已经被验证,这在进行重构时会提供更大的信心。

方案说明

为了遵循有利于重构原则,软件开发工程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编写清晰的代码:使用简洁明了的命名规范,添加必要的注释,保持代码的整洁和一致性,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
  2. 模块化设计:将软件划分为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或业务逻辑。这样可以降低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使得在重构时能够更容易地替换或修改某个模块。
  3. 编写全面的单元测试:为代码编写高质量的单元测试,确保在重构过程中不会引入新的错误或破坏现有功能。通过自动化的测试来验证重构后的代码是否仍然符合预期的行为。
  4. 持续重构: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地对代码进行小范围的重构,以保持代码的清晰度和灵活性。通过持续重构来适应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演进。
  5. 使用版本控制:利用版本控制系统(如Git)来跟踪代码的变更历史,以便在重构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地回滚到之前的状态。同时,版本控制也便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代码审查。

有利于重构原则的优点在于它鼓励软件设计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使得系统能够在需求变更或技术更新时轻松进行适应和调整。这一原则确保了软件架构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让开发团队能够在必要时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提高软件质量和用户体验。

有利于重用原则

原则解释

有利于重用原则鼓励在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和创造可以被多次使用的软件组件或模块。

这种重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代码段,更可以扩展到设计模式、稳健的框架,甚至是整个经过验证的可靠系统。通过实施这一原则,开发团队能够显著减少在项目中遇到的重复劳动,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重用已经过验证的组件可以大幅度降低新系统中的潜在错误,进而提高软件的整体质量。

此外,这种做法还有助于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为企业节省成本,同时使开发团队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

原则用途

  • 提高开发效率:通过重用已有的代码、模块或系统,可以避免重复编写相同的功能,从而节省开发时间。
  • 减少错误:重用的组件通常已经过测试和验证,因此使用它们可以减少引入新错误的风险。
  • 降低维护成本:当需要修改或更新某个功能时,只需在一个地方进行修改,而不是在多个复制粘贴的代码段中分别修改。
  • 促进知识共享和团队协作:通过重用,团队成员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使用彼此的代码,从而加强团队协作。

度量方案

  • 重用率:衡量项目中重用代码或组件的比例。这可以通过比较项目中重用代码行数与总代码行数的比例来计算。
  • 维护成本降低率:通过比较引入重用前后的维护成本来衡量。具体指标可以包括修改代码所需的时间、修复错误的数量等。
  • 开发效率提升率:通过比较引入重用前后的开发周期来衡量。如果开发周期缩短,则表明开发效率得到了提升。

方案说明

为了实施有利于重用原则,开发团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代码库或组件库:将可重用的代码或组件存储在库中,以便团队成员在需要时能够轻松找到并使用。
  2. 制定编码规范和设计标准:确保团队成员遵循相同的编码规范和设计标准,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一致性和可重用性。
  3. 使用模块化和组件化的开发方法:将软件划分为独立的模块或组件,每个模块或组件都具有明确的功能和接口,便于在其他项目中重用。
  4. 进行代码审查:通过代码审查来确保代码的质量和可重用性。审查过程中可以发现并修正潜在的问题,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5. 提供文档和支持:为可重用的代码或组件提供详细的文档和支持,以便其他团队成员能够理解和使用它们。

有利于重用原则的优点在于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通过重用已有的软件组件或模块,可以减少重复开发工作,缩短开发周期,并降低维护成本。同时,重用经过验证的组件能够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潜在错误。这有助于提升整体软件开发的效益和用户满意度。

设计原则遵从原则

原则解释

设计原则遵从原则,这是软件开发领域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准则。它意味着在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一系列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由无数开发者经验积累形成的设计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但不限于单一职责、开放封闭、里氏替换、接口隔离和依赖倒置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指导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降低系统的耦合度,提高代码复用率,从而显著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通过严格遵循这些设计原则,开发团队能够构建出结构清晰、功能明确、易于扩展和维护的软件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高效、优质的软件体验。

原则用途

  • 提高软件质量:设计原则的应用有助于减少软件中的错误和缺陷,从而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降低维护成本:遵循设计原则可以使代码结构更加清晰,便于后续的维护和修改,降低维护成本。
  • 增强系统可扩展性:设计原则强调高内聚、低耦合,使得系统更易于扩展和适应新的需求。
  • 提升开发效率:通过遵循设计原则,开发人员可以更加高效地编写代码,减少不必要的返工和修改。

度量方案

  • 代码复杂度:可以通过计算代码的复杂度来衡量设计原则的遵从情况。复杂度较低的代码通常意味着更好的结构设计和更高的可读性,这也表明了对设计原则的较好遵从。
  • 耦合度与内聚性:评估代码的耦合度和内聚性。低耦合和高内聚是设计原则的重要目标,可以通过分析代码中的依赖关系和模块功能来度量。
  • 代码重复率:检查代码中的重复部分。高度的代码重复可能意味着违反了某些设计原则,如单一职责原则或开闭原则。
  • 单元测试覆盖率:高单元测试覆盖率可以间接反映代码的可测试性,这也是设计原则应用的一个重要指标。

方案说明

为了遵从设计原则,软件开发工程师应该:

  1. 熟悉并掌握设计原则:深入理解并学习常见的软件设计原则,如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里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等。
  2. 在设计中应用原则:在进行软件设计时,有意识地应用这些原则来指导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3. 代码审查和测试:通过代码审查和测试来确保代码遵循了设计原则。这包括检查代码的耦合度、内聚性、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
  4. 持续重构和优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对代码进行重构和优化,以确保其始终遵循设计原则并保持高质量。
  5. 培训和分享:定期组织培训和分享会,提高团队成员对设计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遵从原则的优点在于确保软件开发过程的规范性和一致性。通过遵循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可以减少错误和不必要的返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遵从原则有助于保持代码的清晰和可读性,便于团队协作和维护。此外,它还能增强软件的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提升系统整体质量。

关注我,每天学习互联网编程技术 - 程序员古德

适应新技术原则

原则解释

适应新技术原则强调在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要积极拥抱和应用新技术。

通过采纳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增强其安全性,提升可扩展性,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流畅的体验。这一原则要求开发团队必须时刻关注科技行业的最新动态,深入评估新技术可能给项目带来的各种影响。

抓住合适的时机,及时将这些新技术集成到软件产品或服务中,这样,系统才能保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在行业前沿,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

原则用途

  • 性能提升:新技术通常带来更高效的算法、更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更优化的资源利用,从而提升软件的整体性能。
  • 安全性增强:随着技术的演进,新的安全机制和方法被开发出来,采纳这些技术可以增强软件的安全性。
  • 用户体验改善:新技术往往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用户交互、更快速的响应时间和更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改善用户体验。
  • 保持竞争力: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采用新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度量方案

  • 技术更新频率:衡量团队采纳和应用新技术的速度。
  • 性能提升指标:通过对比采用新技术前后的系统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来衡量技术的效果。
  • 安全性评估:定期进行安全性测试和评估,以确认新技术是否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 用户满意度调查:通过用户调查来评估新技术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方案说明

  1. 技术选择与评估,在选择新技术时,团队应该进行全面的技术评估,包括技术的成熟度、稳定性、兼容性以及学习曲线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技术与现有系统的集成难度和成本。

  2. 团队培训与技能提升,采纳新技术通常要求团队成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团队需要定期安排培训和学习活动,以确保成员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新技术。

  3. 逐步集成与测试,新技术不应直接全面应用于生产环境,而应先在测试环境中进行验证。通过逐步集成和测试,团队可以确保新技术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并评估其对整体性能的影响。

  4. 监控与优化,在应用新技术后,团队需要持续监控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这包括收集和分析用户反馈,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

  5. 持续学习与更新,技术世界日新月异,团队需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学习能力,以便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这要求团队建立一个持续学习和更新的文化,鼓励成员不断探索和创新。

适应新技术原则的优点在于它使软件系统能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性能提升、安全性增强等优势。这不仅可以提升用户体验,还能提高系统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新技术往往能带来更高效的开发流程和更强大的功能,从而降低长期维护成本。

环境适应性原则

原则解释

环境适应性原则强调的是,在设计和开发软件或系统的过程中,必须深思熟虑其可能运行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

这些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多样的硬件配置、不同的操作系统、各异的网络环境等。为了确保软件能够在这些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定运行,并满足用户期望的功能和性能需求,必须对软件的适应能力提出严格要求。

这一原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软件的鲁棒性和可靠性,确保用户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获得一致且优质的服务体验。

原则用途

  • 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确保软件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正常运行,可以减少因环境差异导致的软件故障或性能下降。
  • 扩大软件的应用范围:适应多种环境的软件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从而拓宽其市场应用范围。
  • 降低维护成本:减少了因环境不兼容而进行的频繁修改和调整,从长远来看,可以降低软件的维护成本。

度量方案

  • 环境覆盖率:通过测试软件在多种不同环境下的运行情况,计算能够正常运行的环境比例,以此衡量软件的环境适应性。
  • 性能测试指标:在不同环境下对软件进行性能测试,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等,以评估软件在各种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 稳定性测试指标:通过长时间运行测试和压力测试等方法,评估软件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

方案说明

1. 设计和开发阶段

  • 环境分析:在软件开发初期,详细分析目标用户可能使用的各种环境,包括硬件配置、操作系统版本、网络环境等。
  • 兼容性设计: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不同环境下的兼容性问题,采用模块化、抽象化等设计方法,提高软件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
  • 错误处理和恢复机制:设计有效的错误处理和恢复机制,以便在软件遇到环境不兼容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恢复。

2. 测试阶段

  • 环境模拟测试:在测试环境中模拟各种可能的运行环境,对软件进行全面的测试。
  • 性能测试:在不同环境下对软件进行性能测试,确保软件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 稳定性测试:通过长时间运行测试和压力测试等方法,检验软件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

3. 部署和运维阶段

  • 环境检测:在软件安装或运行过程中,自动检测运行环境,并根据环境配置相应的参数和设置。
  • 动态调整:根据运行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软件的运行策略和资源配置,以确保软件的稳定运行。
  • 持续监控:在软件运行过程中持续监控其性能和稳定性,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环境适应性问题。

环境适应性原则的优点在于确保软件能够在不同的硬件、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下稳定运行,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这一原则要求软件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运行环境,从而增强了软件的兼容性和可靠性。这有助于扩大软件的用户基础,降低因环境差异导致的运行问题。

标准依从性原则

原则解释

标准依从性原则强调在设计和构建软件系统时,必须遵循业界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最佳实践。

在软件开发的每一个环节,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编码实现、测试验证,再到后期的维护和升级,都需要严格遵循既定的标准来进行。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还可以大大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互操作性。

标准依从性原则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在开发过程中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成本,同时为用户带来更加可靠和高效的软件产品。

标准依从性原则提供了一种保障,确保软件开发工作能够符合行业的最佳实践和标准要求。

原则用途

  1. 提升软件质量:通过遵循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可以减少错误和缺陷,从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增强互操作性:标准化的接口和协议有助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和数据交换。
  3. 降低维护成本:符合标准的代码更容易被其他开发者理解和维护,减少了未来修改和扩展的复杂性。
  4. 促进团队协作:当团队成员都遵循相同的标准和规范时,协作变得更加高效和顺畅。

度量方案

  1. 代码审查:通过定期的代码审查来检查代码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和规范。
  2. 自动化测试: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来验证代码的功能和性能是否符合预期,并确保没有引入新的错误。
  3. 静态代码分析:利用静态代码分析工具来检查代码风格、命名规范以及潜在的错误。
  4. 符合性检查:对照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逐项检查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否达标。

方案说明

  1. 确立标准和规范,在项目开始之前,明确需要遵循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最佳实践,并将其作为项目文档的一部分。

  2. 培训与意识提升,对开发团队进行定期培训,确保他们熟悉并理解所需遵循的标准和规范。通过不断的意识提升,使团队成员认识到标准依从性的重要性。

  3. 实施代码审查和自动化测试,建立代码审查和自动化测试的机制,以确保代码的质量和符合性。这包括定期的代码审查会议、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持续集成和部署等。

  4. 静态代码分析和符合性检查,利用静态代码分析工具来检查代码的规范性和潜在错误,并对照既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符合性检查。这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标准的问题。

  5. 持续改进和反馈循环,建立持续改进的文化,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改进建议,并根据实际项目经验不断更新和完善标准和规范。同时,建立反馈循环,及时收集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反馈,以便对软件系统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确保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符合标准依从性原则,从而提高软件质量、可维护性和用户满意度。

质量向好原则

原则解释

质量向好原则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原则。

它始终将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作为首要目标,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开发流程、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确保软件产品在功能、性能、可用性以及可靠性等各个方面,都能达到甚至超越用户的期待。

这一原则不仅强调了质量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坚持这一原则,能够持续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高效、易用的软件产品,从而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质量向好原则也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体现。

原则用途

  1. 提高用户满意度:通过不断提升软件质量,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2. 增强产品竞争力: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客户。
  3. 降低维护成本:优质的软件设计能够减少错误和缺陷,进而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
  4. 提升企业形象: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有助于提升企业在用户和行业中的形象和声誉。

度量方案

  1. 缺陷密度:通过统计软件中的缺陷数量与代码量的比例,来衡量软件的质量。缺陷密度越低,说明软件质量越高。
  2. 用户满意度调查:定期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收集用户对软件产品的反馈和评价,以了解用户对软件质量的感知和满意度。
  3. 性能测试指标:通过测试软件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稳定性等性能指标,来评估软件的质量水平。
  4. 代码质量评估:利用代码复杂度、可读性、可维护性等指标来评估代码的质量,进而反映软件的整体质量。

方案说明

  1. 持续改进开发流程
  • 不断优化软件开发流程,引入敏捷开发、DevOps等先进方法,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 定期进行项目回顾和总结,识别并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引入质量保障机制
  •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测试流程,确保软件在发布前经过充分的测试和验证。
  • 采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和方法,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
  1. 提升团队技能与意识
  • 定期对开发团队进行技能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提升团队的整体技能水平和质量意识。
  •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1. 监控与反馈机制
  • 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实时监测软件的质量和性能表现。
  • 设立用户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并处理用户反馈和问题报告,不断改进和优化软件产品。

质量向好原则的优点在于它强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始终追求高质量的标准。通过持续的质量改进和错误修正,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减少故障率和维护成本。这一原则还能增强用户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客户的信任。

适应新需求原则

原则解释

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下,业务需求、功能需求以及用户需求都在不断演变。因此,软件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便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响应这些新需求。

这一原则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更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通过不断优化软件架构,采用模块化设计,以及引入敏捷开发方法,可以确保软件系统能够轻松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需求。

这样一来,无论是在添加新功能、改善性能,还是在修复漏洞方面,软件系统都能展现出卓越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可维护性。

原则用途

  • 响应市场变化: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快速适应新需求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 提升用户满意度:及时满足用户的新需求,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 降低维护成本:通过灵活的软件架构设计,可以在添加新功能或修改现有功能时减少开发和维护成本。

度量方案

  • 需求响应时间:从新需求提出到实现并部署所需的时间长度,可以衡量系统对新需求的响应速度。
  • 开发迭代周期:软件版本更新或新功能发布的频率,反映系统持续适应新需求的能力。
  • 用户满意度调查:通过定期的用户满意度调查,评估用户对系统新功能或改进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方案说明

  1. 敏捷开发方法,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如Scrum或Kanban,以便快速响应和适应变化的需求。敏捷方法强调短周期的迭代开发,每次迭代都可以根据优先级调整需求列表。

  2. 模块化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使得每个模块可以独立地更新和替换,而不影响系统的其他部分。这样,当新需求出现时,可以更容易地添加或修改功能模块。

  3. 微服务架构,采用微服务架构,将系统划分为一系列小型的、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都负责特定的业务功能,并且可以独立地部署和扩展。这种架构使得系统更加灵活,能够更快地适应新需求。

  4. 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CI/CD),通过实施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流程,可以自动化地构建、测试和部署新代码。这加快了新功能从开发到上线的速度,从而更快地满足用户需求。

  5. 用户反馈循环,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循环,及时收集并分析用户对新功能的反馈。通过定期的用户调查、在线社区互动等方式,了解用户对当前功能的满意度以及对新功能的期望,以便及时调整产品方向。

适应新需求原则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和前瞻性。随着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发展,软件系统需要能够快速适应这些新需求。遵循这一原则,开发团队能够及时调整系统功能和设计,满足用户的新期望,保持软件的竞争力和实用性。这有助于延长软件的生命周期,提升用户满意度。

关注我,每天学习互联网编程技术 - 程序员古德

END!
END!
END!

相关实践学习
通过性能测试PTS对云服务器ECS进行规格选择与性能压测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利用性能测试PTS对云服务器ECS进行规格选择与性能压测。
相关文章
|
4天前
|
敏捷开发 缓存 架构师
Apache 架构师总结的 30 条架构原则
Apache 架构师总结的 30 条架构原则
27 0
|
4天前
|
缓存 NoSQL 应用服务中间件
性能基础之大型网站架构演化(整理篇)
【2月更文挑战第14天】性能基础之大型网站架构演化(整理篇)
53 1
性能基础之大型网站架构演化(整理篇)
|
4天前
|
存储 网络协议 数据库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需求原则及策略
【5月更文挑战第15天】本文讨论了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它能提升用户体验,保证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
|
4天前
|
运维 监控 负载均衡
Go语言中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原则
【2月更文挑战第14天】本文将深入探讨在Go语言环境下,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原则和实践。我们将讨论如何根据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概念,如服务拆分、独立部署、容错处理、服务治理等,来构建一个稳定、可扩展、可维护的Go语言微服务系统。
|
4天前
|
Java 调度 开发工具
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进化论、微服务的拆分规范和原则、为什么选择Spring Cloud、什么是服务治理 】(一)-全面详解(学习总结---从入门到深化)
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进化论、微服务的拆分规范和原则、为什么选择Spring Cloud、什么是服务治理 】(一)-全面详解(学习总结---从入门到深化)
203 0
|
8月前
|
消息中间件 监控 数据处理
消息队列和应用工具产品体系-APM 系统简述和架构演化
消息队列和应用工具产品体系-APM 系统简述和架构演化
197 0
|
4天前
|
开发框架 供应链 监控
【从零开始学微服务】03.软件架构的演化过程
大家好,欢迎来到万猫学社,跟我一起学,你也能成为微服务专家。
48 0
【从零开始学微服务】03.软件架构的演化过程
|
7月前
|
架构师 关系型数据库 程序员
空手撸SOLID架构设计原则,六大原则层层解析,你绝想不到
设计原则概述 通常来说,要想构建—个好的软件系统,应该从写整洁的代码开始做起。毕竟,如果建筑所使用的砖头质量不佳,那么架构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会很有限。反之亦然,如果建筑的架构设计不佳,那么其所用的砖头质量再好也没有用。这就是SOLID设计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
47 0
|
7月前
|
存储 缓存 监控
架构师进阶,微服务设计与治理的16条常用原则
架构师进阶,微服务设计与治理的16条常用原则
236 0
|
8月前
|
缓存 负载均衡 应用服务中间件
大型网站技术架构(一)——大型网站架构演化
大型网站技术架构(一)——大型网站架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