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复习篇(下)

简介: 操作系统复习篇

操作系统复习篇(中):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446300


6.2请求分页存储管理方式


请求分页中的硬件支持


请求页表机制、缺页中断机构、地址变换机构

请求页表机制:

  • 状态为:指示该页是否在内存
  • 访问字段:记录该页在一段时间内被访问的次数
  • 修改位:标志该页是否被修改过
  • 外村地址:指示该页在外存中的地址(物理块号)

缺页中断机构:

  • 在指令执行期间产生和处理中断信号
  • 一条指令在执行期间,可能产生多次缺页中断

地址变换机构:与分页内存管理方式类似


请求分页中的内存分配


最小物理块数的确定:保证进程正常运行所需的最小物理块数

物理块的分配策略:

  • 固定分配 局部置换
  • 可变分配 全局置换
  • 可变分配 局部置换

物理块分配算法:

  • 平均分配算法
  • 按比例分配算法
  • 考虑优先权的分配算法


页面调入策略


何时调入页面:

  • 预调页策略:预先调入一些页面到内存
  • 请求调页策略:发现需要访问的页面不在内存是,调入内存

从何处调入页面:

  • 如系统拥有足够的对换区空间,全部从对换区调入所需页面
  • 如系统缺少足够的对换区空间,凡是不会被修改的文件,都直接从文件区调入;当换出这些页面时,由于未被修改而不必将它们重写磁盘,以后再调入时,仍从文件区直接调入
  • UNIX方式:未运行过的页面,从文件区调入;曾经运行过但又被换出的页面,从对换区调入

页面调入方法

  • 查找所需页在磁盘上的位置
  • 查找一内存空闲块:
  • 如果有空闲块,就直接使用
  • 如果没有空闲块,使用页面置换算法选择一个“牺牲“内存块
  • 将牺牲内存块的内容写到磁盘上,更新页表和物理块表
  • 将所需页读入空闲块,更新页表
  • 重启用户进程


6.3页面置换算法


种类


  • 最佳置换算法(OPT)
  • 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 最近最久未使用置换算法(LRU)
  • 最少使用算法(LFU)
  • Clock置换算法
  • 页面缓冲算法PBA


需要一个最小的缺页率

通过运行一个内存访问的特殊序列(访问序列),计算这个序列的缺页次数


最佳置换算法(OPT)


被置换的页将是之后最长时间不被使用的页

由于需要预知未来,因此无法实现,但可以用来作为置换算法的性能评价依据。


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思路:总是淘汰最先进入内存的页面,即选择在内存中驻留时间最久的页面予以淘汰

实现简单,性能较差,因为调出的页可能是经常访问的。很少单独使用


最近最久未使用置换算法(LRU)


核心思想:根据历史预测未来

LRU算法的硬件支持:寄存器、栈

寄存器:为内存中的每个页面设置一个移位寄存器


  • 被访问的页面对应寄存器的Rn-1位置为1,定时右移
  • 具有最小数值的寄存器所对应的页面为淘汰页


栈:保存当前使用的各个页面的页面号

  • 被访问的页,移到栈顶
  • 栈底时最近最久未使用页面的页面号

这种方法是最优置换算法的一种近似,但开销比较大


最少使用算法(LFU)


为内存中的每个页面设置一个移位寄存器,用来记录该页面的被访问频率

思路:缺页时,置换访问次数最少的页面

特征:

  • 开销较大
  • 开始时频繁使用,但以后不使用的页面很难置换
  • 解决方法:计数定期右移


Clock置换算法


简单的Clock算法

  • 每个页都与一个访问位相关联,初始值为0
  • 当页被访问时访问位为1
  • 置换时选择访问位为0的页;若为1,重新置为0


改进型Clock算法

  • 除需考虑页面的使用情况外,还需增加置换代价
  • 淘汰时,同时检查访问位A与修改位M
  • A=0,M=0:最佳淘汰页
  • A=0,M=1
  • A=1,M=0
  • A=1,M=1:最坏淘汰页
  • 置换时,循环一次查找第一类、第二类页面,找到为止


页面缓冲算法PBA


影响效率的因素:页面置换算法、写回磁盘的频率、读入内存的频率

目的:

  • 显著降低页面换进、换出的频率,减少了开销
  • 可采用较简单的置换策略,如不需要硬件支持


具体做法:设置两个链表

  1. 空闲页面链表:保存空闲物理块
  2. 修改页面链表:保存已修改且需要被换出的页面等被换出的页面数目到达一定值时,再一起换出外存


6.4抖动与工作集


抖动:一个进程的页面经常换入换出


如果一个进程没有足够的页,那么缺页率将很高,将导致:

  • CPU利用率低下
  • 操作系统任务需要增加多道程序设计的道数
  • 系统中将加入一个新的进程


产生抖动的原因


根本原因:

  • 同时在系统中运行的进程太多
  • 同时分配给每一个进程的物理块太少,不能满足进程运行的基本要求,致使进程在运行时,频繁换页,必须请求系统将所缺页面调入内存

抖动的发生与系统为进程分配物理块的多少有关


工作集


所谓工作集,时指在某段时间间隔t里进程是既要访问页面的集合,用 表示, 属于 .

工作集的变化:

  • 进程开始执行后,随着访问新页面逐步建立比较稳定的工作集
  • 当内存访问的局部性区域位置大致稳定时,工作及大小也大致稳定
  • 局部性区域的位置变化时,工作集快速扩张和收缩过度到下一个稳定值


抖动的预防方法


采取局部置换策略:只能在分配给自己的空间内进行置换

把工作集算法融入到处理机调度中

利用L=S准则调节缺页率:

  • L是缺页之间的平均时间
  • S是平均却页服务时间
  • L>S说明很少发生缺页
  • L<S说明频繁缺页
  • L=S磁盘和处理机都可达到最大利用率

选择暂停进程


6.5请求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七、输入/输出系统


7.1I/O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接口


I/O系统管理的主要对象:I/O设备和对应的设备控制器

I/O系统的主要任务:完成用户提出的I/O请求,提高I/O速率和设备利用率


I/O系统的基本功能


  • 能够隐藏物理设备的细节
  • 能够保证OS与设备无关
  • 能够提高处理机和I/O设备的利用率
  • 能够对I/O设备进行控制
  • 能够确保对设备的正确共享
  • 能够处理错误


各种I/O模块之间的关系


I/O系统的上下接口:

  • 上接口:I/O系统接口
  • 下接口:软件/硬件接口
  • 在上、下接口之间是I/O系统

I/O系统的分层:

  • 中断处理程序
  • 设备驱动程序
  • 与设备无关的I/O软件


I/O系统接口


块设备接口:

  • 块设备:数据的存取和传输都是以数据块为单位的设备,如磁盘,光盘,通常采用DMA I/O方式
  • 隐藏了磁盘的二维结构
  • 将抽象命令映射为底层操作

流设备(字符设备)接口:

  • 字符设备:数据的存取和传输都是以字符为单位的设备,如键盘,打印机。不可寻址
  • 通常采用中断驱动I/O方式
  • get和put操作:字符设备采用顺序存取方式
  • in-control指令:包含许多参数,每个参数均表示一个与具体设备相关的特定功能

网络通信接口:

  • OS提供相应的网络软件和网络通信接口,以使计算机能通过网络同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进行通信


7.2I/O设备和设备控制器


I/O设备的类型


  • 按使用特性分类:存储设备、I/O设备
  • 按传输速率分类:
  • 低速:键盘、鼠标等
  • 中速:行式打印机等
  • 高速 :磁带机、磁盘机
  • 按信息交换单位分类:块设备、字符设备
  • 按设备的共享属性分类:独占设备、共享设备


设备与控制器之间的接口


通常,设备并不是直接与CPU进行通信,而是与设备控制器通信,因此,在设备与设备控制器之间应有一接口,在该接口中有三类信号个对应一条信号线,分别是:数据、状态、控制信号线。


设备控制器


  • 主要功能:控制一个或多个I/O设备,以实现I/O设备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
  • 是CPU与I/O设备之间的接口,接受CPU的命令,控制I/O设备工作
  • 是一个可编制的设备:
  • 当仅控制一个设备时,只有唯一地址
  • 当控制多个设备时,有多个地址,并每一个地址对应一个设备


基本功能:

  • 接受和识别命令
  • 数据交换
  • 标识和报告设备的状态
  • 地址识别
  • 数据缓冲区
  • 差错控制


设备控制器的组成:

  • 设备控制器与处理机的接口:实现CPU与设备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包括数据、地址和控制线
  • 与设备的接口:连接设备
  • I/O逻辑:实现对设备的控制


内存映像I/O


驱动程序将抽象I/O命令转换成具体的命令和参数等装入设备控制器的相应寄存器,由控制器执行这些命令,具体实施对I/O设备的控制。具体方法:

  • 采用特定I/O指令:访问内存和设备需要两种不同的指令
  • 采用内存映像I/O形式:在编址上不再区分内存单元地址和设备控制器中的寄存器地址,统一编址k。k在0~n-1范围时,为内存地址;若k>=n时,为某控制器的寄存器地址。统一了访问方法,简化了I/O编程


I/O通道


I/O通道的引入:


目的:使一些原来由CPU处理的I/O任务转由通道来承担,从而把CPU从繁杂的I/O任务中解脱出来。

通道是特殊处理机,与普通处理机的区别:指令类型单一、没有自己的内存(与CPU共享内存)

通道类型:

  • 字节多路通道:按字节交叉方式工作的通道
  • 数组选择通道:可以连接多台高速设备,但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台设备传输数据,传输率高
  • 数组多路通道:结合前两者优点,含有多个非分配型子通道

“瓶颈”问题:通道价格昂贵,造成通道不足。

解决方法:增加设备到CPU间的通路而不增加通道

多路方式不仅解决了“瓶颈”问题,而且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I/O设备的控制方式


  • 用轮询的可编程I/O方式(基本不用):
  • 实现容易但效率偏低,CPU会长期处于忙等  
  • 使用中断的可编程I/O方式(广泛采用):
  • 当某进程要启动某个I/O设备工作时,便由CPU向相应的设备控制器发出一条I/O命令,然后立即返回继续执行原来的任务。设备控制器域是按照命令的要求去控制指令的I/O设备。此时,CPU与I/O设备并行操作
  • 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DMA):进一步减少CPU对I/O设备的干预
  • 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是数据块
  • 所传送的数据是从I/O设备直接送入内存的,或者相反
  • 仅在传送一个或多个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时,才需CPU干预
  • I/O通道方式:是DMA方式的发展,可进一步减少CPU的干预
  • 是对一组数据快以读/写及有关的控制和管理作为单位干预
  • 可实现CPU、通道和I/O设备三者的并行操作
  • 通道程序:由一系列通道指令构成,通道指令不同于CPU指令


7.3中断和中断处理程序


介绍


中断和陷入:


  • 中断:CPU对I/O设备发来的中断信号的一种响应
  • 陷入:CPU内部事件引起的中断


中断向量表:存放每个设备的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并为每个设备的中断请求作为一个中断号,对应于中断向量表中的一个表项

中断优先级:系统为每个中断源规定不同的优先级


对多中断的处理方式


当处理及正在处理一个中断时,又来了一个新的中断请求,有两种处理方式:

  • 屏蔽(禁止)中断
  • 嵌套中断


Linux中的中断处理


采用了上半部和下半部机制:

  • 上半部:中断处理程序。(简单快速,执行时禁止一些或全部中断)
  • 下半部:一些虽然与中断有关但是可以延后执行的任务(稍后执行,执行时可以响应所有的中断)

中断处理程序的设计:

  • 注册中断
  • 处理中断
  • 注销中断


7.4设备驱动程序



7.5与设备无关的I/O软件



7.6用户层的I/O软件



7.7缓冲区管理


缓冲区是一个存储区域,可以由专门的硬件组成;更多的是利用内存。


引入缓冲区的原因:


  • 缓和CPU与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 减少对CPU的中断频率,放宽对CPU中断响应时间的限制
  • 解决数据粒度不匹配的问题
  • 提高CPU与I/O设备之间的并行性


单缓冲


每当用户进程发出一I/O请求时,操作系统便在主存中位置分配一缓冲区


在设备输入时


  • T:从磁盘把一块数据输入到缓冲区的时间
  • M:操作系统将该缓冲区中的数据送到工作区的时间
  • C:CPU对这块数据处理的时间
  • 当T>C,系统对每一块数据的处理时间为M+T(C忽略)
  • 反之,则为M+C
  • 系统对每一块数据的处理时间为:Max(C,T)+M


双缓冲


  • 在设备输入时,先将数据送入第一缓冲区,装满后便转向第二缓冲区
  • 此时操作系统可以从第一缓冲区移出数据,并送入用户进程,接着由CPU对数据进行计算
  • 在双缓冲时,系统处理一块数据的时间可以粗略地认为是Max(C,T),如果C>T,则可使CPU不必等待设备输入


环形缓冲区


当输入和输出两者的速度相差悬殊,双缓冲的效果则不够理想,不过可以随着缓冲区数量的增加,使情况有所改善。

多个缓冲区:


  • 在循环缓冲中包含多个缓冲区,其每个缓冲区的大小相同
  • 作为输入的多缓冲区可分为三类:
  • 用于装输入数据得空缓冲区R
  • 已装满数据的缓冲区G
  • 计算进程正在使用的现行工作缓冲区C
  • 多个指针:
  • 作为输入的缓冲区可设置3个指针:
  • 用于指示及算您成下一个而用缓冲区G的指针Nextg
  • 指示输入进程下次可用的空缓冲区R的指针Nexti
  • 用于指示计算进程正在使用的缓冲区C的指针Current


缓冲池


当系统较大时,将会有许多循环缓冲,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内存,且利用率不高。

为了提高缓冲区利用率,引入公共缓冲池,在池中设置了多个可供若干个进程共享的缓冲区

缓冲池的组成:


  • 空闲缓冲队列:空闲缓冲区所链城的队列
  • 输入队列:装满输入数据的缓冲区所链成的队列
  • 输出队列:装满输出数据的缓冲区所链成的队列
  • 4中工作缓冲区:收容输入、提取输出、收容输出、提取输入缓冲区


缓存和缓冲


  • 缓冲可以保存数据项的唯一的现有版本
  • 缓存指示提供一个位于其他地方的数据项的更快存储副本
  • 有时,同一个内存区,既可以是缓冲,也可以是缓存


7.8磁盘性能概述和磁盘调度


磁盘结构


  • 盘面(磁头):磁盘设备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盘片,每个盘片分为一个或两个盘面,每个面上有一个读写磁头
  • 磁道(柱面):每个盘面可分为若干磁道
  • 扇区:每条磁道逻辑上分成若干大小相同的扇区。每个扇区的大小相当于一个盘块(数据块)
  • 每条磁道上可存储相同数目的二进制位
  • 磁盘密度即每英寸中所存储的位数,显然是内层磁道叫外层磁道的密度高


容量=柱面*磁头*扇区


磁盘的类型


分类一:硬盘、软盘

分类二:单片盘、多片盘

分类三:

  • 固定头:每个磁道上都有一个读写磁头
  • 并行方式读/写,有效提高I/O速度
  • 主要用于大容量磁盘
  • 移动头:每个盘面仅有一个磁头,能移动寻道
  • 串行方式读/写,I/O速度较慢
  • 广泛应用于中、小磁盘设备中


磁盘访问时间


磁盘在工作时是以恒定速率旋转

为了读写:

  • 磁头必须移动到要求的磁道上
  • 等待所制定的山区开始位置旋转到磁头下
  • 开始读写数据

磁盘的访问时间=寻道时间+旋转延迟时间+传输时间


早期的磁盘调度算法


磁盘调度的目标, 使使磁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最小

  • 先来先服务FCFS
  •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SSTF
  • SCAN算法
  • 循环扫描算法C-SCAN
  • CLOCK
  • NStepSCAN算法
  • FSCAN算法


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


最简单的磁盘调度算法,但平均寻道时间可能较长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SSTF


选择这样的进程,其要求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头所在的磁道距离最近,以使每次的寻道时间最短,但不保证平均寻道时间最短(贪心算法)

SSTF明显优于FCFS,但可能会出现饥饿


SCAN算法


也称:电梯调度算法。不仅考虑到欲访问的磁道与当前磁道的距离,更优先考虑的是磁头当前的移动方向

磁臂从磁盘的一段向另一端移动,沿途响应服务请求,当到达另一端是,磁头改变移动方向,继续处理。磁头在磁盘上来回扫描


循环扫描算法C-SCAN


提供比SCAN算法更均匀的等待时间


磁头从磁盘一端移动到另一端,随着移动不断处理请求。不过,当磁头移动到另一端时,马上返回到磁盘开始,返回时并不处理请求。


CLOCK


C-SCAN的一种形式。磁头之移动到一个方向上最远的请求位置。戒指,马上回头,而不是继续道磁盘的尽头


NStepSCAN算法


“磁臂粘着”现象:进程反复请求对某一磁道的I/O操作

将磁盘请求队列分为若干个长度为N的子队列;按FCFS算法依次处理子队列;每个子队列使用SCAN算法


FSCAN算法


是 NStepSCAN算法的简化:

请求队列分为两个子队列:


  • 当前所有请求队列,按SCAN算法调度
  • 扫描期间,新出现的请求队列,推迟到下一次扫描时处理


八、文件管理


8.1文件和文件系统


数据项、记录和文件


数据项:

  • 基本数据项:描述一个对象的某种属性,又称字段
  • 组合数据项:由若干个基本数据项组成


记录:

  • 记录时一组相关数据项的集合,用于描述一个对象在某方面的属性
  • 关键字:唯一能表示一个记录的数据项
  • 如;学号、学号+课程号


文件:具有文件名的一组相关元素的集合

  • 有结构文件(记录)、无结构文件(字符流)
  • 在文件系统中温嘉三年hi最大的单位,描述了一个对象集


文件类型


按用途分类:

  • 系统文件
  • 用户文件
  • 库文件


按文件中数据的形式分类:

  • 源文件
  • 目标文件
  • 可执行文件


按存取控制属性分类:

  • 只执行文件
  • 只读文件
  • 读写文件


按组织形式和处理方式分类:

  • 普通文件
  • 目录文件
  • 特殊文件


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


对象及其属性

  • 对象:文件、目录、磁盘存储空间

对对象操纵和管理的软件集合

  • 文件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文件系统的接口

  • 命令接口
  • 程序接口


文件系统的功能


  • 对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
  • 对文件目录的管理
  • 用于将文件的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的机制
  • 对文件读和写的管理
  • 对文件的共享和保护


与文件系统有关的软件


  • I/O控制层:文件系统最底层,设备驱动程序层
  • 基本文件系统层:处理内存与磁盘之间数据块的交换
  • 基本I/O管理程序:完成与磁盘I/O有关的事物
  • 逻辑文件系统:处理与记录和文件相关的操作


文件操作


最基本的文件操作:

  • 创建文件、删除文件、读文件、写文件
  • 设置文件的读/写位置

文件的打开和关闭操作:

  • 打开:系统将文件从外存拷贝到内存打开文件表的一个表目中
  • 关闭:把文件从打开文件表的表目中删除

其他文件操作:

  • 重命名、改文件拥有者、查询文件状态等
  • 创建/删除目录


8.2文件的逻辑结构


文件结构


  • 文件的逻辑结构:从用户观点所观察的文件组织形式
  • 文件的物理结构:文件的存储结构,指系统将文件存储在外村上所形成的一种存储组织形式
  • 不仅与存储介质的存储性能有关
  • 也与所采用的外村分配方式有关

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都影响文件的检索速度


文件名和文件类型


按文件是否有结构分类:

  • 有结构文件(记录式文件)
  • 定长记录
  • 变长记录
  • 无结构文件(流式文件)
  • 源程序、可执行文件、库函数

有结构文件按文件的记录方式分类:

  • 顺序文件
  • 索引文件
  • 索引顺序文件


顺序文件


串结构:按存入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录间的顺序与关键字无关,但检索比较费时

顺序结构:指定一个字段为关键字,所有记录按关键字排序。检索时可用有效的查找算法。

优点:有利于大批记录读写、存取效率最高、可存储在顺序存储设备上

缺点:增删改查效果差


索引文件


按关键字建立索引:

  • 为边长记录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
  • 索引表按关键字排序
  • 实现直接存取

具有多个索引表的索引文件:

  • 为顺序文件建立多个索引表
  • 为每一个可能会成为索引条件的域配置一张索引表


顺序索引文件


  • 有效克服了变长记录文件不便于直接存取的缺点
  • 保留了顺序文件的关键特征:记录按关键字的顺序组织
  • 新增了2个新特征:
  • 引入文件索引表:实现随机访问
  • 增加溢出文件:记录新增、删除和修改的记录
相关文章
|
8月前
|
存储 算法 安全
|
7月前
|
消息中间件 算法 Shell
操作系统复习(1)
操作系统复习
58 2
|
7月前
|
存储 算法 调度
操作系统复习(4)
操作系统复习
60 2
|
7月前
|
存储 缓存 算法
操作系统复习(3)
操作系统复习
41 2
|
7月前
|
存储 算法 Java
操作系统复习(5)
操作系统复习
56 2
|
7月前
|
Rust 算法 安全
操作系统复习(2)
操作系统复习
51 1
|
8月前
|
存储 算法 Unix
|
存储 缓存 算法
操作系统笔记【面试】
操作系统笔记【面试】
92 1
|
消息中间件 存储 缓存
操作系统常见面试题
操作系统常见面试题
249 0
操作系统常见面试题
|
消息中间件 存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常见面试题之操作系统
常见面试题之操作系统
136 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