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顶向下看安全领域

本文涉及的产品
密钥管理服务KMS,1000个密钥,100个凭据,1个月
访问控制,不限时长
简介: 自顶向下看安全领域

前言

最近刚刚看到了两个前辈的优秀文章,想着之前我也在碰巧看了一些硬件安全的书籍,正好做一个合集整理。

我一直觉得学习这个事情,钻的深入蛮重要,但是能从上面知道这个领域有哪些方面,这样对于自己的视野会看问题更加的全面一点。

本篇置顶,不断更新。

Android

  • Application Sandbox
  • 应用程序签名
  • fs-verity
  • AVB(Android Verified Boot)
  • dm-verity
  • FBE
  • Keystore2(keymint,Strongbox)
  • gatekeeper/生物认证
  • selinux
  • oemlock
  • DRM(widevine…)
  • OMAPI(Secure Element)
  • AddressSanitizer
  • Arm内存标记扩展(MTE)
  • 边界排错(BoundSan):Bounds Sanitizer
  • 控制流完整性(CFI):Control Flow Integrity
  • 只能执行的内存:Excute-only Memory
  • 通过libFuzzer进行模糊测试:Fuzzing with libFuzzer
  • GWP ASan 和KFENCE
  • HWAddressSanitizer
  • 整数溢出排错功能
  • kernel CFI
  • LLVM Sanitizers
  • 内存安全
  • HWASan、ASan 和KASAN
  • 安全测试套件
  • Scudo
  • Shadow Call Stack
  • Tagged Pointer
  • 了解HWASan报告
  • 零初始化内存:Zero Initialized Memory

Linux

逻辑上总体可以分为三层:硬件层、内核层、应用层。每层都有攻击面和相应的安全技术。各层的安全技术相互配合形成体系化的防御。

硬件

硬件是计算的基础,也是安全的基石。硬件大致由主板、各种总线、CPU、内存、硬盘、外设组成。按照这几个组件分析下攻击面和安全技术。

主板

主板是其他硬件组件物理上的base。物理安全不能忽视,历史上发生过黑客直接替换存储设备的案例,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也能使某些硬件故障。

主板上有CMOS,CMOS中代码和配置是个攻击面。其上的配置决定机器的功能和安全功能。如,是否启用Secure Boot,SGX等安全配置。管理BIOS要设置管理密码,开机使用要设置使用密码。(这玩意其实可能是OTP里面控制的,通过fuse来控制的)

BMC(Baseboard Management Controller),一般存在服务器上,监控机器、控制机器启动、CMOS更新等,可以看作是单独一个系统。要加强保护,如弱口令等。

硬盘

硬盘这个就挑硬盘的使用和自加密磁盘说说。

自加密磁盘(SED),一般是固态硬盘存储的内容是加密的,主控负责加密和解密,其作用防止数据物理泄漏。开机使用时,要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使用。

CPU

CPU安全分为两个方面:

  1. CPU自身的安全,如 meltdown\ spectre等缺陷。
  2. CPU提供的安全特性。

仅在软件层面上做安全有其不足,如保护功能有限、性能不足等。

现代CPU上也提供一些安全机制和功能。以12代intel CPU为例说明(ARM上也有类似的安全特性,按照发展来看,笔者比较看好ARM的CCA安全体系),比如ARM的TrustZone架构。

  • TXT(可信执行技术) :是intel 实现可信计算平台在CPU中提供的技术。可信计算是一套安全理论,涉及到CPU、TPM、主板、内核、开发库、应用,还有一些intel未公开源码的微码。其使用也涉及到产品制造商、基础架构和运维、开发等。发展很多年了,但基本没有体系化使用,其中一些基础功能也比较陈旧,不符合现在的安全发展。TPM大家接触的较多。
    说到TXT,可能会拿来与SGX比较。TXT是体系化的,平台化的,面向公司的基础架构,也有直接供运维和开发人员使用的TSS软件栈和TPM工具。SGX严格来说是可信计算中的隔离执行功能,其使用只依赖CPU特性+内核支持+SDK,对于开发人员来说,相对比较容易使用(但是也不容易使用。在12代CPU中已经废弃SGX功能)。
  • AES-NI: CPU上的AES加解密指令,提高AES的性能。这个一般的加解密库都使用了。
  • PCLMULQDQ: 无进位乘法指令,提高加解密性能。
  • SHA Extensions: sha1、sha256哈希算法的硬件加速指令。
  • Secure Key: CPU上的随机数产生指令。rdseed(产生随机数种子)、rdrand。 在内核中没有完全信任CPU的种子指令,只是作为熵源的一部分。
  • NX: 非执行位。标记某个页是禁止执行的,如果违反了,产生异常。
  • Boot Guard Technology: 启动保护技术,属于安全启动,其目的是保护启动过程的完整性(信任链的传递),防止未经验证的启动代码运行,例如BootKit。
  • SMEP & SMAP:阻止CPU在特权级别下执行用户模式的代码。RFLAGS寄存器中的AC标志清除时,阻止在特权级别下访问用户模式的内存。
  • UMIP: 一些指令只能在特权模式下执行。如SGDT、SIDT、SLDT、SMSW、STR。
  • MKTME: 多秘钥全内存加密,与AMD的SME对应。这个笔者比较关注,内存安全进了一大步。
  • CET: 控制流加强技术。两类: 1. 硬件影子栈,保护函数返回地址,如缓冲区溢出黑客利用。2. 新增ENDBRANCH(32位和64位)指令防御ROP/JOP/COP利用。gcc编译时函数第一条指令是ENDBRANCH,运行时,CPU根据该指令保存/检查相应的状态,判断是否恶意利用。
  • KeyLocker Technology:新增ENCODEKEY指令对key 进行wrap并返回一个handle,以后加解密使用这个handle即可。与使用TPM加解密原理相似。
  • Devil’s Gate Rock: BIOS保护技术。更新BIOS时,进行签名、权限检查等多项保护BIOS的技术集合。
  • MKTME、CET、Keylocker、Devil’s Gate Rock,这些技术只有在比较新的主板、CPU、内核中才能使用。
  • 12代CPU废弃的安全技术:MPX和SGX。

外设

每一种外设都是一个攻击面。例如:WIFI、蓝牙、USB类的设备。

  • WIFI:各种移动设备,车载,路由器,家居设备。这些设备如果驱动或者应用有漏洞、访问接入控制策略不当,都能形成破坏和信息泄漏。如果拿个手机站在马路上,可以看到车上各种WIFI热点,如果有耐心走到车附近,很容易就能扫到行车记录仪上二维码中的密码。
  • 蓝牙:这个危害同WIFI。例如蓝牙鼠标、键盘。如果联入系统的鼠标被偷走,盲点击就可以形成破坏。
  • USB设备:这个是对不联网系统破坏的重要通道。例如,U盘中的恶意文件。
    这些外设,尽可能的减少,能物理割掉的割掉,不能割的封上,不能封的要禁止相应的驱动加载。使用的,要保持软件更新,实施合适的接入控制策略。

各种总线

  • USB总线、火线、PCI等总线。
  • PCI总线可以传输、更改SED的口令,火线可以直接读取物理内存,USB比较通用,较容易接入各种恶意物理设备。

安全物理设备

HSM、TPM都是用于安全目的芯片。TPM是可信计算中的组件,大多数计算机中都有,相对比较容易使用。openssl也有利用TPM的功能。

Ukey: 使用系统时用外部设备进行认证。例如,CentOS登录时,或者网银登录、玩游戏时都有相应的身份认证设备。

内核

内核大致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基础组件(进程调度与管理、内存管理、进程间通信,一般裁减时都会保留)、文件系统和块IO系统、网络子系统、各种基础库、驱动和固件。还有安全子系统。重点说一说内核中的安全机制和技术。

自主访问控制 & ACL

客体的拥有者决定其他用户的权限。例如:ACL中配置的策略。Linux系统的 用户/组/其他+ACL 组成基础的访问控制。ROOT作为管理身份,执行基础访问控制外的功能。

SETUID/SETGID/ NO_NEW_PRIV

这个是基础访问控制外的特例。如passwd、mount、各种沙箱程序,尽量减少这类程序就是了。说一说NO_NEW_PRIV,setuid/setgid和capabilites都是合法提权,在执行一些程序时,为了防止这些提权方法被滥用,可以使用prctl设置NO_NEW_PRIV。

capabilities

ROOT权限太大,要对ROOT进行分权。kernel v5.15中分成了41种具体的权限,如CAP_CHOWN、CAP_ADMIN、CAP_BPF等。在需要特权的可执行程序上设置特定的特权,在执行时就不需要ROOT账户了,如SOCKET_RAW,bpf操作。应用层开发库libcap2比以前易用很多,但应用的不是很多。

MAC

强制访问控制,相对自主访问控制而言。简单来说制定统一的规则,赋予主体与客体相应的标记,根据规则判断动作是否允许。访问控制模型有BR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个用的多)、BLP、BIBA。BLP主要关注机密性,其控制规则“上不可读,下不可写”。BIBA主要关注完整性,其控制规则“上不可写,下不可读”。

内核中的Selinux实现多级访问控制,综合了几个访问控制模型,是CentOS和Andriod上默认的强制访问控制机制。

  • Apparmor: 是Ubuntu上基于路径的MAC实现,其配置比Selinux容易理解。但Apparmor仅针对配置的程序进行访问控制。
  • Smack: 简单的访问控制。Smack在Tizen OS(一种用在TV、Iot的操作系统)使用,其主要特点是实现了CIPSO协议。
  • Tomoyo: 日本人搞的强制访问控制实现。Smack和Tomoyo相对较少使用。

LSM

Linux 安全模型是一套框架,实质是分布在内核代码中多个地方的钩子,本身没有实现安全控制功能(现在的capabilites和IMA也在LSM框架中插入了hook)。在kernel V5.15中共有239个hook点。上面的Selinux、Apparmor就是实现不同hook点从而实现不同的访问控制实现。

关于LSM是否可以同时使用多个访问控制实现,历史上有过反复,开始可以,后来不可以,现在又可以了。

  • YAMA: 用于控制ptrace、prctl使用的机制。例如是否允许调试、注入so库,都可以通过设置yama实现,比较简单实用。现在也是通过LSM实现的。
  • IMA: 完整性度量基础设施,“计算”系统运行过程中文件、文件属性、进程的完整性。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所有进程(还有内核)计算出一个hash值存于TPM中的17号寄存器中,当向对方证明时使用。IMA很占用内存,基本没有使用的。
  • LANDLOCK: 创建一个功能受限的环境,多用于沙箱。根据现在的代码来看,实现的比较粗糙。但配合cgroup、namespace也许能实现功能不错的沙箱。
  • lockdown: Linux系统安全增强功能。在CentOS早期版本中叫runlevel,Ubuntu上早期是通过应用层脚本实现。例如,是否允许加载ko,是否允许访问/dev/mem等等,这些原来允许使用但很危险的操作,可以通过lockdown限制。锁住系统,提高系统安全级别,比原来更安全了。安全级别只能提高,不能降级,如果想降级,要重启系统。一般用于IoT设备。
  • LoadPin: 确保进入内核地址空间的代码来自同一个文件系统,该文件系统可以设置ro属性。防止黑客引入ko攻击系统。
  • 内核自保护技术: 内核作为一个软件,其本身也是攻击目标。例如:
  1. 减少攻击面。以前导出的函数不再导出,以前老的系统调用被废弃,增加seccomp机制过滤系统调用。一些关键信息不再向用户空间导出,或者需要特权才能查看,如/proc/kallsym中符号的地址。内核空间数据复制到用户空间时,先初始化为0;系统调用返回时,清除栈;释放堆内存时,清除堆等等。
  2. 执行代码的内存不能同时具有执行和写权限。
  3. 一些数据设置为只读属性。
  4. 内核模块、固件、UEFI代码验证签名。
  5. 加强地址随机化。栈缓冲区保护。运行时检查计数器、整数是否溢出等。借鉴了pax项目的一些内存安全保护技术。
  6. 使用安全编译选项编译内核。
  • Cgroup & namespace: namespace是资源隔离技术,v5.15对8类资源进行隔离(pid、net、uts、user、cgroup、ipc、mnt、time)。Cgroup 是资源控制技术,例如cpu使用量,内存使用量等。它们是实现容器的基础技术。其他资源控制技术如getrlimit、sched_setaffinity。
  • 文件系统安全: 文件系统加密机制ecryptfs、dm-crypt、perfile加密。文件系统mount时只读、文件使用量限制quota、文件属性sticky位等。
  • SECRETMEM: 新版本内核中增加的隐私内存机制。在一个进程中申请的secret mem,在其他进程中不能使用ptrace访问。
  • 网络安全方面:
  1. Netfilter: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设置防火墙规则。
  2. Netlabel: 在ip数据包的选项中增加数据包标记,实现数据包的访问控制
  3. IPsec & wireguard进行安全通信。
  4. KTLS:在TLS协议中,数据包加解密在内核进行,提高TLS的性能。
  5. AF_PACKET & BPF 高效的抓包。XDP可实现抗D。
  6. 负载均衡;重新实现TCP握手机制,增强抗SYN flood攻击等
  • 内核HOOK机制:ftrace & kprobe & livepatch & bpf 。利用它们可以实现自己的安全功能,观测内核、进程事件。热补丁修复内核漏洞。
  • 内核审计机制:Audit、kmsg、acct、cn_proc、fanotify等。

以上大致是进入内核主线的安全技术,还有一些没有进入主线如 grsec、tpe、lkrg、dpdk等等。一些发行版本,如Ubuntu也会有选择的引入其中一些安全技术。

应用层

场景不同,选择的工具也不同。下面就根据加固一个OS的基本原则说一下常用工具。

简单(KISS原则)

设计简单、使用简单……

减少攻击面

定制基线时,操作系统尽可能小,包含尽量少的软件包。例如gcc、tcpdump、nc等不常用的软件在生产系统上不要安装。不用的内核ko禁止加载或者从生产系统上删除。

一些可以裁减内核的系统,保持内核功能精简。使用busybox代替coreutils包中的基础工具,使用定制过的bash等等。

最小权限原则

最少的账户、账户最小的权限。/etc/passwd中不用的账户要删除,是否允许登录要控制等。使用sudo 控制账户执行的命令。如果允许网络登录,使用pam中的插件控制。sshd配置要尽可能严格,如禁止使用root登录。

设置不同类型的账户,如管理账户、审计账户。每类账户其权限刚好够用。

保持更新

软件保持更新,可以修复软件漏洞。策略更新,适用新的变化。如一些密码要周期性更新。

事件审计

重要事件要记录和监控。如登录事件、服务重启事件、配置更新事件。Linux上有各种日志记录功能,一般都在/var/log下。很多安全工具都会读取该目录下的文件。

进行基础的加固和监控

适当的分区及权限设置,适当的防火墙规则,适当的加解密措施,防止口令破解措施、2FA登录认证等等。

小结

看待Linux系统安全有不同的角度,以上根据系统分层列出Linux安全机制和技术,是静态的。

如果从事件活动角度,就可以把这些安全技术有机组合起来,形成防御功能。

安全架构师,类似厨子,知道每项技术的优缺点,不迷信某个具体的技术,能根据具体场景,设计合适的安全架构,组合利用(或者开发)各种技术做出符合需求的佳肴。

硬件

这里来简要看看硬件方面的,扩展一下自己对于安全的认识。

  • 硬件木马监测
  • 形式化验证
  • 芯片防伪与IC保护
  • 物理不可克隆函数
  • 基于新型器件的硬件安全
  • 硬件辅助计算机安全

长期以来,硬件一直被视为支持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可信平台,是负责运行从软件层传递指令的抽象层。因此,与硬件相关的安全性研究通常涉及加密算法的硬件实现,硬件被用于提高加密应用程序计算的性能和效率[1]。硬件版权保护技术也被归入与硬件相关的安全领域。虽然水印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解决版权保护问题[2],但是安全领域的研究者并未考虑硬件本身的保护问题。安全领域的研究者往往认为集成电路供应链(以下简称IC供应链)本身既封闭又复杂,攻击者无法轻易攻击集成电路。随着尖端工艺的代工成本和现代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平台设计复杂性的不断提高,曾经局限于一个国家甚至一家公司的IC供应链已经遍布全球。在这种形式下,硬件电路设计中的第三方资源(主要指用于外包芯片制造和SoC开发的第三方知识产权,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核,包括软核和硬核)在现代电路设计和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类资源的利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计工作量、降低了制造成本、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time to marketing,TTM),但是对第三方资源及服务的高度依赖也引发了安全问题,打破了“攻击者无法轻松访问封闭的IC供应链”的幻想。例如,恶意代工厂可能会将硬件木马程序插入所制造的芯片中,交付的IP核可能包含恶意逻辑和设计缺陷,这些缺陷在IP核集成到SoC平台后会被攻击者利用。

硬件安全的概念在硬件木马出现后被正式引入。学术界和工业界开始采取措施缓解或防止相关威胁。硬件安全最初指的是硬件木马的设计、分类、检测和隔离。硬件木马威胁与不受信任的代工厂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者开发的硬件木马检测方法往往侧重于IC制造过程的流片后阶段,强调增强现有检测方法的安全性[3-18]。鉴于第三方IP核可能是恶意逻辑插入的另一个攻击向量,对综合前设计的保护也变得同样重要。据此,研究者还开发了流片前电路保护方法[19-24]。

除了硬件木马检测,硬件安全的概念还从测试解决方案延伸到形式化验证方法。形式化验证方法不仅在保证软件程序安全时得到广泛应用,还被证明在硬件代码的安全验证中颇为有效,因为硬件代码通常是使用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HDL)编写的[25-28]。形式化验证方法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为硬件设计提供高水平的安全保证,即便在攻击者可能有权访问原始设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也有助于克服黄金模型在许多硬件木马检测方法中的局限性。然而,在实现形式化验证方法时,安全属性的构建却成为硬件安全研究者尝试解决的一个开放性问题。

近年来,硬件安全研究的演进已经从硬件木马的检测转移至可信硬件的开发即构建信任根虽然硬件设备的一些固有特性对电路性能有负面影响,但是可以将这些特性用于安全保护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hysical unclonable function,PUF)的开发,借助电路制作过程中的工艺偏差,以“激励—响应”对的格式生成特定芯片的指纹。除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外,研究者正在研究新型的晶体管,如自旋转移矩(spin transfer torque, STT)器件、忆阻器和自旋畴壁器件等,利用器件性能的特殊性来实现新型的硬件安全应用。

硬件安全领域的另一个趋势是开发增强安全性的硬件基础设施来保护设备。换言之,就是要开发出能够将安全性、保护和身份验证集成到专用工具链的新型硬件基础设施。研究者正在开发各种增强安全性的架构[29-36]。本章将介绍硬件级别的增强功能。这些功能可提供高级安全性,并能把安全防护扩展到所有体系结构层。硬件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是从增强安全性的角度重新评估硬件功能、性能、可靠性、设计及验证,开发出可操作的软、硬件平台,确保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设计、制造和部署。本书将特别关注支持安全引导和访问控制的安全处理器及SoC设计,防范硬件和固件级别的攻击。

此外,在IC供应链全球化的背景下,硬件IP的保护也引起了关注。在各种硬件IP保护方案中,逻辑锁定(又称功能混淆)已成为一个热门领域,研究者正在开发各种混淆技术[37,38]。这里简单介绍了硬件安全技术。

感谢前辈参考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
|
6月前
业务架构问题之什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
业务架构问题之什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
205 18
|
7月前
|
架构师 持续交付 微服务
探索软件架构设计的深层逻辑
【6月更文挑战第5天】在数字化浪潮中,软件架构设计如同搭建一座虚拟的巴别塔,它不仅需要承载技术的重量,还要预见未来的需求。本文将通过我的个人经验,探讨如何在变化莫测的技术海洋中,寻找到稳固的架构基石,以及如何让这座塔楼灵活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57 1
|
算法 数据挖掘 数据处理
基于SPSSPRO实现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指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324 0
|
算法 机器人
<<算法很美>>——(四)——深入递归<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算法很美>>——(四)——深入递归<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算法很美>>——(四)——深入递归<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
测试技术
集成测试之自顶向下、自底向上、三明治集成
集成测试之自顶向下、自底向上、三明治集成
1312 0
集成测试之自顶向下、自底向上、三明治集成
|
索引 NoSQL Redis
自下而上学习法
不写,就无法思考
96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挖掘 大数据
层次分析法(AHP)原理以及应用
层次分析法(AHP)原理以及应用
2786 0
层次分析法(AHP)原理以及应用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挖掘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价多指标权重的方法,可以解决多个层级或者多个指标的复杂问题。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决策分析,既有主观也有客观。AHP通过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在一起,让决策在在权衡多个指标之间的重要度是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判断。
371 0
层次分析法AHP
【编程思想】自顶向下 逐步求精
面向过程化编程思想:自顶向下 逐步求精 从程序执行的过程入手,将完整的过程细化成多个子过程,再将子过程细化,直到完成代码。
【编程思想】自顶向下 逐步求精
|
设计模式 存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架构方法论:如何自底向上推导应用逻辑?
上周我们分享了本文的上篇,讨论了什么是架构、架构的两种推导思路以及自底向上的架构方法。今天继续分享架构的基本约束、逻辑架构复用及分层的问题。本文较长,同学们可收藏后再看。
1974 0
架构方法论:如何自底向上推导应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