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设计基础设施保障IaaS之网络1

简介: 架构设计基础设施保障IaaS之网络1

1 DNS运用

1.1 DNS功能作用

  • 负载均衡
    DNS负载均衡, 原理是给用户返回不同的IP地址, 例如:
主机记录 记录类型 线路类型 记录值 TTL
www A 默认 200.202.101.1 600
www A 默认 200.202.101.2 600
www A 默认 200.202.101.3 600
www A 默认 200.202.101.4 600
  • 解析返回得到的 IP 地址是可以是轮询, 也可以是随机得到的 IP 地址
  • 健康检查:
    支持ping、telnet、http(s)协议实时健康检查,获取应用服务运行状态。
  • 故障切换
  • 支持根据健康检查结果自动或者手工进行failover切换操作,实现主备切换、自动修改故障域名的解析,对异常的地址(服务)进行故障隔离或切换。
  • 智能DNS
  • 支持根据不同运营商、区域进行智能DNS解析,实现用户就近访问。
  1. 阿里云DNS免费版 vs 付费版
参数项 参数值 免费版
最低TTL值 最低1秒 最低2秒
子域名级别 最高10级 最高2级
A记录负载均衡 带权重的A记录轮询,最多支持90条 带权重的A记录轮询,最多支持10条
URL转发 URL显性转发+URL隐性转发,最多支持6条 URL显性转发+URL隐性转发,最多支持2条
泛解析
运营商线路 默认、移动、联通、电信、教育网 默认、移动、联通、电信、教育网
运营商线路细分 移动(省份)、联通(省份)、电信(省份)、教育网(省份),共135条线路 不支持
海外线路细分 亚洲、大洋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 6大洲34个国家及地区 海外
搜索引擎线路 搜索引擎、谷歌、百度、必应、有道、雅虎 谷歌、百度、必应

更多区别, 详情

1.2 DNS配置实践

主要步骤: 创建实例 -> 配置访问策略 -> 主域名设置CNAME解析到实例的CNAME接入域名。

  • 创建两台虚拟机
    两台虚拟机都部署相同的服务(app-server), 用于高可用的测试验证。
  • 创建地址池
    这里指向一台主节点。

  • 访问策略配置

配置地址池信息, 如果出现故障, 可以自动切换至备用地址池。

备用地址池指向另外一台云服务器。

  • 全局配置

这里可以采用系统分配生成的cname域名, 主域名是用户访问应用服务使用的域名,必须填写真实主域名, 这里主域名是配置: test.mirson.cn。

  • 开启健康检查

需要对地址池里的IP地址配置健康检查,以获取应用服务的可用性,从而达到根据应用服务地址可用性的状态实现自动故障隔离以及故障自动切换。

  • DNS解析设置
  • 最后, 在解析设置里面, 添加记录。这里面的记录值要填写上面所设置的cname域名信息。

  • 测试
    通过访问test.mirson.cn会指向连接池所配置的IP信息。

通过域名进行访问:

  • 故障测试
    将地址池改为218.253.0.76不可用地址或停止服务, 开启健康检查后,会自动出现报警提示,并切换为备用地址池。

查看告警日志, 可以看到详细信息

访问服务:

2 DNS生产最佳实践方案

2.1 全球加速功能

全球加速可以为不同地域的客户端智能返回不同的加速IP,降低解析时延,如果是面向国际的服务,是需要开启此功能, 如果只是国内使用, 可以不用开启。

  • 华东区域客户端访问Web服务会智能解析到全球加速上海加速IP。
  • 华东以外的其他中国内地区域客户端访问Web服务会智能解析到全球加速北京加速IP。
  • 境外区域客户端访问Web服务会直接走境外线路到美国(硅谷)源站IP。

详细操作, 查阅官方文档

2.2 不同运营商的加速方案

不同运营商会有自身专有的网络, 如果跨运营商访问存在不稳定的情况, 可以开启此功能。

实现原理:


  • 联通用户通过域名,访问应用服务的联通IP地址:1.1.1.1 。
  • 移动用户通过域名,访问应用服务的移动IP地址:2.2.2.2 。
  • 其他用户通过域名,访问应用服务的默认电信IP地址:3.3.3.3 。

详细操作, 查阅官方文档

2.3 全球业务高可用方案

部署方案:

为了实现全球用户都能获得较好的访问质量,通常企业会在中国大陆和海外分别部署至少两套以上的接入服务点,后端数据服务仍然使用一套。通过DNS服务,对于不同地区的用户请求流量做智能调度,将用户访请求流量路由至不同的接入服务点。出现故障灾难时,各接入站点自建互相备份,最终实现业务的高可用。

操作配置说明

2.4 跨地域负载均衡

企业应用服务一般会有多个IP,且多个IP地址可能分布于不同地区。可以采用流量平均分配原则,对多个IP地址进行负载均摊,实现用户访问同一个应用服务域名时多个IP地址同时承担用户的访问请求。

实现方案:

平均分配与加权分配配置


目录
相关文章
|
14天前
|
安全 网络安全 API
构建高效微服务架构的五大关键策略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防范网络威胁的关键策略
【5月更文挑战第31天】 在现代软件开发领域,微服务架构已经成为实现灵活、可扩展及容错系统的重要解决方案。本文将深入探讨构建高效微服务架构的五个核心策略:服务划分原则、API网关设计、服务发现与注册、熔断机制以及持续集成与部署。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开发团队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伸缩性,同时也确保了高可用性和服务质量。通过实践案例和性能分析,我们将展示如何有效应用这些策略以提高微服务的性能和稳定性。
|
14天前
|
监控 安全 网络安全
云计算与网络安全:保障云服务的关键策略
【5月更文挑战第31天】在数字化时代,云计算为企业提供了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但同时也引入了新的安全挑战。本文深入探讨了云计算环境中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云服务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并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安全策略。这些策略涵盖了数据加密、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持续监控等方面,旨在帮助组织在享受云计算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确保其资产的安全。
|
15天前
|
运维 Cloud Native 安全
云原生架构的未来演进:迈向自我优化的基础设施
【5月更文挑战第30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云原生技术正成为推动现代应用开发和运维模式变革的关键力量。本文探讨了云原生架构如何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实现自我优化的基础设施,以及这一进化对企业IT策略的影响。文章首先回顾了云原生的概念与核心组件,随后分析了当前云平台在自动化、微服务管理、容器化等方面的最新趋势,并预测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包括AI辅助的运维、无服务器架构的进一步普及以及安全自动化等。最后,文章提出了企业在采纳云原生技术时的策略建议,以促进业务敏捷性和技术创新。
|
15天前
|
传感器 数据可视化 JavaScript
物联网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5月更文挑战第30天】物联网(IoT)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构成。感知层利用传感器(如DHT11)收集环境数据;网络层通过ESP8266等设备将数据传输至云端;应用层提供用户服务,如Node-RED实现数据可视化。示例代码展示了Arduino读取温湿度,ESP8266连接Wi-Fi及Node-RED数据可视化流程。物联网架构为数据处理与服务提供全面支持,预示其在各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
29 2
|
17天前
|
监控 Devops API
构建高效微服务架构:API网关的作用与实践构建高效稳定的云基础设施:DevOps与容器化技术融合实践
【5月更文挑战第28天】 在当今的软件开发领域,微服务架构因其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容错能力而备受推崇。本文将深入探讨API网关在构建微服务系统中的关键角色,包括它如何促进系统的高可用性、安全性和性能监控。我们将剖析API网关的核心组件,并借助具体实例展示如何实现一个高效的API网关来服务于复杂的微服务环境。 【5月更文挑战第28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传统的IT运维模式已难以满足快速迭代和持续交付的需求。本文聚焦于如何通过融合DevOps理念与容器化技术来构建一个高效、稳定且可扩展的云基础设施。我们将探讨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流程的优化、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容器化部署以及自动化监
|
17天前
|
运维 监控 Devops
构建高效稳定的云基础设施:DevOps与自动化运维的融合构建高效微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
【5月更文挑战第28天】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企业对于云基础设施的依赖日益增加。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提供不间断的服务,传统的IT运维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业务的发展。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结合DevOps理念和自动化工具,实现云基础设施的高效稳定运营。我们将分析自动化运维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增强系统稳定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并展示实践案例以验证其效果。
|
18天前
|
存储 安全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从漏洞到加密,保障数据安全的技术探索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络安全漏洞、加密技术以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个人和机构的数据安全。
|
19天前
|
监控 安全 网络安全
云端守护: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与保障策略
【5月更文挑战第27天】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云计算以其灵活性、成本效益和可扩展性成为企业信息技术战略的核心。然而,数据存储和服务交付的远程化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本文将探讨云计算环境中面临的主要网络安全问题,分析潜在的安全威胁,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技术,以增强云服务的安全性。我们将重点讨论包括身份验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以及持续监控在内的策略,并强调综合安全框架的必要性,以实现对云资源的全面保护。
25 2
|
20天前
|
运维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云原生架构的未来演进:打造更加动态和自动化的基础设施
【5月更文挑战第25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云原生技术以其独特的弹性、敏捷性和自动化能力成为支撑现代应用的关键。本文将探讨云原生架构的最新发展趋势,重点分析其在提高运维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支持复杂业务场景中的作用。文章还将讨论如何通过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流程,微服务架构和容器化技术,实现基础设施的自愈能力,从而推动企业向完全自动化的云原生未来迈进。
|
28天前
|
安全 网络协议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笔记整理,你花了多久弄明白架构设计
网络安全笔记整理,你花了多久弄明白架构设计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