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与 VR、体感的结合,到底是不是个伪命题?

简介: 观察近几年的美国 CES 消费电子展就能得知,无人机、体感、VR 等新兴技术已经成为了智能硬件领域的资本重区。

观察近几年的美国 CES 消费电子展就能得知,无人机、体感、VR 等新兴技术已经成为了智能硬件领域的资本重区。


为了增强民用无人机的竞争力,一些开发商已经不满足于纯粹的硬件换代,它们试图将新兴技术整合起来,以此来打通更多的市场渠道。在此基础上,虚拟现实、体感操控方式等功能的植入似乎成为了无人机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


GHOSTDRONE 无人机的 2.0 版本中就内置了一个“VR 图传眼镜”的功能,能够实现摄像头和虚拟现实头显的互通,而附带的体感操控功能则是使用智能手机来模拟无人机的相关动作。


与此相仿,半沉浸式设备 Glyph 通过连接云台控制器,完成了陀螺仪和镜头的运动同步。再加上近期涌现的穿戴手环控制,这些智能硬件之间似乎形成了一条良好的生态链。


尽管各大厂商歌舞升平的展示着它们的新概念产品,但这些还未发展成熟的独立技术,糅合起来也不能确保产生有益的化学反应。究其原因,它们本身在实际应用时就需要解决大量的技术难题,民用方向的主流需求还有待市场的考察,而某些开发商噱头式的营销,也为这些产品的价值蒙上了一层阴影。


◆  ◆  ◆  ◆  ◆  


基于无人机的“VR 视角”,实际上只是 FPV 的概念偷换


目前市面上的“VR 无人机”所实现的功能,大多是将摄像头的画面反馈到 VR 头显的主屏幕上,以此来提供高空视角的沉浸体验。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打着“虚拟现实”名号的偷换概念,与“全景视频”和“VR 视频”之间的差异相同,它缺乏虚拟现实技术所强调的交互性,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VR 视角”实际上是一种名为 FPV(第一人称主视角)的玩法,玩家通常在遥控模型上增置摄像头,然后将回传过来的画面投影在显示屏上,以此来观察模型当前的状态。无人机早在几年前就衍生出了 FPV(First Person View)的相关项目,甚至出现了无人机竞速这样的小众运动。

image.png

(图片来源于:YouTube)


即使不去深挖概念方向的错误,某些“VR 无人机”的缺陷也相当明显。为了迎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部分无人机在设计时往往抛弃了传统的实体遥控器,而改用手机 APP 来实现相关的操作。尽管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初学者的使用难度,但用户显然不可能在佩戴 VR 头显的同时,使用手机来控制无人机的移动。


无人机的 VR 功能终归只能作为丰富娱乐的边角料存在,虽然用户能够体验到不一样的主视角感官,但这个功能并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回传画面和拍摄之间没有延迟,我们往往只能录制画质低劣的标清模拟信号,再加上未曾优化过的晃动视角,体验者的晕动症将更加严重。


◆  ◆  ◆  ◆  ◆  


VR 无人机是个伪命题,但 VR+无人机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虽说“VR 无人机”是个噱头大于实用的概念,但“VR+无人机”并非完全没有应用前景。无人机可以有效的帮助 AR、VR 内容开发者绘制三维地图,也能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在实感系统方向发力。


以 Google ATAP 部门着手的 Tango 项目为例,其核心是将传感器、导航定位等设备植入智能手机,让机器能够实时的绘制周身的三维场景。这也涉及到一个名为“3D Scene Understanding(3D 场景感知)”的技术方向,人们普遍认为这是 Google 在 AR、VR 领域的其中一个铺垫。不过,由于感应的范围较小,因此难以绘制大规模的地图。


在无人机的帮助下这个弊病将得到一定的改善,入门无人机如今已经具备了移动设备的内核和运算潜力,一旦将 Project Tango 的相关功能引入其中,那么绘制大范围的三维地图也成为了可能,而这也能显著的提高 AR、VR 开发者生产内容的效率。

image.png

(图片来源于:xda-developers)


当然,场景绘制也不仅限于 AR 和 VR 领域,Autodesk 的副总裁 Amar Hanspal 就十分看好无人机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认为它能够为施工项目实时的提供必要的信息。反过来说,无人机导航也能够通过导入 VR 场景而脱离人为控制,瑞士联邦研究所此前就开发了一个无人机模型,可以根据既定的三维地图自行决定飞行路线。


英特尔则是将 AR、VR、无人机、镜头设备整合在了一起,提出了一套“实感技术”的概念,还另辟蹊径的搞了个有别于 HoloLens 和 Magic Leap 的 MR(融合现实)系统。


◆  ◆  ◆  ◆  ◆  


体感操控仅适合入门应用,还无法取代传统的实体遥控器


除了无人机的 VR 功能之外,体感和可穿戴设备操控功能也是近期热议的焦点。亿航的无人机系统,就可以利用手机的摆动来控制无人机的部分动作,而小米此前也申请了无人机相关的穿戴手环专利,试图使用手势去控制无人机的飞行轨迹。


这些体感操控方式目前看来还有诸多不足,手机摆动仅能实现无人机的偏斜,而具体的移动还是要利用主屏幕设置坐标点。此外,可穿戴设备不仅无法保证无人机飞行位置的精度,设备在感应不灵的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很多硬件开发商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尽管大疆无人机主要面向的是普通大众,但它们还是将基础的实体摇杆视为主流,在飞控系统的帮助下也能保证消费者使用起来相对安全,而 Parrot 在最近的产品中也回归了实体遥控的本源。

(图片来源于:大疆)


实际上,这些入门级无人机的实体控制已经相当简便。相比之下,一般航模遥控器的精度被拆分为上万个单位,通讯距离也达到了 5 公里左右,其遥控装置本身也经过了数千次的按压测试,有着相当的质量保障。


得益于泛娱乐的大行其道,VR、无人机、体感等尖端智能设备逐渐得以被普通大众所应用,厂商为了拓展市场也在不断的对复杂的产品做减法,并且实时的增加热点功能。但总体来说,这些技术的整合还处在“实验”阶段,在 B 端进行打磨之后才有可能被良好的运用在消费市场,否则就只能沦为转瞬既忘的玩物。

目录
相关文章
|
5月前
|
人工智能 编解码 5G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的融合:开启全新交互时代
【6月更文挑战第17天】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融合成混合现实(MR),打造全新交互体验。MR结合VR的沉浸感和AR的现实增强,应用于教育、游戏、设计和营销,带来创新教学方式、沉浸式游戏体验和高效设计工具。尽管面临技术挑战,随着5G和AI的发展,MR有望引领未来交互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