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独资子公司松果电子研发的手机芯片,最终应用在了小米5c手机。
小米5c+“澎湃S1”,这是一次恰到好处的谨慎冒险。
小米5c产品线,的确是小米自主研发芯片最适合的应用——红米与小米两个品牌,国民品牌与旗舰品牌,自主芯片自然是落地在旗舰品牌上,但另一方面,毕竟这是小米的第一款芯片。
小米的第一款芯片,只用了28个月,从立项到发布量产。这的确是个奇迹。这也难怪,小米会将之命名为“澎湃S1”——小米内部人士透露,这个名字,是雷军拟的,“澎湃”,也恰如其分的描述着雷军的心境,以及这款芯片之于小米的意义。
芯片,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粮草”,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个国家信息技术水平,是综合科技力量的展现,去年12月,国家出台了对芯片行业的全新鼓励政策。
对旨在成为“新国货”旗手的小米而言,它必须攻克这一关。
从竞争抑或产业角度而言,小米也必须做自己的芯片。
小米历史上,小米2拿到了高通最新款的骁龙处理器,到了小米3的发布,芯片却换成了英伟达——当然,此后,小米也发布了高通芯片的小米3。商业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在商言商的交易,对小米而言,它必须在芯片端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毫无疑问,自主研发芯片,是佳但又是成本最高的路径。
全球比较成熟的手机芯片厂商大概有十几家,但有能力制造手机又能量产芯片的公司,只有三家:苹果、三星以及华为。
当然,随着小米“澎湃S1”的发布,这样的格局已经成为过去式。
全球有能力量产芯片且制造智能手机终端的公司有了4家——小米、华为,以及苹果、三星。
华为于2004年开始进入芯片研发,2009年发布海思K3,但着并没有商用,知道2012年的海思K3V2,才有了华为芯片首次应用在自家手机上,再后来,是2014年的麒麟910,华为首款可日常使用的海思手机SoC芯片。
华为用了十年,小米用了两年的时间。
小米“澎湃S1”的发布,是小米为自己“正名”的一次里程碑。
关于小米,外界有许多误读——当然,最大的误读是认定小米是一家营销公司,而非科技公司。对雷军来说,之所以将小米之芯命名“澎湃”,也有正名自己后的某种释怀。
小米的营销,的确是成功,又或许小米在粉丝经济上的探索太过成功,让公众有了对小米的误解或是偏见。这就好比,大家认定的,华为是一家技术公司,联想是家贸易公司,苹果是一家设计公司…这些认知,不全面,也不准确,但因为简单,却容易让人形成标签,固化,根深蒂固。
如果翻阅资料,我们会看到,小米的专利授权数量,在国内公司中也是名列前茅——同龄企业中,小米可能是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小米2016年专利授权量是2895件,这一年,小米仅仅成立6年时间,作为中国科技企业标杆之一的华为,要达到这个数量是在创业21年后的2008年,数量为2833件。
对小米来说,它的确是一家早熟的公司。与大器晚成的华为相比,是两种路径。对小米来说,它需要向华为、苹果一样,持续证明自己,而这也是小米芯片发布之于小米的意义所在。
小米的成功,不仅仅只是依靠营销的成功。如果营销能够成功,那么小米之后的锤子、联想ZUK、VIVO/OPPO影子公司“一加”,以及中兴努比亚、360、乐视等,并未见到有超过小米的势头?它们可都是小米营销的忠实学徒。
当然,与其他手机公司相比,小米志不在手机。手机,只是小米故事的一个叙事中心。
事实上,2016年的小米数据,向我们呈现了这一点:手机销量下滑,但小米公司整体营收却是增长的,除了MIUI、小米金融,小米生态链的增长,也是惊人的。
小米的边界在不断拓展。除了手机,它也向电视、电脑、平板、路由器拓展,除了手机,小米还有电饭煲、扫地机器人、行车记录仪等,甚至插线板、充电器以及毛巾、体恤。这一切的边界拓展,核心围绕的还是“小米”二字。
“澎湃”之芯,说到底,就是小米之心。
从最初的“为发烧而生”,到“让每个人享受科技的乐趣”,雷军的设定中,小米的边界无论发生怎样的拓展,但核心依旧未有任何改变——雷军的认定,小米就是一家科技公司,并且只能是一家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