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KK)上周在深圳演讲时给出对于未来的12个词:形成、认知、互动、使用、分享、屏读、流动、重混、追踪、过滤、提问、开始。KK断言,“所有的产业都在向分散式结构靠拢,如Uber。”
真实的世界恰恰相反,在互联网崛起的二十年里,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在走向垄断,而非KK所言的一个没有中心的分布式世界。就拿KK举例的Uber来说,在美国市场相对于第二名Lyft遥遥领先。
在Uber这张看似由千万个兼职司机组成的分布式网络背后,隐藏着一个异常强大的中央控制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Uber日积月累形成的大数据。目前Uber在全球330个城市掌握大量运营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为Uber动态定价提供了基础,同时还为游说政府支持提供了论据,例如Uber曾透露其在上海65%的行程是在地铁站周围开始或结束,以引导相关部门得出Uber是公共交通有益补充的结论。
Uber只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变得日益垄断的最新一例。互联网赢者通吃这一规则,注定在几乎所有细分领域,都将形成一家独大的核心垄断局面,这不仅仅体现在营收、利润、用户数上,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垄断性占有以及商业模式的控制。
有别于行政性垄断,互联网领域的垄断大都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也没有颠覆竞争最终导致垄断的铁律。技术千变万化,但商业法则却和两千多年前并无二致。Uber进入市场有两件法宝,一是便宜,用低价把传统出租车排挤在外。据Uber官方数据,在美国使用UberX出行,可比出租车优惠近40%,出行成本甚至低于私家车;二是便捷,一部手机随叫随到。在美国多数城市,Uber平均叫车等待时间普遍在5分钟以内。而谷歌和脸谱更是直接采取了免费模式,让亿万用户每天沉浸其中,也这样令工业时代制定的反垄断法几乎失灵。
在被谷歌、脸谱、Uber们装扮的互联网世界里,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结构,很可能是只是KK一厢情愿的乌托邦。分布式结构更多地只是停留在生产协作的组织层面,它们以便捷、低价甚至免费捕获无数消费者。然后又利用人性社交、窥探、娱乐的天性,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自我囚禁。一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鱼的海妖,用歌声和容貌引诱航海者,如今我们的注意力正在被互联网海妖应用所吞噬。
但是相比一个没有选择、所知寥寥、被大字报、大喇叭、大舞台垄断的时代,哪一个时代更好?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