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条形码技术如何预防食物中毒爆发

简介:

0

0


2012年美国沙门氏菌(salmonella)爆发导致数百人患病,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迅速从受污染的寿司级金枪鱼(用来生吃的)中分离出了致病的沙门氏菌菌株,并且追溯到了位于印度的鱼肉加工厂(不出意料地,FDA在该厂发现了10处卫生疏忽,其中有四处情节十分恶劣)。(译者吐槽:印度啊同学们,想没想起洗澡唱歌的故事?


随后在2014年, FDA查出了罗斯食品公司(Ross Foods)生产的奶酪中的致病菌,从而把一场李斯特菌感染爆发遏制在萌芽中。该次感染只造成了7人生病1人死亡。罗斯食品公司也在那之后被关闭。


上述两个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都得益于DNA测序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帮我们辨别餐桌上的肉类到底来自什么动物,而且可以用于判定食品中可能含有的致病菌的具体菌株。


DNA测序的应用前景相当广泛。从基因水平了解我们的食物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健康(考虑到食物过敏、汞超标等等)和钱包(挂羊头卖狗肉可不是中国专利哦),也是为了动物们(有些动物属于濒危物种,或是被非法猎杀的)。


DNA测序通常有两种方式:全基因组测序和部分测序。随着技术更新,两种测序方式都日益快捷经济,有朝一日可能由普通消费者在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上即可完成。


当需要辨别物种时-比如你想知道自己正要吃的到底是牛肉还是某不明来源的野生动物-我们就需要借助于DNA条形码技术。DNA条形码的理念是2003年由加拿大研究人员首先提出的。与超市扫描商品上贴的黑白条形码异曲同工,通过检测基因组中某一特定区域的一段很短的遗传序列,我们可以更有把握地判定眼前的食物到底是什么物种,而不必受色泽、形状等的误导。为实现这一分辨物种的目的,部分测序通常就足够了。


2004年启动的“生命条形码(Barcode of Life)”大型项目,旨在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1)中一段648碱基对的序列作为标准“条形码”,为几乎所有的动物种类建立一个DNA条形码数据库, 目前已经用于区分除植物外的50万种生物。由于CO1基因在植物中进化过于缓慢,因而不能用于区分植物。



如果需要分辨致病菌的菌株或亚型(比如本文开始介绍的沙门氏菌的案例),全基因组测序则是关键。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大型开放的数据库Genome Trakr (http://www.ncbi.nlm.nih.gov/bioproject/183844) 可能会大大加速这一技术的推广。Genome Trakr 是由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安捷伦科技公司(Agilent Technologies)共同组织的,目标是对10万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迅速准确的确定致病菌,让有关机构可以在初期遏制感染的大规模爆发,并且追踪污染源,从而防止进一步的污染。


Genome Trakr项目已于2012年3月启动,向科研人员和公众健康机构免费开放,并且还在持续扩展中。据项目负责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微生物学家Bart Weimer透露,他们正在对来自中国的1万个基因组进行测序,同时也在和其他国家合作。


洛克菲勒大学的学者Mark Stoeckle 博士曾在2008年带领高中生进行了一项DNA条形码研究,致力于甄别在纽约市出售的鱼类的不实标示(传说中的“寿司门”)。他最近告诉笔者:“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数据库。DNA测序现在越来越便宜,需要的设备也越来越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手机大小的DNA测序仪了。”


科技公司DNATrek的创始人Anthony Zografos 不久前在接受“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采访时说,早晚有一天我们在手机上装一个应用(app),扫一下就能知道眼前的食物和它标签上号称的是不是符合,有没有被污染。


DNATrek 从植物中提取DNA 序列,用一种无色无味的材料与天然油脂混合之后喷在食物表面,通过这种方式给食物加上了看不见的条形码。当食物引起的疾病爆发时,在实验室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就是PCR啦), 只用20分钟的时间就能读取食品上的DNA条形码 ,借此迅速追查到污染源。以前这项任务可能要耗费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克莱默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教授Peter Marko 曾在2004年发表文章,揭露了美国市场上出售的红鲷鱼(一个字,贵)有超过6成其实都是别的鱼假冒的,借助的就是DNA测序技术。在“寿司门”之后, Peter Marko对纽约时报表示“现在的技术让我们能解答在以前不可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DNA测序技术的原理虽然深奥,操作起来却极为容易,高中生即可胜任。随着这项技术越来越便宜,使用的仪器越来越小,很可能不久的将来每个人在自己的手机上就能进行DNA测序了。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5-03-26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大数据文摘”,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
7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论文介绍:AI击败最先进全球洪水预警系统,提前7天预测河流洪水
【5月更文挑战第4天】研究人员开发的AI模型(基于LSTM网络)成功击败全球最先进的洪水预警系统,能在未设测站流域提前7天预测洪水,显著提升预警时间,降低灾害影响。该模型使用公开数据集,减少了对长期观测数据的依赖,降低了预警系统的成本,有望帮助资源有限的地区。然而,模型的性能可能受特定流域条件影响,泛化能力和预测解释性仍有待改进。[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145-1)
26 11
|
2月前
|
Linux iOS开发 开发者
如何处理与智能床相关的医疗建议和医疗器械证明?
如何处理与智能床相关的医疗建议和医疗器械证明?
23 0
程序人生 - 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
程序人生 - 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
120 0
程序人生 - 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
|
人工智能 安全 数据库
DrugAI | 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榜单解析
DrugAI | 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榜单解析
162 0
DrugAI | 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榜单解析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监控
人脸识别再遭禁令:隐私与偏见争议未休,美国又一州禁用面部识别软件
据外媒报道,纽约州立法机构刚刚通过了一项法令,禁止在学校中使用人脸识别和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直至 2022 年。该法案将由州长 Andrew Cuomo 签署。此前,旧金山、马萨诸塞州萨默维尔市等多地也已正式通过了在公共场所禁用人脸识别软件的法案。
165 0
人脸识别再遭禁令:隐私与偏见争议未休,美国又一州禁用面部识别软件
|
传感器 安全 机器人
空客将在机场安检测试新型“电子鼻”,或可检测新冠病毒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计划于今年年底开始在机场安检通道测试一种可嗅探出炸弹或危险化学品的“电子鼻”传感器。
|
供应链 安全 自动驾驶
机器人加无人机:对抗新冠病毒的强力组合
从最初报告到全球蔓延,在此次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期间,Medtech公司一直在派遣自家机器人与无人机组合协助抗疫。
|
人工智能 机器人 图形学
从刷脸登机到智能测量分拣,3D识别技术将迎来大爆发
最近北京大兴机场正式投入运营,旅客无需身份证件只需刷脸过闸机,即可实现轻松登机,完美演绎智慧出行的新体验,有人认为:大兴机场可称为“新世界奇迹”,代表着中国基建最高的技术水平,国庆期间更是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景点。
9788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测试技术 计算机视觉
CVPR 2018:剑桥大学等研发“暴力行为”检测系统,用无人机精准识别人群暴力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印度国家技术研究院和印度科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利用无人机的“暴力行为”检测系统,能够识别人群中踢打、刺伤或掐脖子等暴力动作,准确率达到85%以上。研究人员称,该系统可用于在马拉松和音乐节等户外活动中通过无人机自动发现暴力事件。研究论文已被CVPR 2018接受。
218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