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这个对众多IT人还很陌生的企业,正在慢慢进入大家的视野。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参观后对其非常认可,并让海尔集团几百名中层以上领导分9批到红领学习。工信部出版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干部知识读本》中,红领也作为典型案例刊登于内。甚至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对其进行了三分多钟的报道。为何红领可以兼顾规模化与定制化?其后的数据支撑功不可没。
UPS山东最大客户是谁?
情理中,其将会是一家总部在国外的跨国公司,频繁的国际业务往来离不开UPS或DHL。但实际并非如此,恰恰是一家名声并不显赫的服装公司——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红领”),给UPS中国提供了大笔订单。这家主业为西服定制的中国企业有一半收入来自海外,其一个美国代理商每天最多可发出400多套西装定制的订单,每套定制西服上千美元的价格,让其不必在意布料和成衣每次往返美国高达130美元的成本。如果故事到此为止,这就只是一个三流的外贸公司成功故事,行业人士会看出更多奥妙:如此数量的定制西服怎么做得出来?
“工业化定制”
在定制西服的传统概念中,定制与工业化经常是一对天然的反义词。定制西服往往就意味着手工,手工量体,手工打版(注:设计西服版型),然后用廉价衣料手工制作毛坯,客人试穿后再次修改,如果效果不好,毛坯的制作和修改可能会再来一次,如是反复之后,至少三个月已经过去了。所以国外西服定制一般都需要三到六个月。如按照传统模式去生产,如此数量的定制西服红领就很难生产出来。国内某著名西服品牌一条小型定制生产线,一天产量仅仅是五套。
近期,红领突然声名鹊起的原因,即在于解决了这一问题:用规模工业生产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其中缘由,在于其自己研发了一个个性化定制平台——男士正装定制领域的大型供应商平台RCMTM(redcollar made to measure,红领西服个性化定制)。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拗口的平台,可以让红领每天生产1200套西服,“一套西服的制作只需7个工作日,且都是一次制作完成。”红领集团常务副总裁李金柱如是说。5月22日下午,山东青岛即墨,《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红领西服上衣加工车间里见到了这个平台,其核心是一套由不同体型身材尺寸集合而成的大数据处理系统。
制约手工定制西服产量的关键在于打版。在定制西服制作中,打版这个环节相当于建设楼房前的图纸设计。在一线城市中,想找到一个成熟的打版师傅没有1万月薪连想都不要想。而一个成熟的打版老师傅一天最多的产量也不过是两个,还会存在误差,这会导致返修率。如果坚持使用手工打版,每天生产1200多套西服的红领,至少需要500多个打版师傅。找到如此数量的熟练打版师傅是难以想象的,成本也将非常高。
红领相关人士向记者解释说,RCMTM平台关键是用大数据系统替代手工打版。走进这个车间,流程的第一个环节即是这套系统,其被称为CAD(Computer Aided Design)的部门。需要说明的是,用CAD打版并非红领首创,关键在于其中运行着的大数据处理系统。记者看到30多个人坐在电脑前忙碌着,随机来到一个刘姓工作人员前,在她的电脑系统中,记者可以看到在一秒时间内,就处理了尾号从66到90的24个订单,每个订单中有着多达50多个技术细节。输入顾客身体测量数据和细节要求后,会自动生产所谓的版型。在熨烫环节,记者看到一件无衬西服上衣,花哨的颜色和类似短风衣的版型显示其主人是个颇为时尚的人。这名顾客是个美国人,在前一天晚上10点22分完成制版,稍早前从美国下单到红领的。这套系统让红领定制业务快速发展,给身处传统制造业的红领带来了新活力。在服企饱受高库存煎熬时,红领今年以来却实现了生产、销售、利润指标150%以上的同比增长。除滚滚而来的订单和利润,其也给红领带来更多关注。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参观后对其非常认可,并让海尔集团几百名中层以上领导分9批到红领学习。工信部出版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干部知识读本》中,红领也作为典型案例刊登于内。甚至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对其进行了三分多钟的报道。热闹终将归于平寂。一个让人关心的问题是这个平台能走多远?其大数据系统是怎样建成的?制造业同行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
大数据与量体裁衣
“最开始我们想买一套现成的系统,但是买不着,而且没人去研究这个系统。所以我们就自己投钱做。”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说。至今红领已经投入2.6亿,历时11年。要建成大数据系统,硬件显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首要因素就是要有海量技术数据。如前所述,工业化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核心问题在于解决手工打版,也就是输入身体尺寸数据后,CAD会自动匹配最适合体型版型。而CAD打版过程中,根据测算,1个数据的变化会引起9666个数据的同步变化,比如肩宽一公分,相应身体其他部位都会发生变化,有很强的衔接关系,也正如此才能保证衣服贴身合体。“这个没有大数据是做不成的。”李金柱告诉记者。
当然,11年前开始的时候,红领和张代理肯定不知道什么是大数据,“但我们就是按照大数据的方法在做。”张代理说。红领多年来一直在累积数据,至今已经累积一百万万亿的数据。这种规模的数据量是否真实曾引起某权威专家的怀疑,他甚至专门来求证此事。听了红领给出的解释后,该专家说这也是他之前猜测的方法。
拥有数据之后的关键问题是怎么用,就是要建立怎样的数学模型。“建模型是最难的。”李金柱对记者说。红领为此设立了一个100到150人规模的团队,这些人先设立规则,并按规则建立数据库。测试样的衣服做出来后,有不合适的地方,红领会再去改规则。不停地变动规则,不停改变数据库。例如,腰围和立裆数据关联,开始设计的规则是腰围加大立裆随之加长,但后来发现这种关联是错误的,因为没有考虑到人体更复杂的东西,于是规则再次发生变化。
如今,这套系统仍在完善中。不过不满足率已降低到万分之一,这些会是特殊到一定程度的人,例如残疾人。“姚明都没有问题,高和胖都没有问题。”张代理说。
RCMTM平台有两个关键优势:首先是这套大数据系统,解决了制版问题,但大数据制版解决后还不够,接下来是如何把版实现,“一件一件衣服怎么裁,裁完以后怎么把这一件一件片儿(剪裁好的材料)分配到每条线上去。”张代理对记者说。接下来还有如何缝制、熨烫、质检、入库等。如果不是生产定制产品,工业化流水线作业很简单,因为所有产品基本都是相同的,流程和环节都很容易标准化,但定制产品是根据每个人身体数据制作的,流水线上的每件都是不同的,如何实现标准化?这就需要红领对生产线进行重新调整。
“红领工厂现有三千人,我把它当作实验室。”张代理对记者说。最初红领拿出一个班组测试,然后扩展到一条流水线,再扩展到一个车间,最后扩展到两个车间、三个车间,等于用十年时间建设了一个实验室。“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敢拿三千人做实验室的,恐怕只有我一个。”张说得虽然豪迈,但过程是艰辛的。为建设这个平台,张代理一年中最多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上午休息,其他时间都在工作。在车间,他和所有工人一样,有个固定工位,天天研究这个事儿。“我要给班组长讲,在小黑板上画着给他们讲,你现在一定要变,将来这么做是最对的。”
如今,红领大系统中包含着20多个子系统,全部以数据来驱动运营。每天系统会自动排单、自动裁剪、自动计算、整合版型,这些原来都靠人工完成。如今,一组客户量体数据完成定制、服务全过程,无需人工转换、纸制传递、数据完全打通、实时共享传输。实现“在线”工作,而不是“在岗”工作,每个员工都是在互联网终端上工作。
记者在其车间看到,经过CAD部门的大数据制版后,信息会传输到布料准备部门,按照订单要求准备布料,裁剪部门会按照要求进行裁剪。裁剪后的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布片按照一套西服的要求挂在一个吊挂上,同时会配戴一个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在接下来的几个流程中,每个工人面前都有一个识别终端,以识别射频电子标签,按照标签中顾客详细的要求进行生产,诸如里衬、扣子、袖边等技术数据。
记者采访时,正好碰到来自英国68 Bespoke公司的Jefrry,他这次希望定制一批服装,接下来希望成为一名代理商。他告诉记者,“类似系统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见到。”显然,红领与众多服装加工厂有着显著的不同,其通过大数据系统和相应的工艺改变,实现了对传统服装企业改造。张代理认为自己的车间不再是简单的制造工厂,他特意嘱咐记者,“小伙儿,你可以记一下,叫大数据下的数字化3D打印机模式企业。”他认为,自己工厂的每件衣服都是“打印”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之前红领有个较大的量体团队,现在90%都去做其他工作了,因为始终转不过来,现在仅剩的两个也经常出错,反而是一张白纸的新人没有问题。“因为他听话,要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保证做完不错。但凡有想法的就坏了。”李金柱说。
至今红领已对数千人进行了量体培训,有人被竞争对手挖走了,但奇怪的是,竞争对手学会这套简单的量体方法之后竟然做不出合体的定制衣服。张代理解释其中的奥妙说:“我要的数据,是用我的软件来读的,我有我的规则,我的代码。”在红领,当这些量体的数据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会把相应的身体特点,之前靠师傅经验做的东西,用数字化的手段予以解决。一句话,其量体数据是与其大数据系统相配合的,仅学会量体方法没有意义,同时拿到其大数据系统才可以。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4-06-03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大数据文摘”,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