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强调中学习、工作要有交流。交流是种能力,需要在交流中提高交流的能力。琢磨其中的道道,也很有意思。
经常有同学在学习中“问老师、问同学”。这是好习惯,好方法,是单向的交流。你提问,被问者会给出一个答案,交互结束。被问者就应该具备某种条件去解答,这种解答也隐约有种标准答案的味道。这是单向交流的局限,同时单向交流总是有些不顺畅、不自然、不对等的感觉。
2. 双向的交流
理想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
交流的结果没有标准答案,走向何方也无法预测,这非常关键。你提出一个问题,对方对此也可能是一头雾水,但他可能会从某一方面提出一个你没有想过的小点子,你加入些新的成份,讨论半天可能会解决问题,也可能发现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才能将讨论进行下去,甚至原先的小点子可能会被完全否定掉,产生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无疑这样一个过程会使问题越来越明朗。夫子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也在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师者。
不久是人与人之间,双向交流在学习中可以到处存在。
上网找资料实际上可以抱着交流的态度去开展。网络上的资源很丰富,任何人的观点并不是绝对的,只有加入了你的成分,有了你的加工,才能够成为你自己的财富。输入关键字,百度来一大堆,选择一些去看,彼此间有冲突的,和你的看法有冲突的,带着交流的态度,将这些搜索结果形成一个属于你的结论。
进一步拓展,看书中也有交流,尤其是看行业内的大牛写的经典书籍。在看书中与大牛的交流,显得更加可行。在看书的过程中,要一直带着质疑的态度去看,且不说书中可能真的有错,这种质疑会让你不断地思考,按作者的思路理解,也按自己的思维整理,自己提出问题,试着寻找作者是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的。这是读书中和大牛级的作者交流的过程。
3. 独立解决问题与交流、合作冲突吗?
很多人欣赏自己常能够“通过自己去解决问题”的品质,尽管有时痛苦,也要自己思考并最终解决。这种品质和能力非常重要,这种风格和做法要保持,不过,不能死抱着这个原则做事。先讲一个寓言故事。有位父亲让儿子将一块大石头通过自己的力量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显然大石头的重量超过孩子的能力,即使用上了杠杆之类的手段,石头还是纹丝不动。垂头丧气的儿子告诉父亲他搬不动时,父亲问他真的用尽力了吗。然后父亲告诉他,其实很简单,只要儿子请求父亲帮忙,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请父亲帮忙,是否也是儿子自己的力量?力量不仅体现在四肢,但更强大的力量还体现在沟通、协调上。在时间、对痛苦的忍受度上能接受的前提下,可以“自己”蛮力解决,但时间紧急,以及想让学习更轻松,有更多愉快的体验,不妨找到可以合作的团队(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用好你周围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