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号资讯:【点击查看更多行业资讯】
在这里您可以找到不同行业的第一手的上云资讯,还在等什么,快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紫金山科技”(ID:zijinshan2013),作者 通信,36氪经授权发布。
随着5G时代到来,最近关于2G/3G退网的消息不少。
再见3G,再见UMTS
3G网速是4G的1/10!
3G能耗是4G的7倍!
5G时代已来,作为老旧制式,3G网络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日前,德国沃达丰宣布于2021年6月30日前彻底关闭3G(UMTS)网络,以腾退3G频率资源,重耕给更高效率的4G LTE使用。
沃达丰表示,3G(UMTS)技术标准大约在20年前推出,已经是老技术了,因此我们今天为它制定了退休计划,以给广大用户带来更快的网速。
原因如下:
- 3G最高网速为42Mbps,而4G LTE最高网速达500Mbps。
- 目前沃达丰的移动网络中,只有5%的数据流量通过3G网络传输。
- 传输相同数量的数据时,3G网络消耗的电量是4G的7倍左右。
- 目前4G网络已覆盖了98.6%的德国家庭。
德国沃达丰的3G网络总计使用了15MHz带宽。几个月前,沃达丰已开始将其中的5MHz带宽腾出重耕用于4G LTE网络。该运营商计划在未来14个月内逐步分段将这15MHz带宽重耕为4G使用。
(图片来源:德国沃达丰)
在德国,不只是沃达丰,德国电信也在重耕3G频段,只不过,他们将腾出的3G频段不只用于4G,还要用于5G。
重耕3G频段,让4G和5G动态共享
2020年4月22日,德国电信宣布,将腾出部分目前3G网络使用的2.1GHz频段,以用于4G和5G动态频谱共享。
目前德国电信的3G(UMTS)运行于2.1GHz频段,两个载波,总带宽为10MHz(上下行各10M)。
由于3G用户逐渐减少,德国电信正将其中一半的5MHz带宽腾出,用于4G和5G动态频谱共享。
从2021开始,德国电信的2.1GHz频谱带宽将扩展到20MHz,其4G和5G共享带宽也将随之扩展至15MHz,但只保留5MHz带宽用于3G。
动态频谱共享指4G和5G共享同一频段,根据4G和5G用户需求动态分配频谱资源。德国电信表示,动态频谱共享可以利旧现有的天线,从4G平滑演进到5G,从而可快速部署5G网络,快速实现5G广覆盖。
(图片来源:德国电信)
德国电信计划在2.1GHz和3.6GHz频段上建设5G网络。由于2.1GHz频段更低,覆盖范围更大,他们计划在2.1GHz频段以4G和5G动态频谱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农村地区广覆盖。而3.6GHz主要用于大城市覆盖,以发挥其带宽大、容量高的优势。
再见2G,再见GSM
德国的运营商似乎更喜欢腾退3G频段,那德国沃达丰为什么不先关闭2G网络呢?
沃达丰表示,关停3G网络后,原3G网络的覆盖区域仍然会100%提供2G服务。由于现在支持3G的手机都肯定会支持2G,所以用户不必担心语音通话、发短信,也不必担心用于2G的物联网终端连接,比如,汽车紧急救援呼叫系统(eCall)依然可以使用2G网络来完成自动紧急呼叫。
也就是说,沃达丰保留2G网络主要是因为语音和物联网业务还会在较长时间内由2G承载。
但隔壁的瑞士运营商可不想这么做。
2020年5月11日,针对德国沃达丰关闭3G网络这事,瑞士运营商Swisscom表示,我们正在关闭2G网络,计划2020年底将2G退出市场。
瑞士另一家运营商Salt也表示,未来三年我们不会停用3G,我们目前正在关闭2G。
而Swisscom和Salt先关闭2G的原因也与沃达丰类似,那就是“尽管目前2G和3G网络几乎不传输数据流量,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语音业务依靠2G和3G,尤其是依靠3G。另外,现网中还有很多2G和3G物联网设备。”
简而言之,运营商到底选择先关闭2G,还是先关闭3G,主要视自家的现网业务而定,得看目前2G和3G网络承载了多少语音和物联网业务。
但总的趋势是,随着5G时代到来,落后的旧制式网络正在挥手告别历史舞台。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就在几天前,5月7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逐步退出2G或3G网络,全面向NB-IoT和4G(LTE Cat1)迁移。
《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不再使用2G/3G网络,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Cat1)/5G网络迁移。
随着物联网终端逐步退出2G/3G网络,再加上运营商的VoLTE铺开,2/3G网络最后的保留价值----语音和物联网业务也逐渐没有了,这个《通知》显然将加速推动我国2G/3G退网。
让路新技术,淘汰老技术。随着5G时代到来,2G/3G也该退休了。
【云栖号在线课堂】每天都有产品技术专家分享!
课程地址:https://yqh.aliyun.com/live立即加入社群,与专家面对面,及时了解课程最新动态!
【云栖号在线课堂 社群】https://c.tb.cn/F3.Z8gv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