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 TokuDB · rbtree block allocator

本文涉及的产品
RDS SQL Server Serverless,2-4RCU 50GB 3个月
推荐场景:
云数据库 RDS MySQL,集群系列 2核4GB
推荐场景:
搭建个人博客
RDS MySQL Serverless 基础系列,0.5-2RCU 50GB
简介: 背景Percona在今年8月引入了一个大patch “rb tree block allocation strategy”,使用变种的红黑树作为跟踪未使用block hole的数据结构。Percona上对此介绍的连接(点击这里跳转到原文)这个改进是基于percona内部性能测试和外部用户反馈,发现当TokuDB引擎在长时间写入压力比较大的场景下,随着时间增长写入性能会急剧下降;当采用s

背景

Percona在今年8月引入了一个大patch “rb tree block allocation strategy”,使用变种的红黑树作为跟踪未使用block hole的数据结构。

Percona上对此介绍的连接(点击这里跳转到原文

这个改进是基于percona内部性能测试和外部用户反馈,发现当TokuDB引擎在长时间写入压力比较大的场景下,随着时间增长写入性能会急剧下降;当采用small node size配置时(这是对高速存储设备场景下性能调优的建议),这个问题会更加严重。现象是:TPS降低,客户端的response time增加。

写入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有的block allocator使用线性数组来记录已使用的blocks和最大未分配的block。每次分配的时候,顺序遍历已使用的blocks数组,按照strategy(first fit,best fit等四种strategy)找到一个未使用的block hole用来分配。当频繁写入,文件碎片比较多时,顺序遍历的代价就会非常大。

文件内部碎片化问题

为什么TokuDB索引文件碎片化比较严重?
TokuDB缺省支持数据压缩,每个数据节点的partition分别压缩后顺序存储,导致数据节点的大小是变化的。其实在压缩之前,数据节点大小也不是一个固定值。中间节点除了包含pivot key,还包含msg buffer;空的中间节点可能就占几个字节,一个满的数据节点(既可以是中间节点也可以是叶子节点)可能占4M(缺省配置)。这跟传统使用btree(及其变种树)作为索引存储的数据库很不一样。数据节点大小是变化的,频繁创建/删除节点,会使得索引文件内部碎片化严重。另一方面,TokuDB的checkpoint机制也加剧了碎片化问题。

TokuDB的checkpoint过程对碎片化影响

TokuDB是sharp checkpoint,每次checkpoint(缺省是60秒执行一次)会把内存buffer pool中所有的脏页写到磁盘上。写采用非覆盖写,每次写到一个新的位置上。BTT(Block Translation Table)是一个数组,记录了blocknum到文件offset的映射。BTT的索引是blocknum,数组按照blocknum递增的顺序排列,每个数组元素记录了blocknum对应<offset,size>的二元组。

这里的blocknum是数据节点的逻辑页号,在数据节点的生命周期里始终不变,创建节点时生成,删除节点时被释放。
前面两节中谈到的block hole和block分配,其实分别是指索引文件中未使用的地址空间<offset,size>和分配索引文件中一段空闲的地址空间<offset,size>。

从磁盘读取节点时,需要查BTT确定blocknum在索引文件上的位置,然后seek到那个位置读数据;数据写回时,查找BTT找到满足节点大小的一个未使用的block hole,把节点数据写到那里。为了加速block hole的查找过程,TokuDB使用了线性数组_blocks_array来记录所有已经分配的blocks,数组按照offset递增顺序排列,每个数组元素仍然是<offset,size>的二元组。未使用的block hole是通过相邻的两个block之间的hole计算出来的: <b[n].offset + b[n].size, b[n+1].offset - (b[n].offset + b[n].size)>。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_blocks_array没有跟blocknum有关的信息,因为这个数组仅用于查找block hole。

这个patch改进的部分是把记录未分配block hole的数据结构,由原来的线性数组改造成红黑树,最差和平均的查找时间复杂度从o(n)变成o(logn)。

FT磁盘文件layout

Percona的文章里面谈到了FT文件layout,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其实这个patch,并没有修改BTT和 FT layout部分,数据文件与原来兼容。

TokuDB索引文件对应磁盘文件系统上一个独立的文件。
每个索引文件由3部分组成:header,BTT和blocks。Header 和 BTT都包含了多个版本。

screenshot.png

Header有2个版本:最近checkpoint的版本和更早checkpoint的版本。
BTT也有2个版本:最近checkpoint的版本和更早checkpoint的版本。

这2个版本的header位于索引文件固定位置上:offset 0和offset 4096。这两个header是以round robin的方式存储的,假若head 0是最近checkpoint的版本,head1就是更早checkpoint的版本;反之,head 0是更早checkpoint的版本,head1就是最近checkpoint的版本。

每个header里面保存着相应BTT的起始位置。如果想找到最近checkpoint的版本中blocknum 5在索引文件的位置,只要访问最近checkpoint的header找到对应BTT的起始位置,然后读取BTT找到blocknum 5对应的<offset,size>二元组,再seek到那个offset进行读取就可以了。

内存中FT的header也有2个版本:

  • FT_CURRENT是当前的header
  • FT_CHECKPOINT_INPROGRESS是checkpoint开始时刻FT_CURRENT的克隆

索引文件里面保存的2个header都是FT_CHECKPOINT_INPROGRESS,在checkpoint结束时被释放。

内存中的BTT有3个版本:

  • TRANSLATION_CURRENT:当前的BTT
  • TRANSLATION_INPROGRESS:checkpoint开始时刻TRANSLATION_CURRENT的克隆
  • TRANSLATION_CHECKPOINTED:最近完成的checkpoint的BTT

Checkpoint结束时,释放TRANSLATION_CHECKPOINTED记录的映射关系,并把TRANSLATION_INPROGRESS拷贝给TRANSLATION_CHECKPOINTED。TRANSLATION_CHECKPOINTED记录了上一次完整checkpoint的数据,这些数据在新的checkpoint结束之前都是有效的,那些空间不允许被使用。

索引文件里面保存的2个BTT都是TRANSLATION_INPROGRESS,在checkpoint结束时被清空。

引入红黑树优化search time

Percona引入MHS (Max Hole Size)红黑树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变种的红黑树,除了记录未使用的block hole,还存储了左右子树的max block size信息,在分配block hole的时候可以根据此信息进行减枝,避免不必要的子树遍历。

下面这个例子是percona给出的示例。

已分配blocks如下:

screenshot.png

block holes如下:

screenshot.png

红黑树如下:
screenshot.png

这个例子中,红黑树的数据节点存储的是已分配的block信息和左右子树的mhs信息。
但是,patch的代码实现的是:数据节点存储的是未使用的block信息和左右子树的mhs信息。
例子跟代码实现稍有差别,但是不影响示例的作用。

如果想分配4个字节的hole,只需要遍历root的右子树,不需要访问节点<0,1>和节点<3,2>,这极大的优化了block hole的搜索过程,从原来的o(n)变成o(logn),而且可以根据mhs信息进行适当减枝。

这个算法的缺点是:总是尝试从第一个满足条件的hole中分配,而不去看整个地址空间的使用情况。频繁small size分配会把地址空间的前部切分的非常细碎,小碎片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

rbtree allocator实现

到这里,我们一起看一下rbtree allocator的实现。红黑树算法的部分比较复杂,也比较长,不打算在这里详细介绍了。如果有朋友感兴趣,我们可以另开一篇介绍。

从BTT的BlockPair数组构建rbtree

前面提到过这个patch没有修改BTT和FT layout,那么,自然可以用这个patch打开已有的FT索引文件。

当打开一个已有的FT索引文件时,首先去读FT header的信息。上一小结有提到过FT header有两个版本,TokuDB需要分别去读两个版本的header,看看是否都是有效的,哪个是更新的版本。

通过最新且有效的FT header,能够找到其对应的BTT的起始地址,读取每个blocknum到文件offset的映射信息生成BlockPair数组来构建allocator,这里是rbtree。

下面的函数就是通过BlockPair构建allocator的过程,首先是把BlockPair数组按照offset排序。之后,把排好序的BlockPair数组加到rbtree里面。

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是reserve_at_beginning表示reserved的地址空间上限,通过allocator分配的block hole一定要大于reserve_at_beginning。所以,从reserve_at_beginning到排好序的BlockPair数组第一个元素之间也可能存在一个有效的hole,那也需要把它加到rbtree里面。

void BlockAllocator::CreateFromBlockPairs(uint64_t reserve_at_beginning,
                                          uint64_t alignment,
                                          struct BlockPair *translation_pairs,
                                          uint64_t n_blocks) {
    CreateInternal(reserve_at_beginning, alignment);
    _n_blocks = n_blocks;

    struct BlockPair *XMALLOC_N(n_blocks, pairs);
    memcpy(pairs, translation_pairs, n_blocks * sizeof(struct BlockPair));
    std::sort(pairs, pairs + n_blocks);

    if (pairs[0]._offset > reserve_at_beginning) {
        _tree->Insert(
            {reserve_at_beginning, pairs[0]._offset - reserve_at_beginning});
    }
    for (uint64_t i = 0; i < _n_blocks; i++) {
        // Allocator does not support size 0 blocks. See
        // block_allocator_free_block.
        invariant(pairs[i]._size > 0);
        invariant(pairs[i]._offset >= _reserve_at_beginning);
        invariant(pairs[i]._offset % _alignment == 0);

        _n_bytes_in_use += pairs[i]._size;

        MhsRbTree::OUUInt64 free_size(MAX_BYTE);
        MhsRbTree::OUUInt64 free_offset(pairs[i]._offset + pairs[i]._size);
        if (i < n_blocks - 1) {
            MhsRbTree::OUUInt64 next_offset(pairs[i + 1]._offset);
            invariant(next_offset >= free_offset);
            free_size = next_offset - free_offset;
            if (free_size == 0)
                continue;
        }
        _tree->Insert({free_offset, free_size});
    }
    toku_free(pairs);
    VALIDATE();
}

从rbtree分配block hole

从rbtree里面分配一个block hole,就是找到满足requested size的节点,从那里分配空间。之后,如果那个节点的size变成0,需要释放节点。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从rbtree删除requested size大小的hole。

void BlockAllocator::AllocBlock(uint64_t size,
                                uint64_t *offset) {
    // Allocator does not support size 0 blocks. See block_allocator_free_block.
    invariant(size > 0);

    _n_bytes_in_use += size;
    *offset = _tree->Remove(size);

    _n_blocks++;
    VALIDATE();
}

Rbtree上删除size大小的hole是在函数Tree::Remove实现的。首先找到满足请求size的第一个hole,然后在hole上分配size,如果分配之后hole的size等于0,就要删除这个hole。

    uint64_t Tree::Remove(size_t size) {
        Node *node = SearchFirstFitBySize(size);
        return Remove(_root, node, size);
    }

如果root对应的hole不能满足请求size,并且左右子树mhs都比size小,表示root及其子树上都没有合适的空间,此时返回NULL表示在root上分配失败。

   Node *Tree::SearchFirstFitBySize(uint64_t size) {
        if (EffectiveSize(_root) < size && rbn_left_mhs(_root) < size &&
            rbn_right_mhs(_root) < size) {
            return nullptr;
        } else {
            return SearchFirstFitBySizeHelper(_root, size);
        }
    }

如果在root上有合适的空间分配,首先看一下root本身能否满足要求。

  1. 有种情况需要特殊处理,如果root本身可以满足分配,并且其左子树也可以满足分配。这种情况下优先在左子树上分配。

  2. 如果1失败,但是root本身能满足分配,此时在root上分配。

  3. 如果2失败,看看其左右子树是否满足分配;如果左右子树都能满足分配,优先在左子树上分配。

    Node *Tree::SearchFirstFitBySizeHelper(Node *x, uint64_t size) {
        if (EffectiveSize(x) >= size) {
            // only possible to go left
            if (rbn_left_mhs(x) >= size)
                return SearchFirstFitBySizeHelper(x->_left, size);
            else
                return x;
        }
        if (rbn_left_mhs(x) >= size)
            return SearchFirstFitBySizeHelper(x->_left, size);

        if (rbn_right_mhs(x) >= size)
            return SearchFirstFitBySizeHelper(x->_right, size);

        // this is an invalid state
        Dump();
        ValidateBalance();
        ValidateMhs();
        invariant(0);
        return NULL;
    }

回到函数Tree::Remove,找到满足请求size的第一个节点后,需要从那个节点分配size大小的hole,也就是从那个节点删除size大小的空间。

从rbtree分配的block hole,是用来存放FT索引的数据节点的,为了支持direct I/O,分配的block hole的offset和size都必须是512的整数倍。

下面函数中,节点的n_offset,n_size表示的是rbtree节点的block hole的起始位置和大小,不一定是512对齐。answer_offset表示的才是512对齐的起始地址。

  1. 如果answer_offset不等于offset,分配之后一定有剩余,不需要删除节点,也不需要调整红黑树的形态。

分配之后:
I. 可能只剩余<n_offset,answer_offset-n_offset>,相当于hole缩小;
II. 可能剩余2个hole,512对齐前的一段<n_offset,answer_offset-n_offset>和分配size之后的一段<answer_offset+size, (n_offset + n_size)(answer_offset + size)>,相当于hole中间截断

在第二种情况,后面的hole是新产生的,需要加到红黑树里。

  1. 如果answer_offset等于offset,并且size等于n_size,分配之后需要把这个hole从红黑树里删除。
    uint64_t Tree::Remove(Node *&root, Node *node, size_t size) {
        OUUInt64 n_offset = rbn_offset(node);
        OUUInt64 n_size = rbn_size(node);
        OUUInt64 answer_offset(align(rbn_offset(node).ToInt(), _align));

        invariant((answer_offset + size) <= (n_offset + n_size));
        if (answer_offset == n_offset) {
            rbn_offset(node) += size;
            rbn_size(node) -= size;
            RecalculateMhs(node);
            if (rbn_size(node) == 0) {
                RawRemove(root, node);
            }

        } else {
            if (answer_offset + size == n_offset + n_size) {
                rbn_size(node) -= size;
                RecalculateMhs(node);
            } else {
                // well, cut in the middle...
                rbn_size(node) = answer_offset - n_offset;
                RecalculateMhs(node);
                Insert(_root,
                       {(answer_offset + size),
                        (n_offset + n_size) - (answer_offset + size)});
            }
        }
        return answer_offset.ToInt();
    }

红黑树里,不会直接删除一个中间节点。
如果要删除的节点,左右子树都存在,需要找到它的直接后继,就是它的右子树上最左的节点。用那个节点代替它的位置,然后删除它。
如果它的左右子树只有一个是存在的,另一个为空,就用那个非空的子节点代替它。
删除过程会改变节点的位置,需要对受影响的节点重新计算mhs。
如果替代的节点是黑色的,需要调整树形态,满足每条路径上黑色节点的数目是相同的。

    void Tree::RawRemove(Node *&root, Node *node) {
        Node *child, *parent;
        EColor color;

        if ((node->_left != NULL) && (node->_right != NULL)) {
            Node *replace = node;
            replace = replace->_right;
            while (replace->_left != NULL)
                replace = replace->_left;

            if (rbn_parent(node)) {
                if (rbn_parent(node)->_left == node)
                    rbn_parent(node)->_left = replace;
                else
                    rbn_parent(node)->_right = replace;
            } else {
                root = replace;
            }
            child = replace->_right;
            parent = rbn_parent(replace);
            color = rbn_color(replace);

            if (parent == node) {
                parent = replace;
            } else {
                if (child)
                    rbn_parent(child) = parent;

                parent->_left = child;
                rbn_left_mhs(parent) = rbn_right_mhs(replace);
                RecalculateMhs(parent);
                replace->_right = node->_right;
                rbn_set_parent(node->_right, replace);
                rbn_right_mhs(replace) = rbn_right_mhs(node);
            }

            replace->_parent = node->_parent;
            replace->_color = node->_color;
            replace->_left = node->_left;
            rbn_left_mhs(replace) = rbn_left_mhs(node);
            node->_left->_parent = replace;
            RecalculateMhs(replace);
            if (color == EColor::BLACK)
                RawRemoveFixup(root, child, parent);
            delete node;
            return;
        }

        if (node->_left != NULL)
            child = node->_left;
        else
            child = node->_right;

        parent = node->_parent;
        color = node->_color;

        if (child)
            child->_parent = parent;

        if (parent) {
            if (parent->_left == node) {
                parent->_left = child;
                rbn_left_mhs(parent) = child ? mhs_of_subtree(child) : 0;
            } else {
                parent->_right = child;
                rbn_right_mhs(parent) = child ? mhs_of_subtree(child) : 0;
            }
            RecalculateMhs(parent);
        } else
            root = child;
        if (color == EColor::BLACK)
            RawRemoveFixup(root, child, parent);
        delete node;
    }

从rbtree释放block hole

当删除一个FT数据节点或者checkpoint结束时回收上次checkpoint占用的地址空间时,allocator需要记下这个block hole,把它加到红黑树里面。

void BlockAllocator::FreeBlock(uint64_t offset, uint64_t size) {
    VALIDATE();
    _n_bytes_in_use -= size;
    _tree->Insert({offset, size});
    _n_blocks--;
    VALIDATE();
}

Rbtree insert的时候,跟binary tree一样,通过binary search找到合适的位置。找到以后,需要考虑是否能和相邻的hole合并。

新的hole可能只和它左边或者右边的hole合并;也可能同时跟左边和右边合并形成一个更大的hole。

这里,左边的hole就是它的直接前驱,右边的hole是它的直接后继。

如果可以合并,只需要修改已有rbtree节点的<offset,size>信息,不会引入新的节点。

如果不能合并,需要新加一个节点<offset,size>,然后加入到rbtree里。新加入的节点一定是红色的,由于引入新的红色节点,可能会导致连续的红色节点出现,需要调整红黑树的形态。

无论是合并了,还是引入新节点都需要对受影响节点重新计算mhs。

    int Tree::Insert(Node *&root, Node::BlockPair pair) {
        Node *x = _root;
        Node *y = NULL;
        bool left_merge = false;
        bool right_merge = false;
        Node *node = NULL;

        while (x != NULL) {
            y = x;
            if (pair._offset < rbn_key(x))
                x = x->_left;
            else
                x = x->_right;
        }

        // we found where to insert, lets find out the pred and succ for
        // possible
        // merges.
        //  node->parent = y;
        Node *pred, *succ;
        if (y != NULL) {
            if (pair._offset < rbn_key(y)) {
                // as the left child
                pred = PredecessorHelper(y->_parent, y);
                succ = y;
                IsNewNodeMergable(pred, succ, pair, &left_merge, &right_merge);
                if (left_merge || right_merge) {
                    AbsorbNewNode(
                        pred, succ, pair, left_merge, right_merge, false);
                } else {
                    // construct the node
                    Node::Pair mhsp = {._left = 0, ._right = 0};
                    node =
                        new Node(EColor::BLACK, pair, mhsp, nullptr, nullptr, nullptr);
                    if (!node)
                        return -1;
                    y->_left = node;
                    node->_parent = y;
                    RecalculateMhs(node);
                }

            } else {
                // as the right child
                pred = y;
                succ = SuccessorHelper(y->_parent, y);
                IsNewNodeMergable(pred, succ, pair, &left_merge, &right_merge);
                if (left_merge || right_merge) {
                    AbsorbNewNode(
                        pred, succ, pair, left_merge, right_merge, true);
                } else {
                    // construct the node
                    Node::Pair mhsp = {._left = 0, ._right = 0};
                    node =
                        new Node(EColor::BLACK, pair, mhsp, nullptr, nullptr, nullptr);
                    if (!node)
                        return -1;
                    y->_right = node;
                    node->_parent = y;
                    RecalculateMhs(node);
                }
            }
        } else {
            Node::Pair mhsp = {._left = 0, ._right = 0};
            node = new Node(EColor::BLACK, pair, mhsp, nullptr, nullptr, nullptr);
            if (!node)
                return -1;
            root = node;
        }
        if (!left_merge && !right_merge) {
            invariant_notnull(node);
            node->_color = EColor::RED;
            return InsertFixup(root, node);
        }
        return 0;
    }
相关实践学习
如何在云端创建MySQL数据库
开始实验后,系统会自动创建一台自建MySQL的 源数据库 ECS 实例和一台 目标数据库 RDS。
全面了解阿里云能为你做什么
阿里云在全球各地部署高效节能的绿色数据中心,利用清洁计算为万物互联的新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动力,目前开服的区域包括中国(华北、华东、华南、香港)、新加坡、美国(美东、美西)、欧洲、中东、澳大利亚、日本。目前阿里云的产品涵盖弹性计算、数据库、存储与CDN、分析与搜索、云通信、网络、管理与监控、应用服务、互联网中间件、移动服务、视频服务等。通过本课程,来了解阿里云能够为你的业务带来哪些帮助 &nbsp; &nbsp; 相关的阿里云产品:云服务器ECS 云服务器 ECS(Elastic Compute Service)是一种弹性可伸缩的计算服务,助您降低 IT 成本,提升运维效率,使您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创新。产品详情: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ecs
目录
相关文章
|
9天前
|
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12 PHP配置数据库MySQL
路老师分享了PHP操作MySQL数据库的方法,包括安装并连接MySQL服务器、选择数据库、执行SQL语句(如插入、更新、删除和查询),以及将结果集返回到数组。通过具体示例代码,详细介绍了每一步的操作流程,帮助读者快速入门PHP与MySQL的交互。
24 1
|
11天前
|
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go语言数据库中mysql驱动安装
【11月更文挑战第2天】
26 4
|
1月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Mysql(4)—数据库索引
数据库索引是用于提高数据检索效率的数据结构,类似于书籍中的索引。它允许用户快速找到数据,而无需扫描整个表。MySQL中的索引可以显著提升查询速度,使数据库操作更加高效。索引的发展经历了从无索引、简单索引到B-树、哈希索引、位图索引、全文索引等多个阶段。
61 3
Mysql(4)—数据库索引
|
18天前
|
监控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数据库优化:MySQL索引策略与查询性能调优实战
【10月更文挑战第27天】本文深入探讨了MySQL的索引策略和查询性能调优技巧。通过介绍B-Tree索引、哈希索引和全文索引等不同类型,以及如何创建和维护索引,结合实战案例分析查询执行计划,帮助读者掌握提升查询性能的方法。定期优化索引和调整查询语句是提高数据库性能的关键。
85 1
|
20天前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Linux
在 CentOS 7 中通过编译源码方式安装 MySQL 数据库的详细步骤,包括准备工作、下载源码、编译安装、配置 MySQL 服务、登录设置等。
本文介绍了在 CentOS 7 中通过编译源码方式安装 MySQL 数据库的详细步骤,包括准备工作、下载源码、编译安装、配置 MySQL 服务、登录设置等。同时,文章还对比了编译源码安装与使用 RPM 包安装的优缺点,帮助读者根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编译源码安装的灵活性和定制性。
61 2
|
23天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MySQL vs. PostgreSQL:选择适合你的开源数据库
在众多开源数据库中,MySQL和PostgreSQL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两个。它们都有着强大的功能、广泛的社区支持和丰富的生态系统。然而,它们在设计理念、性能特点、功能特性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MySQL和PostgreSQL进行比较,以帮助您选择更适合您需求的开源数据库。
89 4
|
5天前
|
运维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安装MySQL8数据库
本文介绍了MySQL的不同版本及其特点,并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Yum源安装MySQL 8.4社区版,包括配置Yum源、安装MySQL、启动服务、设置开机自启动、修改root用户密码以及设置远程登录等步骤。最后还提供了测试连接的方法。适用于初学者和运维人员。
43 0

相关产品

  • 云数据库 RDS MySQL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