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阶段,中国的智慧城市进程是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经济发展等相依相存,彼此成为抓手,互为转型动力。
智慧城市成为了科学技术“阅兵场”,一批批新的技术在城市场景下沉,最终转换为城市治理的新的要素。AI、大数据、云计算、IoT等最热门的技术已经实现了对社区、交通、医疗、教育、金融、安防、工业等的赋能。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500个地级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各地纷纷上马所谓“一号工程”,这个过程中,也诞生了诸多的“城市大脑”、“城市计算平台”、“城市操作系统”,大有赛道被占满、市场被分割完的错觉。
但是千寻位置副总经理李戈杨在接受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是政府的长期需求,虽然很多城市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但是这依旧是一块存量市场,没有谁能吞下整个市场,也没有现象表明这个市场接近饱和——仍然有很多价值空间值得挖掘。
这就必须提到“未来之城”的概念。实际上,作为高精度时空服务的提供商,千寻位置是“未来之城”概念的首提者。在他们的理解里,“未来之城”实践方案第一次让现实城市与虚拟城市之间的精确、动态映射成为可能。这既是智慧城市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也是城市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升级的重要工具。
可见,在行业玩家还没有意识到基础的时空能力、基础的运算能力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备条件的时候,千寻位置已经提早占领C位。
智慧城市发展的瓶颈:时空能力缺失
IBM在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
这决定了城市是个放大的场景体系,也是个极为复杂的巨系统。
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全盘掌握城市的变化,实时知晓城市的运转,快速反映城市的应急等等成为迫切的需求。目前来看,业界已经产生一些诸如3D数字建模的方案,将城市现实场景做了虚拟的数字化呈现。
不过,雷锋网了解到,这种方式最大的瓶颈在于只能肉眼看建模后的效果,而没有更多新机制和功能。为什么?第一是精度不够高,第二是没有时空数据的计算能力。其数据只是满足管理和展示的需要,而无法参与计算和决策——这明显不是真正的数字世界。而广义的高精度时空定位能力,即有没有能力给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信息标注一个高精度的时空信息,是决定厂商能否构建这个数字平行世界的关键。
这一点,恰恰就是千寻位置这家公司在做的事:提供定位能力,获取时空数据并进行精确计算,其本质是将物理世界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一对一完美“映射”。什么是映射关系?在Gartner的报告里,这一概念被描述为“数字孪生”,简单来说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任何物体在虚拟世界中都有一个精准的时空定位,现实变化了,虚拟世界也会相应变化。
千寻位置“未来之城”方案架构图
千寻位置的做法是“软硬结合”。“软”指的是通过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基增强站及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提供高精度时空能力,“硬”则指的是部署传感器、IoT新物种,打造3D高清地图。场景应用上,交通治理、智能出行、智慧旅游、无人机执法、城市公共安全、电动车辆监管和智慧城管等都已被覆盖。
目前,这些能力已经在浙江德清县落地,德清“精准时空城市大脑”项目有着厘米级的定位能力、精准的时间能力和车道级导航能力,走在了数字化的前列。
时空数据+时空运算的生态打法
为什么千寻位置坚持做这件事?这不得不提它的背景,这家公司之所以在时空数据基础平台和算法平台搭建上目前是走在前列的,与它强大的资源息息相关。
千寻位置成立于2015年8月,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发起成立。基于北斗卫星系统(兼容GPS、GLONASS、Galileo)基础定位数据,利用遍布全国的北斗地基增强站及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大数据运算,为遍布全国的用户提供精准定位及延展服务。
在时空数据能力上,依托覆盖全国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千寻位置构建了统一维度的“时空基础平台”,负责时空数据的获取。通过为海量城市感知终端提供亚米级精度以上的定位和毫秒级授时能力,“时空基础平台”为城市中所有的静态和动态参与者,添加上时间、空间坐标,进而实现对人、车、物、事件等目标对象的全域、全量、高精度、动态映射。
千寻位置还建立起“时空大数据平台”,负责海量数据存储和融合。基于统一的时空维度,“时空大数据平台”对包括城市时空基础数据、公共专题数据、城市感知动态数据、互联网抓取数据、本地特色数据等在内的各类城市数据叠加和使用。
在学术界,实际上时空大数据是早已有过研究,但是模型非常不统一,因此在转换成企业生产能力的时候走了弯路。
在企业界,阿里达摩院的“数字平行世界”就在用时空大数据的能力,而京东城市则提出了“时空大数据6种模型”,成为最早布局的典型。和阿里城市大脑相比,千寻位置提出“未来之城”的概念,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千寻位置重点关注时空能力,而阿里则关注计算,未来的智慧城市是时空能力+计算能力的结果。
李戈杨谈到了千寻位置未来之城和阿里城市大脑等友商之间互不冲突,可以并存,千寻位置的方案差异化价值是全域、全量、高精度、动态映射,而百度强调AI,京东强调计算,阿里则是覆盖了计算和AI的能力。
千寻位置参加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
在自己的生态建设上,千寻位置要打造两个生态。
第一是智能IoT的生态。对于时空数据而言,感知的过程需要借助IoT的能力,而在时空数据反作用于现实的过程中,也依然需要借由IoT来实现。可以说,时空数据发挥作用的机制是离不开IoT设备的。因此,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除了核心的芯片企业(高通、博通),有卫星导航企业(思南导航)、有地图定位企业(高德地图),IoT行业的一批重要企业也是千寻位置极力打造的生态。
第二是解决方案合作伙伴生态。当有了大量带时空标签的时空大数据以后,需要基于数据做各种各样的智能应用,智能交通、智能旅游、大规模的灾害监测、老人关怀、社区管理等等,每一个应用方案其实都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深度的耕耘才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千寻位置的第二类伙伴,简称APP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千寻位置目前是靠这两类合作伙伴最终触达了生态。
时空服务将成为“城市公共服务”
此外,只要政府实体存在,城市治理服务就被需要。而高精度的定位服务,最终将成为一种市民触手可及的公共服务。
李戈杨谈到了千寻位置在城市间落地的一整套做法。最开始会把摄像头等基础设施和传感器部署进去,把时空能力先赋能到城市,再通过生态的建设把一些新的硬件、设备部署进去,让城市一代一代迭代。
“我们通过迭代的方式,把当代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设施,我们做单点的改进也不能叫做智慧城市。从底层的时空映射开始,到映射之上的改进——这是我们和其他方案思路上的差异化。”
对于高精度的要求,地图公司一般是做不到的;对于时间数据和相对位置,也只有给人、车、事、物添加坐标后才能做到。当所有的数据进行计算,一切就变得的很有意思。时空大数据的价值实际上非常多,李戈杨谈到了城市车辆管理和城市危房形变监测的案例。
千寻位置高精度定位在智慧公交中应用
在城市车辆管理的案例中,如何确定汽车90度方向上没有通行的车是一块很难的技术。传统方式是设置定时红绿灯,让转弯过程增加安全系数,但这种方式不够灵活,摄像头采集的数据也不会反馈给车主。千寻位置的能力是对整个城市道路进行精准建模,原来车子所在的四车道在地图上只标注一整个车道,无法判断车流,现在,千寻位置的高精度定位可以精准呈现四车道,车主能清晰知道90度方向上过往车流情况。
而在城市危房形变监测案例上,如果用传统的高精度手段对30年以上年久失修的危房进行监测,成本会非常高(30万/点),因为都只是单点应用,而千寻位置的全域高精度定位成长起来后,初装费用下降到不到1万/点,大量的危房也都可以用千寻的高精度形变监测服务,感知毫米级的变化。加上千寻位置有遍布全国的2000多个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站,还可以感知大陆板块的漂移沉降、山脉的隆起等等影响房屋结构的诸多因素,能力强悍。
对于安全的关注,也是千寻位置打造“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考量。具体体现为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两大块。
功能安全上,千寻位置不仅有高精度定位信息,还会提供对信息准确度的评判指标,驾驶等场景下可以放心使用。比如后台发出位置数据,还会同时发出这个数据的可信度指标,如果是99%,说明可以放心使用;如果是下降到60%,证明位置数据存疑,后台也会依靠传感器和卫星迅速查明是天气原因还是遮挡物原因。
信息安全上,千寻位置极为注重用户隐私。一方面,由于千寻位置并不是最终的提供应用的厂商,所以无法接触到个人隐私信息。另一方面,符合监管要求也是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海外有严格的欧盟GDPR协议,国内有网信办的合规政策,因此,千寻位置在和客户合作中,都会把数据留在客户本地。
时空服务让智慧城市迎来最好时代
综合来看,定位服务的公共化,让智慧城市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无论是2019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还是此后诸多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验收通过,都让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又一次成为呼吁的焦点。
与时空数据密切相关的测绘技术,实际上在我国是一直没有得到高速发展的。有“遥感测绘第一人”之称的两院院士李德仁早在2017年就就直呼:测绘人应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出现而感到高兴。他觉得,测绘技术将在智慧城市趋势下产生更大价值。但是目前来看,测绘的革命仍旧没有到来。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此前表示,因为目前使用时空服务的终端主要是手机,使用主体是人,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时空服务的使用者就是数以百亿计的“机器人”,他们对时空服务的需求更高、依赖性更强,使用频率将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可见,在AI+IoT双时代到来之后,时空服务将让智慧城市迎来最好的时代。届时,科技改变生活的这股力量将能被人们深刻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