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停滞--过去已逝,未来未来

简介: 昨天我们聊起“资水东流”的文章《技术大停滞》。他的判断是,人类科技走到这个阶段,不是处于什么技术大爆炸之中,恰恰是处于技术大停滞的过程中。

昨天我们聊起“资水东流”的文章《技术大停滞》。他的判断是,人类科技走到这个阶段,不是处于什么技术大爆炸之中,恰恰是处于技术大停滞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很颠覆的观点。

昨天我们聊的是其中一个理由,如果没有科技范式的革命,实际上我们都在吃前辈的老本,都是在做修修补补的工作,进一步的科技革命无从谈起。今天我们来聊这篇文章的另外一个重点:为什么下一个科技范式革命这么难。要知道,科技革命有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任何技术道路都有它的物理极限。就拿信息技术来说,虽然这些年发展的非常快,但是有科学家预言:摩尔定律看来也快到头了。道理很简单,一旦芯片工艺到了10纳米以下级别,量子效应就要来进行干扰。每过2年就翻一倍的速度,可能很快就持续不下去了。

第二,任何技术道路,不可能靠量的堆积,就能完成技术革命。比如,你就是把一万台蒸汽机连在一起,也不可能把飞机送上天。

第三,任何技术道路开辟之后,初期效用很大,资本很愿意投资,让其改进技术。但是渐渐地,回报开始递减,任何一点性能的改进可能都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资本回报上,就会渐渐地不划算,那这条技术道路也就到头了。最典型的就是火箭技术,短短几十年我们就把人送上了月球,但是如果把人送上火星,靠化学燃料可能就做不到了。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随着技术改进,有一个魔鬼开始挡在人类的面前。这个魔鬼就是——复杂性。如果倒转100年,人类的技术虽然已经非常复杂,但是靠一个天纵奇才式的人物还是可以搞出重大发明和发现的。但是今天不行了,我们面对的技术系统,已经复杂到了超出任何一个人的理解能力。

比如,过去莱特兄弟可以单枪匹马造出飞机,但是今天的波音747飞机已经包括数百万个零部件,一个人不可能再办到。单个个体已经无法理解这样的复杂度,必须采用分工合作等方式,才能设计制造这样的技术产品。这本来无可厚非。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分工产生效能,合作带来繁荣,这本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规律。但是当分工细化到我们现在这个程度的时候,有点到了强弩之末的感觉。

你看,牛顿那个时代,很多科学家往往是全才,一个人精通好多领域。比如,牛顿在数学、力学和光学方面都有成就。即使100年前,也有爱因斯坦、费米这样的物理学全才。但是现在呢,绝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是专注于一个极小的领域,这是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但是分化到最后,一个可怕的结果出现了——人不够了。

举一个例子,南方周末曾经报道过数学界的一个例子,有四位年长的数学家出版了一本书,叫《有限单群分类》(The Classification of Finite Simple Groups)。我也不知道啥意思,反正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本书是350页,其实只是一个摘要,或者说是导读,完整的证明据说多达15000页,是数学史上最庞大的证明。这四位数学家出这本书,其实是为了和死神赛跑。

因为他们都已经6、70岁了,能够理解这些证明的人就剩他们几个了。他们害怕在年轻一代数学家接班之前,就会离开人世。不只是数学啊,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的现象。一个小型学科,往往最尖端的知识就藏在几个人的脑子里。也许一场车祸意外,就可能让人类在这个领域的水平倒退十几年。

还有一个现象,一般来说,人类创造力的黄金期是在18岁到35岁之间。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有所谓的“奇迹年”,就是一生中科学贡献最多的那一年。牛顿是1666年,23岁;爱因斯坦是1905,26岁。早年间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也都非常年轻,比如杨振宁是36岁,李政道是31岁。但是现在呢,不可能了。科学分工已经细到了极点,一个科学家30多岁的时候可能才刚刚摸清楚自己学科的框架

高度的复杂性,让科学家在人生创造力的黄金期仍然在学习,而不是创造。一个博士,他为了了解知识的深度,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知识的广度。所以,现在的博士,恰恰不是“博”,而是“专”。知识的分工已经快超过人类的生理极限了。这种分工协作、分科治学如果照此发展,而且当前的科技范式不发生变化的话,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整个人类的人口,也没有办法应付科技发展的复杂性问题。

就拿战斗机来说,能制造第二代战斗机的国家很多,但能制造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就非常少了。这不只是技术水平的限制,也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其实也是人口的限制。那么复杂的系统,没有一个庞大的工业人口基数,光有钱和技术,也是做不出来的。那再往下呢?也许整个人类都参与到精细分工之中,也难以应付下一次科技革命的需求。这是“资水东流”在那篇文章中提出的最大的隐忧。

1950年,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费米悖论”。它就是在问,如果宇宙中存在技术远远超出人类的外星智慧文明,那为什么我们还没观察到这种超级文明呢?按说,要来,早该来了啊。关于费米悖论有很多种解释,其中有一个解释是美国学者罗宾·汉森提出来的,叫“大筛选”理论。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宇宙看上去很寂静?不是宇宙里面没有文明,而是这些文明可以成长到进行大规模扩散和长久持续的,几乎没有。也就是人类梦想的远距离宇宙航行,也许根本就不可能。为什么呢?

因为在逻辑上,技术可能存在一个筛选机制。有很多层筛子,出现生命是一层,制造工具是一层,避免核战争毁灭是一层,等等。一层比一层难,一层比一层需要整体能力跃进一个大台阶。罗宾·汉森列出了九层可能的筛子,逐层进行了分析。他说,人类现在正处在第三层到第四层之间。这一层筛子特别难过,如果过不去,人类就会被困死在太阳系内。宇宙间的其他文明也类似,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被困在自己的那层筛子里面,走不出自己的恒星系。

人类现在最期待的技术突破,应该算是可控核聚变了。这个一旦突破,宇宙航行的核心难题就解决了,人类的能源危机也彻底缓解了。物理学家万维钢老师,原来从事的就是这个方面的科研工作。我前两天问他,现在可控核聚变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他说,这个行业里有一个笑话,就是什么时候你问科学家,可控核聚变啥时候实现?得到的答案都是30到50年。几十年前是这个答案,几十年后可能也是这个答案。

你看,人类正被困在一个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突破的技术牢笼中。这两天说了这么多,最后我得声明一点,“科技大停滞”这个结论本身,我是不太相信的。为什么?因为信了没有用,该停滞还是停滞。而不信,可以让我们有更多行动的可能。人这个物种,说到底是靠希望来指引,靠行动来支撑的。

但是“资水东流”的这篇文章,还是给了我们太多启发。任何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如果处在顺风顺水的发展阶段,其实就已经进入了某种范式,某种思维和路径的框架。突破性的进展,不能建立在现状的延长线上,它只能建立在对现有框架、路径和范式的破坏上。

最后,让我们记住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永远不能在产生问题本身的层次上被解决。

目录
相关文章
|
存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美国科技公司裁员时间线◉科技寒冬可视化;3份报告回顾中国开发者2022(可下载);自动驾驶下半场,谁会冲出重围 | ShowMeAI每周通讯 #005-01.07
本期内容关键词:美国科技公司裁员人数与理由整理、InfoQ 中国开发者画像洞察报告 2022、GitHub 2022年趋势与见解、Kaggle 2022年参赛趋势与比赛汇总、自动驾驶下半场谁会杀出重围。
335 0
美国科技公司裁员时间线◉科技寒冬可视化;3份报告回顾中国开发者2022(可下载);自动驾驶下半场,谁会冲出重围 | ShowMeAI每周通讯 #005-01.07
|
安全 vr&ar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硬科技IPO生死竞速
“我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就是能上市快上,能融钱尽量融。”
|
人工智能 供应链 物联网
寻找硬科技 | 汇芯投资王少华:硬科技创业将成未来“造富”主流
近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讲话时称,基金业支持创新创业和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显现。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对于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助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创头条通过走访行业赛道明星企业、头部创投机构及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平台等,特推出了“寻找硬科技”系列,期冀呈现硬科技创新创业之现状,探寻硬科技投资之先进,助力硬科技行业之发展。 这是创头条“寻找硬科技”系列访谈第4篇,我们希望能为投资者和创业者揭开创新创业的层层迷局。
福建晋华主动上诉,凭实力抢占国际市场
福建晋华官网确认,正式就美国的技术出口禁令提出上诉。
438 0
硬科技未来几年会有一个怎样的格局?
机器人将来会不会威胁人?我认为是一把双刃剑,它有思维和智商的时候就会带来一些破坏。
460 0
[转]国科嘉和王戈:经济下行压力下,硬科技创业需把握时间窗口
2018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削弱,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持续增长,这也导致了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 进入2019年后,全球经济下行的现象显得尤为直观,国内外GDP增速下降,根据2018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7%,仅仅与2018年持平。 来自各个方面的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一场新的经济风波正在酝酿。
下一篇
无影云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