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澄清一个问题。当阿里云事件爆发后,同情阿里巴巴的人们开始谴责Google的霸权,并预言未来Google会挥舞大棒打击一大批企业。但是,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那些人只不过是在混淆视听,为了塑造一个反垄断高手的形象。由于Android是开源软件,实际上,Google对于产业链的控制力是非常弱的,利用司法起诉不遵守开源规则的人,虽貌似可行,但一是举证困难,二是诉讼成本高、收益小,Google更多是利用诉讼作为防御中的反制手段,不会主动进攻。
Google唯一的控制方式是利用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Alliance,OHA),OHA是一个产业链内各种厂商参加的联盟,使得厂商可以进行专利交叉授权、技术交换等等。这个联盟除了对成员有约束力之外,还可以利用成员向成员的合作伙伴施压。
比如,这次,阿里云使用的软件是开源的,它认为Google举证抄袭也困难,不会傻到进行举证和诉讼,因此自己已经躲在了安全距离内。它没想到Google依靠给联盟成员的宏碁施压,间接地阻止了阿里云的胡闹。不 过,这几乎是Google唯一能做的方法了,而且这个方法在大部分时间是用不上的。比如,亚马逊的Kindle Fire使用Android的方式,Google也不喜欢,但亚马逊不是联盟成员,而且亚马逊与联盟成员的合作也没有这么紧密,Google即便想施压也 找不到办法。
国内的小米也比较安全,就算它不守规矩,Google也很难制裁,因为它不需要和宏碁这样的厂商有紧密合作(当然,小米很守规矩,我只是做假设)。中移动也修改了Android底层,但它是联盟成员,与Google博弈能力强,合作深入,所以也不会有问题。
目前来看,全部符合条件的只有阿里云,就让它倒霉吧。一把好牌,满盘皆输。这就是我看完阿里云闹剧之后的感慨。当阿里云还在热衷于与Google打嘴仗的时候,我们应该回头看一看,阿里巴巴为什么放着满把的好牌不打,反而要在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内插一脚?当别的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在移动互联网上拥有了拳头产品的时候,阿里巴巴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却似乎找不到方向,变得越来越令人摸不到头脑,在一个偏僻冷门、注定不会有收获的地方把精力都浪费掉,他们到底想做什么?
现在陷入了和Google的嘴仗,貌似很英勇,但实际上却继续进行着不必要的消耗,这场争斗还可能将管理层逼上了绝路:为了面子更不能退出了,必须在这个注定失败的地方硬撑下去。
可以说,阿里云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连串失控的集合,从而产生了这样一个怪胎。下面,我们就看看它到底出现了多少的失误,才铸就了今天的尴尬和无聊。
失控的决策:操作系统
阿里云最大的失误是选择了操作系统这个方向。阿里巴巴整个集团的优势在于贸易和网络金融,当手机逐渐取代了固定互联网的时候,一个公司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以前的优势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上来。这里,最现成的办法就是开发手机上的APP,这一点阿里巴巴已经做了开发,但并不出彩。
另一种方式就是手机预装,利用预装尽量扩大用户基数,只要安装了,肯定有人用,从低端往高端延伸,等用户养成了习惯,自然而然就占领了。阿里巴巴的产品有巨大的客户群,手机厂商求之不得与其合作,只要把产品开发好,预装不是问题。这两种方法,都比操作系统带来客户的速度要快得多,也容易得多。
另外,即便要涉及手机操作系统,也要配合自己的主业进行,既然阿里巴巴的主要业务就是交易平台,这在应用层就足够完成,做一个与米UI类似的ROM就足够了。
最 不理智的选择才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一种沉淀成本很高,一旦率先进入后,边际成本又非常低的产品,对于后来者极为不利。在国内,财大气粗的中移动试过一 次(OMS),但以失败告终,其余没有人再敢试。在国外,微软最新的手机OS据说非常好用,强于Android和iOs,但由于错过了时机,仍然不被看 好。
也许阿里巴巴习惯了大开大合和豪言壮语,对跟随Android做开发不感冒,总想做更伟大的事情,利用一揽子方案来解决问题。
另 外,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的技术人员有操作系统情节。这一点,我认为阿里云负责人王坚难辞其咎。作为技术人员,不懂市场,低估了开发难度,以至于在操作系统 开发时屡屡出现变数。本来,他的角色是应该尽量在技术上对冲马氏宏大、让方案变得更加可行的。但实际上,他扮演了一个相反的角色,迎合了马氏宏大,技术人 员的操作系统情结甚至让他完全无视了市场的存在。
而更重要的是,当王坚痴迷于操作系统时,阿里巴巴实际上是在丧失其他的机会。小米利用这个 时机已经成长为著名的品牌,新浪、腾讯等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只有阿里巴巴的移动互联网仍然像一盘散沙,不知道到底想干什么。他们的精力都用在了一 个注定无法成功的地方,一下子调不过来了,可以说进入了泥潭。我们不妨向下看。
失控的研发:偷梁换柱
在王坚的主持下,阿里云收购猛犸科技,开始了探索。据王坚回忆,“云OS的第一版本和Android没有任何关系,e28(摩托罗拉Ming手机的design house)为我们做了第一款原型机。”
然而,独立操作系统接下去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与手机厂商谈合作的时候,厂商们从用户和市场的角度出发,都认定这样的手机不会有市场,必须与Android手机进行兼容才有可能取得部分成功。如果王坚足够敏锐,此刻立即回头,或者缩小愿景,做一个基于Android的ROM,要不就与厂商合作进行应用预置,都不失为明智之举。但阿里云被操作系统思维困住跳不出来了,它走出了第二步:提出不仅要开发独立操作系统,还要兼容Android。但这一步几乎是无法做到的,从技术上太难了。在异质操作系统上开发一个完全兼容Android的环境,其成本甚至比直接从头开发一个Android还要麻烦。于是,选择只剩下了一种:全面转向Android。
在这个问题上,阿里云技术团队一定经历过极大的困扰:如果转到Android,那么还叫独立产品吗?为此,阿里云开始了掩耳盗铃的方法:在名义上,仍然坚称这是独立的操作系统,只是为兼容Android做了一些补丁;而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偷梁换柱,改用了Android的内核,在Android系统上进行了一些改头换面。
阿里云抄袭自Android,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即便以现在国际大公司的实力,也很难开发一个与Android完全兼容而又独立的系统。没有经验的阿里云想要独立开发一个可以商用的独立系统,再兼容Android,从难度上根本不可能。
其次,一位曾经的员工(讨论此事的原微博已删除)曾在微博上透露,阿里云第一版原型系统的确是独立开发的,但之后却转向了Android。
第 三,已经有人对比了阿里云和Android系统文件,得出结论,Android的7个模块中,阿里云直接使用了其中最核心的5个,再造了虚拟机、上层应 用,并加了一个云服务。他的分析基本上是合理的,不会有太大出入。阿里云做的最新解释间接地证实了这一点,在解释中阿里云夸大了虚拟机和云服务的地位,故 意不谈其他的核心部件,以造成假象突出它的研发。
但王坚一直声称阿里云是独立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不尴不尬的地位:一方面,没有技术实力也没有市场做一个完全独立的操作系统;另一方面,为了面子他还必须说这个系统不是Android,而是独立的。
失控的沟通:陷入泥沼
种 种迹象表明,虽然在技术上大量使用了Android的核心,已经成了Android不成熟的变种,但阿里巴巴的高层由于不懂技术,可能并不知情,因此他们 仍然认为阿里云是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甚至比Android牛逼。这是一种公司管理中沟通上的失控。这个失控是造成一系列宣传问题的原因。
于是,从最初的宣传开始,阿里巴巴就将自己的云系统说成是完全独立的,与Android竞争的操作系统。这给业界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一方面,谁都知道它来自于Android,但又声称自己和Android毫无关系,并要做Android的对手。这种宣传甚至出现在了《华尔街日报》上,在这篇报道中,记者采访了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并将阿里云作为一款独立研发的操作系统,并将它与Android对立起来。这种夸大其词的宣传在国内屡见不鲜,但如果宣传过度,会引起新的麻烦:Google的干预部分来自于阿里云的高调。
于 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局面:1,被人当众揭穿了独立系统的神话,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绝不承认。2,更严重的是,在这样不停折腾的工 夫,阿里巴巴的时间正在一分一秒流逝。3,市场决定它做的操作系统注定不会有进展,但它必须把最宝贵的人力财力浪费在这里。
这样,真正需要 的产品就被耽误了。比如,现在最需要的是把阿里产品的客户端尽快铺到用户的每一台手机上,但阿里云操作系统由于移植性差,根本不能提供任何帮助。但阿里云 似乎并不着急,在采访中表示要慢慢来,不急于搞能大规模铺开的安装版,也不急于占领更多的手机......但这叫什么话?
阿里巴巴集团的整个移动互联网战略就在这儿耗着,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成熟的操作系统。
失控的领导:管理缺位
阿里云战略出现了如此多的失控,并最终造成了重大失误,但那些负责的人是否会受惩罚呢?到现在我们没有看到。实际上,作为负责人的王坚甚至还高升CTO了。如 果选择一个对市场完全无知、甚至带着藐视和抵触情绪的人当CTO,他不仅无法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还会由于对细节的痴迷,把最重要的事情耽误掉。王坚更适 合的职位是做储备性技术研发,本该给他个高级工程师的头衔让他独自去做某些模块级的Research,现在却被放到了不适合的岗位上,的确也是一种失控。当然,不适合的人占据高位,在阿里巴巴的高层看来,似乎也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情,因为这个集团本来就是一个人的公司,其他人只要崇拜他,听着口号往前冲就是了。
阿里巴巴一直作为一个魅力型领袖(克里斯玛)领导的公司而存在。在马基雅维里的定义中,克里斯玛统治者指的是具有超凡魅力、极大的煽动性、对他人有催眠和支配性的人,他们依靠这种力量进行统治,而不是靠制度的约束。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看阿里巴巴公司,是完全符合的。
克里斯玛型公司的特点是:在打江山的时候能够激发起员工最大的行动力,当领袖选对了方向时,公司能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当选错了方向,也会以最无畏的勇气自杀。从目前的情况看,阿里巴巴属于前者,但在个别的领域内,有后者的苗头。
克里斯玛型公司还有一个特点:制度化欠缺。领导人在发挥最大魅力的同时,往往忽视制度建设,甚至惧怕制度建设,因为制度除了约束他人,也会约束自己。所以,最后公司在成长期过后,往往又会显示出疯狂和不守常规的一面,甚至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闹剧。
制度欠缺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即便有不适合的人,也难有考核机制将其换下,从而造成越来越失控的局面。
(郭建龙供网易科技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Google唯一的控制方式是利用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Alliance,OHA),OHA是一个产业链内各种厂商参加的联盟,使得厂商可以进行专利交叉授权、技术交换等等。这个联盟除了对成员有约束力之外,还可以利用成员向成员的合作伙伴施压。
比如,这次,阿里云使用的软件是开源的,它认为Google举证抄袭也困难,不会傻到进行举证和诉讼,因此自己已经躲在了安全距离内。它没想到Google依靠给联盟成员的宏碁施压,间接地阻止了阿里云的胡闹。不 过,这几乎是Google唯一能做的方法了,而且这个方法在大部分时间是用不上的。比如,亚马逊的Kindle Fire使用Android的方式,Google也不喜欢,但亚马逊不是联盟成员,而且亚马逊与联盟成员的合作也没有这么紧密,Google即便想施压也 找不到办法。
国内的小米也比较安全,就算它不守规矩,Google也很难制裁,因为它不需要和宏碁这样的厂商有紧密合作(当然,小米很守规矩,我只是做假设)。中移动也修改了Android底层,但它是联盟成员,与Google博弈能力强,合作深入,所以也不会有问题。
总结起来:
1,你只要不太过分,用代码别不承认,也不要把自己塑造成反Android的英雄,更不要把好系统改成不兼容的烂系统(不要过多修改底层,或者修改底层一定要有足够的技术实力),你就是安全的。按照这个标准,绝大多数厂商都是合规矩的,Google不会发飙。
2,哪怕你过分了,但你对生产制造的控制力足够强,没有过分依赖OHA成员(甚至可以说,只要不过分依赖于一两家OHA的手机制造商),Google也没有办法。目前来看,全部符合条件的只有阿里云,就让它倒霉吧。一把好牌,满盘皆输。这就是我看完阿里云闹剧之后的感慨。当阿里云还在热衷于与Google打嘴仗的时候,我们应该回头看一看,阿里巴巴为什么放着满把的好牌不打,反而要在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内插一脚?当别的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在移动互联网上拥有了拳头产品的时候,阿里巴巴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却似乎找不到方向,变得越来越令人摸不到头脑,在一个偏僻冷门、注定不会有收获的地方把精力都浪费掉,他们到底想做什么?
现在陷入了和Google的嘴仗,貌似很英勇,但实际上却继续进行着不必要的消耗,这场争斗还可能将管理层逼上了绝路:为了面子更不能退出了,必须在这个注定失败的地方硬撑下去。
可以说,阿里云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连串失控的集合,从而产生了这样一个怪胎。下面,我们就看看它到底出现了多少的失误,才铸就了今天的尴尬和无聊。
失控的决策:操作系统
阿里云最大的失误是选择了操作系统这个方向。阿里巴巴整个集团的优势在于贸易和网络金融,当手机逐渐取代了固定互联网的时候,一个公司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以前的优势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上来。这里,最现成的办法就是开发手机上的APP,这一点阿里巴巴已经做了开发,但并不出彩。
另一种方式就是手机预装,利用预装尽量扩大用户基数,只要安装了,肯定有人用,从低端往高端延伸,等用户养成了习惯,自然而然就占领了。阿里巴巴的产品有巨大的客户群,手机厂商求之不得与其合作,只要把产品开发好,预装不是问题。这两种方法,都比操作系统带来客户的速度要快得多,也容易得多。
另外,即便要涉及手机操作系统,也要配合自己的主业进行,既然阿里巴巴的主要业务就是交易平台,这在应用层就足够完成,做一个与米UI类似的ROM就足够了。
最 不理智的选择才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一种沉淀成本很高,一旦率先进入后,边际成本又非常低的产品,对于后来者极为不利。在国内,财大气粗的中移动试过一 次(OMS),但以失败告终,其余没有人再敢试。在国外,微软最新的手机OS据说非常好用,强于Android和iOs,但由于错过了时机,仍然不被看 好。
也许阿里巴巴习惯了大开大合和豪言壮语,对跟随Android做开发不感冒,总想做更伟大的事情,利用一揽子方案来解决问题。
另 外,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的技术人员有操作系统情节。这一点,我认为阿里云负责人王坚难辞其咎。作为技术人员,不懂市场,低估了开发难度,以至于在操作系统 开发时屡屡出现变数。本来,他的角色是应该尽量在技术上对冲马氏宏大、让方案变得更加可行的。但实际上,他扮演了一个相反的角色,迎合了马氏宏大,技术人 员的操作系统情结甚至让他完全无视了市场的存在。
而更重要的是,当王坚痴迷于操作系统时,阿里巴巴实际上是在丧失其他的机会。小米利用这个 时机已经成长为著名的品牌,新浪、腾讯等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只有阿里巴巴的移动互联网仍然像一盘散沙,不知道到底想干什么。他们的精力都用在了一 个注定无法成功的地方,一下子调不过来了,可以说进入了泥潭。我们不妨向下看。
失控的研发:偷梁换柱
在王坚的主持下,阿里云收购猛犸科技,开始了探索。据王坚回忆,“云OS的第一版本和Android没有任何关系,e28(摩托罗拉Ming手机的design house)为我们做了第一款原型机。”
然而,独立操作系统接下去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与手机厂商谈合作的时候,厂商们从用户和市场的角度出发,都认定这样的手机不会有市场,必须与Android手机进行兼容才有可能取得部分成功。如果王坚足够敏锐,此刻立即回头,或者缩小愿景,做一个基于Android的ROM,要不就与厂商合作进行应用预置,都不失为明智之举。但阿里云被操作系统思维困住跳不出来了,它走出了第二步:提出不仅要开发独立操作系统,还要兼容Android。但这一步几乎是无法做到的,从技术上太难了。在异质操作系统上开发一个完全兼容Android的环境,其成本甚至比直接从头开发一个Android还要麻烦。于是,选择只剩下了一种:全面转向Android。
在这个问题上,阿里云技术团队一定经历过极大的困扰:如果转到Android,那么还叫独立产品吗?为此,阿里云开始了掩耳盗铃的方法:在名义上,仍然坚称这是独立的操作系统,只是为兼容Android做了一些补丁;而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偷梁换柱,改用了Android的内核,在Android系统上进行了一些改头换面。
阿里云抄袭自Android,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即便以现在国际大公司的实力,也很难开发一个与Android完全兼容而又独立的系统。没有经验的阿里云想要独立开发一个可以商用的独立系统,再兼容Android,从难度上根本不可能。
其次,一位曾经的员工(讨论此事的原微博已删除)曾在微博上透露,阿里云第一版原型系统的确是独立开发的,但之后却转向了Android。
第 三,已经有人对比了阿里云和Android系统文件,得出结论,Android的7个模块中,阿里云直接使用了其中最核心的5个,再造了虚拟机、上层应 用,并加了一个云服务。他的分析基本上是合理的,不会有太大出入。阿里云做的最新解释间接地证实了这一点,在解释中阿里云夸大了虚拟机和云服务的地位,故 意不谈其他的核心部件,以造成假象突出它的研发。
但王坚一直声称阿里云是独立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不尴不尬的地位:一方面,没有技术实力也没有市场做一个完全独立的操作系统;另一方面,为了面子他还必须说这个系统不是Android,而是独立的。
失控的沟通:陷入泥沼
种 种迹象表明,虽然在技术上大量使用了Android的核心,已经成了Android不成熟的变种,但阿里巴巴的高层由于不懂技术,可能并不知情,因此他们 仍然认为阿里云是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甚至比Android牛逼。这是一种公司管理中沟通上的失控。这个失控是造成一系列宣传问题的原因。
于是,从最初的宣传开始,阿里巴巴就将自己的云系统说成是完全独立的,与Android竞争的操作系统。这给业界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一方面,谁都知道它来自于Android,但又声称自己和Android毫无关系,并要做Android的对手。这种宣传甚至出现在了《华尔街日报》上,在这篇报道中,记者采访了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并将阿里云作为一款独立研发的操作系统,并将它与Android对立起来。这种夸大其词的宣传在国内屡见不鲜,但如果宣传过度,会引起新的麻烦:Google的干预部分来自于阿里云的高调。
于 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局面:1,被人当众揭穿了独立系统的神话,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绝不承认。2,更严重的是,在这样不停折腾的工 夫,阿里巴巴的时间正在一分一秒流逝。3,市场决定它做的操作系统注定不会有进展,但它必须把最宝贵的人力财力浪费在这里。
这样,真正需要 的产品就被耽误了。比如,现在最需要的是把阿里产品的客户端尽快铺到用户的每一台手机上,但阿里云操作系统由于移植性差,根本不能提供任何帮助。但阿里云 似乎并不着急,在采访中表示要慢慢来,不急于搞能大规模铺开的安装版,也不急于占领更多的手机......但这叫什么话?
阿里巴巴集团的整个移动互联网战略就在这儿耗着,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成熟的操作系统。
失控的领导:管理缺位
阿里云战略出现了如此多的失控,并最终造成了重大失误,但那些负责的人是否会受惩罚呢?到现在我们没有看到。实际上,作为负责人的王坚甚至还高升CTO了。如 果选择一个对市场完全无知、甚至带着藐视和抵触情绪的人当CTO,他不仅无法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还会由于对细节的痴迷,把最重要的事情耽误掉。王坚更适 合的职位是做储备性技术研发,本该给他个高级工程师的头衔让他独自去做某些模块级的Research,现在却被放到了不适合的岗位上,的确也是一种失控。当然,不适合的人占据高位,在阿里巴巴的高层看来,似乎也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情,因为这个集团本来就是一个人的公司,其他人只要崇拜他,听着口号往前冲就是了。
阿里巴巴一直作为一个魅力型领袖(克里斯玛)领导的公司而存在。在马基雅维里的定义中,克里斯玛统治者指的是具有超凡魅力、极大的煽动性、对他人有催眠和支配性的人,他们依靠这种力量进行统治,而不是靠制度的约束。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看阿里巴巴公司,是完全符合的。
克里斯玛型公司的特点是:在打江山的时候能够激发起员工最大的行动力,当领袖选对了方向时,公司能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当选错了方向,也会以最无畏的勇气自杀。从目前的情况看,阿里巴巴属于前者,但在个别的领域内,有后者的苗头。
克里斯玛型公司还有一个特点:制度化欠缺。领导人在发挥最大魅力的同时,往往忽视制度建设,甚至惧怕制度建设,因为制度除了约束他人,也会约束自己。所以,最后公司在成长期过后,往往又会显示出疯狂和不守常规的一面,甚至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闹剧。
制度欠缺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即便有不适合的人,也难有考核机制将其换下,从而造成越来越失控的局面。
(郭建龙供网易科技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