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做的是知识服务吗?

简介: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裂变罗胖的跨年演讲你看过了吗?有什么感受?我的朋友圈瞬间分裂了。学生们和企业界的朋友似乎对于跨年演讲非常兴奋,纷纷转发其“干货版”。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img_4c0e54e3b88fdf0611e799152cdab557.jpe

裂变

罗胖的跨年演讲你看过了吗?有什么感受?

我的朋友圈瞬间分裂了。

学生们和企业界的朋友似乎对于跨年演讲非常兴奋,纷纷转发其“干货版”。里面的很多金句截屏也被单独拿出来,发到了朋友圈。

学术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许多人对此根本没有反应。我怀疑他们压根儿就没有看(甚至是听说、关注)罗胖的跨年演讲。

而从头到尾看完了的人一个个气鼓鼓的。千里之外的一个学弟给我发了微信,悲观地预计“知识服务”这个词在2017年里面将被许许多多的企业“亵渎”。

他倒是提醒了我。

那些大趋势,不是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够见识和把握的。甭管对错,听听很有趣,也长见识。但是,罗胖既然把“得到”定义为“中国最好的知识服务商”,那我就不得不说几句了。

反例

罗胖在演讲中历数了几大传统知识传播行业的行为不符合“知识服务”的定义。

知识服务的定义其实五花八门。公平起见,咱们就用罗胖自己的。

罗胖对“知识服务”的定义是什么?他在公司例会的时候谈了自己心目中知识服务的三大特点:

  1. 针对特定用户;
  2. 可交付;
  3. 可持续。

于是结论就来了:

  1. 出版业卖的是产品(书),所以不是知识服务;
  2. 传媒业不是为受众服务,而是为广告商服务;
  3. 教育业?一群上课点名的老师也配称自己是服务者?

对这些行业的批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是专家,没办法加以评论。但是罗胖之后就总结出:

本质上我就发现,所有传播知识的领域,其实好像都不在提供服务……

这就有问题了。

因为罗胖认为所有传播知识产业都不提供服务,我却可以举出反例来啊。

按照罗胖的定义,智库算不算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目前参与智库项目的热情高涨。智库的特定服务对象是政府,提供的必须是可交付的解决方案。学者在某一方面有建树,提供的成果有用,更有继续合作的可能,因此具有可持续性。

按照罗胖的定义,培训算不算服务?新生大学的全栈工程师训练营就是典型例子。服务的对象是希望获得全栈工程师能力的人群,依靠课程完成知识转移,提供社区供大家今后合作项目和继续深入讨论学习。

有人可能认为上述领域过于新颖,因此都不太熟悉。没关系,下面我说的这个领域已经存在了100多年了。

它就是——咨询行业。

我给研究生开设两门与咨询相关的课程,所以这个话题相对熟悉一些。

咨询行业服务对象不是特定人群吗?看看多少知名企业是麦肯锡、埃森哲的长期客户就知道了。

他们的成果不可交付吗?咨询公司的服务宗旨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遇到问题不是告诉你去查某篇论文或者某本书的章节,而是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

他们的服务不可持续吗?高薪聘请的顾问们难道每天都是靠喝西北风过活的?

这还只是说管理咨询,至于其他咨询门类覆盖面就更广了。这么一个有历史、有发展、有市场的行业,罗胖为何提都不提呢?

这个事儿我们得好好琢磨一下。

本质

刚才举的那几个例子有个共同特点——贵。

为什么贵?

一方面是物以稀为贵。有能力提供知识服务的机构和个人,一定是少数。但是需求却很大。

另一方面是边际成本高。

工业时代的逻辑是缺少什么就多制造什么。压低边际成本,价格自然就可以降下来了。例如Windows研发成本可能几十亿美金。如果只能卖出一套,那至少得标价这个数。但是有了母盘,多生产一套拷贝,成本为0,因此可以利用边际成本低的特点,通过薄利多销的形式压低平均售价。

但是知识服务不可能是工业品。边际成本可以下降,但不可能降低到接近于0的程度。

因为每个客户的具体问题根本就不一样

你给企业客户A量身定做了一套信息系统,解决了其管理难题。客户B也让你做一套系统。问题是两个企业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遇到的具体问题自然也不同。你难道可以把A系统的母盘拷贝一份直接卖给B吗?

咨询顾问所做的工作是非常复杂而实际的。麦肯锡有位退休员工,自己创业做了个网站,给大众辅导如何跨过门槛,进入咨询领域。建议大家有空看看他的视频介绍。我的课堂经验是放完这段视频,几乎所有立志于做管理咨询师的人都统统打消了念头。所以现在我把它放在学期末再放映,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P

供给稀缺需求旺盛,边际成本难以降低,所以知识服务就是贵。

“得到”的知识服务贵吗?并不贵。为什么?因为它目前所提供的,根本就不是知识服务,依然是知识产品

每一个专栏订阅是一个知识产品,每一本书的语音讲解也是一个知识产品。因为在每一个用户看来,提供给自己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没有个性化。

别跟我抬杠说《硅谷来信》里面抬头的称呼是你自己的名字。那算个性化服务?

你又说许多作者周末文章里面都有答疑。请问订阅用户什么量级?能回答的问题什么量级?这差距是不是稍微大了一些?

正因为是知识产品,所以才能做到这么便宜。要知道这些专栏的作家都是些什么人。人家平时有没有可能跟你掰开揉碎讲解知识?有没有可能把行业观察讲给你听?不可能。他们时间成本很高。你摆下鱼翅燕窝也邀请不来人家。供需的问题在这里根本就没有解决,每个行业领域的顶尖人才就是那么稀缺的。

可为什么每天5毛钱,他就给你写文章了?因为边际成本低啊。人家写一篇文章,你一个人看是看,10万人看也是看。边际成本几乎为0,所以薄利多销。

先付费,然后在一年里陆续获得知识产品来阅读。这种模式新鲜吗?一点儿都不新鲜。它就是众筹啊。

人多了,小钱汇聚起来,就很可观。足够支撑某些行业顶尖人才全心全意来干这一件事儿。

所以如果归纳一下,“得到”的实质是基于众筹的知识产品提供商+设立一定门槛的付费用户社群。

罗胖自己为什么不这么说?

迷离

实事求是有什么不好?

答案可能会让你有些惊讶——在这个问题上,实事求是很不好

首先,实事求是也就意味着没有了引发争议的可能。罗胖一个人单挑出版、传媒和教育行业,肯定会引发一场“谁说我不是知识服务?”的口水仗。

别忘了,可能还有未被提及的咨询行业、培训行业的从业人士,和广大参与智库建设的专家学者一起出来口诛笔伐。要知道,对要脸面的知识分子和行业精英来说,被人活生生漠视,比被人冲上来打个嘴巴更可恼怒。

这年头儿,讲道理没人听。激发一场论战,对于知名度提升大有好处。

千万别忘了GDT(国民总时间)的存在。那可不是说着玩儿的,是真的。从每个人每天仅有的空闲时间里面多分一杯羹,那就确实如同在一线城市多圈了一块地皮一样。这买卖做得划算。

买卖的成本是什么?挨骂啊。罗胖自己让大家把这张图片转发到朋友圈,说怎么骂都行。

img_3589d7bbcd37d6e3614ff951a2da00a9.jpe

你转了没有?你骂了没有?

转了、骂了的才是真爱啊。 :-P

但是这还只是小儿科。这年头儿谁还不会弄点儿争议出来啊?原先不会的也被Trump教会了。更要命的在下面这一条。

如果说了实话,“得到”别说发展,生存都将遭到严重威胁

我不是耸人听闻。

当年YY语音的在线人数超过了MSN,老板去找吴伯凡先生请教下一步该怎么做?吴伯凡先生立即告诉他千万不要张扬,反而要大力宣传YY语音只是为了做游戏的辅助产品。为什么?用吴先生的话说“否则马化腾分分钟捏死你!”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BAT这类的巨头现在每天最忙的是干什么?就是把一切看似有发展潜力的新事物要么纳入麾下,要么掐死在摇篮里。

掐死的方式就是复制。

如果“得到”是“基于众筹的知识产品提供商+设立一定门槛的付费用户社群”,且发展迅速,那么复制它很难吗?一点儿都不难。这些事儿只要肯砸钱,都能做到。

例如微信里复制个“得到”难吗?所有技术和架构都是现成的。付费看文章?付费看照片人家早都测试过了好不好?

价格降低的关键在于用户群体规模。“得到”用户几百万,微信用户……7亿还是8亿来着?你5毛钱一篇文章?我5分一篇!总收入照样比你高出至少一个量级。

知识产品的作者不都是来做慈善公益的,自然谁给的钱多就可以往谁的平台去。用户社群建设是个正反馈循环,利用的是网络效应。就像大家都从短信转换到微信了,你还发短信吗?一样的道理。

对于一款小众产品来说,甚至都轮不到巨头出手。竞争者早已出现。

但是巨头们好像还没有下定决心重拳出击。这种一直高调宣称的口号可能是个非常好的烟雾弹。

把自己叫做“知识服务”,大家觉得罗胖见识少,大家觉得罗胖在吹牛,大家等着看罗胖被骂,大家等着看“得到”干不下去……总之大家都不看好。

等到大家一起夸赞“得到”模式好的时候,该动手的绝不会手软。

时间窗口太小了。靠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能争取多长时间呢?“得到”只好一方面对外宣称,就算只有这几百万付费用户,我们伺候好这些位恩公也就够吃够喝了。我们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哦,跟你们那些知识产品根本不在一个生态位上面竞争,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哦;另一方面密集地跟更多行业领域的作者签约,批量推出知识产品,在利基市场争夺战中大踏步前进。

有种东西,叫做引爆点。打算引领潮流,你必须让用户超过一定人数和比例,才能像巨头一样,晚上能稍微安心睡一觉。

“得到”距离这个引爆点,路还很长。

“得到”能不能顺利到达那里,实现“大而不倒”呢?我们拭目以待。

讨论

除了本文中提到的行业外,你还了解哪些知识服务业?它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欢迎留言,咱们一起讨论。

目录
相关文章
|
7天前
|
存储 运维 安全
云上金融量化策略回测方案与最佳实践
2024年11月29日,阿里云在上海举办金融量化策略回测Workshop,汇聚多位行业专家,围绕量化投资的最佳实践、数据隐私安全、量化策略回测方案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活动特别设计了动手实践环节,帮助参会者亲身体验阿里云产品功能,涵盖EHPC量化回测和Argo Workflows量化回测两大主题,旨在提升量化投研效率与安全性。
云上金融量化策略回测方案与最佳实践
|
9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前端开发
从0开始打造一款APP:前端+搭建本机服务,定制暖冬卫衣先到先得
通义灵码携手科技博主@玺哥超carry 打造全网第一个完整的、面向普通人的自然语言编程教程。完全使用 AI,再配合简单易懂的方法,只要你会打字,就能真正做出一个完整的应用。
8474 20
|
13天前
|
Cloud Native Apache 流计算
资料合集|Flink Forward Asia 2024 上海站
Apache Flink 年度技术盛会聚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涵盖流式湖仓、流批一体、Data+AI 等八大核心议题,近百家厂商参与,深入探讨前沿技术发展。小松鼠为大家整理了 FFA 2024 演讲 PPT ,可在线阅读和下载。
4564 11
资料合集|Flink Forward Asia 2024 上海站
|
13天前
|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可视化 API
Qwen系列模型+GraphRAG/LightRAG/Kotaemon从0开始构建中医方剂大模型知识图谱问答
本文详细记录了作者在短时间内尝试构建中医药知识图谱的过程,涵盖了GraphRAG、LightRAG和Kotaemon三种图RAG架构的对比与应用。通过实际操作,作者不仅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构建知识图谱,还指出了每种工具的优势和局限性。尽管初步构建的知识图谱在数据处理、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等方面存在不足,但为后续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向。此外,文章强调了知识图谱构建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需要深入整合领域知识和满足用户需求,体现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
21天前
|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大数据
预告 | 阿里云邀您参加2024中国生成式AI大会上海站,马上报名
大会以“智能跃进 创造无限”为主题,设置主会场峰会、分会场研讨会及展览区,聚焦大模型、AI Infra等热点议题。阿里云智算集群产品解决方案负责人丛培岩将出席并发表《高性能智算集群设计思考与实践》主题演讲。观众报名现已开放。
|
9天前
|
人工智能 容器
三句话开发一个刮刮乐小游戏!暖ta一整个冬天!
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千问开发一款情侣刮刮乐小游戏,通过三步简单指令实现从单个功能到整体框架,再到多端优化的过程,旨在为生活增添乐趣,促进情感交流。在线体验地址已提供,鼓励读者动手尝试,探索编程与AI结合的无限可能。
三句话开发一个刮刮乐小游戏!暖ta一整个冬天!
|
1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弹性计算
阿里云弹性计算_加速计算专场精华概览 | 2024云栖大会回顾
2024年9月19-21日,2024云栖大会在杭州云栖小镇举行,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技术专家、异构计算产品技术负责人王超等多位产品、技术专家,共同带来了题为《AI Infra的前沿技术与应用实践》的专场session。本次专场重点介绍了阿里云AI Infra 产品架构与技术能力,及用户如何使用阿里云灵骏产品进行AI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应用。围绕当下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技术难点,专家们分享了如何在阿里云上实现稳定、高效、经济的大模型训练,并通过多个客户案例展示了云上大模型训练的显著优势。
104589 10
|
8天前
|
消息中间件 人工智能 运维
12月更文特别场——寻找用云高手,分享云&AI实践
我们寻找你,用云高手,欢迎分享你的真知灼见!
727 45
|
6天前
|
弹性计算 运维 监控
阿里云云服务诊断工具:合作伙伴架构师的深度洞察与优化建议
作为阿里云的合作伙伴架构师,我深入体验了其云服务诊断工具,该工具通过实时监控与历史趋势分析,自动化检查并提供详细的诊断报告,极大提升了运维效率和系统稳定性,特别在处理ECS实例资源不可用等问题时表现突出。此外,它支持预防性维护,帮助识别潜在问题,减少业务中断。尽管如此,仍建议增强诊断效能、扩大云产品覆盖范围、提供自定义诊断选项、加强教育与培训资源、集成第三方工具,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640 243
|
3天前
|
弹性计算 运维 监控
云服务测评 | 基于云服务诊断全方位监管云产品
本文介绍了阿里云的云服务诊断功能,包括健康状态和诊断两大核心功能。作者通过个人账号体验了该服务,指出其在监控云资源状态和快速排查异常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增加告警配置入口和扩大诊断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