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它,你也能冒充博物学家了。
是什么
吃过晚饭,带儿子下楼玩。他说跟小朋友约好了,一起到对方楼下的沙坑集合。可是到了人家楼下,却没见到人影。给家长发微信,没有回,估计在忙。
于是儿子百无聊赖在楼边小道上跑来跑去。指着一株植物问我:“爸爸,这是桃树吧?”
我虽然五谷不分,但还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是!
于是最困难的部分来了。儿子问我:这是什么呢?
我一下子就被问住了。
回想自己的植物学知识,近乎为0,唯一熟悉的植物应该是向日葵。这倒不是因为我玩儿了很久《植物大战僵尸》,而是因为读小学的时候,自然课作业是种植向日葵。
可是除此之外,我似乎就没有什么植物常识了。前些日子学校组织亲子科技春游,我觉得身边的植物简直跟万花筒一样奇妙无穷,听得比孩子还起劲儿,可是听完就忘光了。
好在我很诚实,告诉儿子:我不认识。
朋友圈
被孩子问住,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要在以前,我会自己想方设法搜索相关信息。但是,我突然想起来得到CEO脱不花在遇到问题时候的首选办法——发朋友圈。
都说朋友圈是万能的,咱们来试试看吧。这是社会化检索方式啊。
我拍了两张照片,发了出去。
很快,就有了答复。
大伙儿的答案差距很远。一时间,我也没了主意。该信谁呢?
这时候,我家邻居也带女儿过来玩儿。我问他。他看了一眼,就告诉我,“这是大麦熟!”
恰巧这时候,一个好友告诉我同样的答案。只是打错了字。
可是大麦熟究竟是什么?我问的是学名。
这下把邻居也问住了。他刚好看见朋友从楼里出来,拉过来问。对方也答不上来。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朋友圈里某个答案应该很靠谱。因为那个学生是生命科学学院的。不过这株植物在期末复习范围内吗?我犹疑。
小程序
有人给我出主意,说安装一个识别植物的应用,拍照可以获得结果。对此我没当回事儿。因为我在外面,没有WiFi,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流量可是很贵的。即便安装,恐怕也要等到回家。可是回到家时,估计我也就忘了这件事儿。
这时候,好友给我发来一个链接,是个小程序。她告诉我这东西好,不需要安装,直接就可以用来识别程序。
我一下子来了兴趣。直接点开,把照片输入了进去。
于是小程序马上告诉我结果。
我Google了一下,蜀葵确实是大麦熟的学名。看来群体智慧还真是挺靠谱。生科院的学生专业学得很扎实,赞一个。
这个事儿转变了我对小程序的认知。我一直觉得小程序虽然号称可以替代应用,但也只不过是一些粘合剂类的功能。例如共享单车、生理期计算,或者群事务提醒之类的。但是,这款植物识别小程序背后,显然是一个深度机器学习算法。在不用下载任何安装代码的情况下,实现了对照片上传、分析、比对、反馈,我的想象空间一下子扩展开了。
看来,下一轮系统开发课程,我可以让学生们愉快地尝试开发小程序了。
讨论
你用过哪些小程序?其中哪个小程序给你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你打算学习开发小程序吗?为什么?欢迎留言分享,我们一起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