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当下,针对老年人的智能产品,如:老人手机、智能手环、智能腕表等不断涌现。尽管老年人数量巨大,但对现在的智能家居硬件接受度却很低。
如今,人口老龄化现象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不少国家都要面对的难题。根据中国老年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16.1%。目前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随着60岁以上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即将到来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在减少,因此,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将浮出水面。与此同时,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日益庞大。据测算,失能老人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2050年的9750万。
面对不断增长的养老人群,智能家居设备的出现,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
据外媒最新报道,谷歌旗下智能家居业务部门Nest目前正在与养老机构和老年专家接洽,考虑开发面向老年人的智能家居产品,帮助老年人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独立生活。
目前,Nest已经公布了部分针对美国当地的老年人优化其产品的创意。其中包括,利用运动传感器自动开启照明设备,帮助老年人在夜间上卫生间;通知在温度过高环境中做大量运动的老年人,他们可能存在脱水的危险;通过传感器检测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的摔倒等。
除了Nest之外,此前还有其他公司同样针对老年人开发了一些智能家居。有消息称,亚马逊目前就正在考虑用“原居安老”的技术,让年事已高的老人能够有机会生活在自己家中。
“不友好”的老人智能家居产品
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接触智能家居的老年人中,只有21%的人会使用智能产品,高达72%的老人只会使用基本功能。
老年人是最需要智能家居产品的人群,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很多智能化产品在应用上却难倒了老年人,例如:最新4K智能电视摆在面前,却不知如何看电视;带有感应功能的新款微波炉,反倒连热碗剩饭都要提心吊胆;连洗带烘的智能洗衣机,多半功能只能当成摆设……
如今,家电纷纷标榜“智能化”,但这些功能繁多的“高科技”产品,在大部分老年人面前却成了“鸡肋”。
从表面上看,是老年人无法跟上智能科技的发展,而事实上人到一定的年纪,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会降低。然而,消费市场并没有为他们打造的“智能产品”。
到目前来说,市场为老年群体开发设计的智能家电几乎为零。在中国家庭里,老年人通常处于资源配置的末端。消费市场将他们置于,低传播能力、低品牌塑造力、低消费能力的印象中。
所以消费市场将产品重心总是向年轻化的群体偏移,进步的科技对老年人并不友好。大部分智能产品都是为年轻化的消费者提供的,甚至可以说是全部。
在发达国家,“老年型家电应有别于一般家电产品”的理念很早就已被提出,这些国家认为老年型家电应当安全、健康、智能、经济,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产品,例如把遥控器上的按键或机体上的旋钮数量尽可能减少,并辅之以醒目易懂的说明和清晰明了的颜色标志等。
但在国内,现在很多厂家在研发产品时,重视了“智能化”和“高科技”,面向的也多是80、90后的青年人,却在智能化的具体应用中忽视了“适老化”。
事实上,老年人不是不能接受智能化产品,而是因为市场上严重缺乏符合需求的适老化产品,老年人群体欢迎的是“适老化”智能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