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害妄想症下的拼多多,把一切对外的批评,视为被“黑”,视为对拼多多火速上市的不满。这显然是表错了情。 根据“模式、品控、校正”的理论,媒体的批评显然属于外部“校正”的范畴。提出来的问题,应该是对社会产生了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确切事件。你的模式存在问题,你的品控存在问题,那么需要内部校正,和外部校正共同作用,最终的目的是把整个这件事做好。 这时,拼多多删除几个被媒体抓到的品牌,然后说查无此事,或者把这些问题归结为有组织有目的的“黑”。这就说不过去了。 我们先来看几个典型的事例。 当媒体说有假货的时候,黄峥说,“当媒体去找问题的时候更多是从搜索口子进去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明面上,假货都不太好找的,我们都是隐藏起来的,都是用户拼团? 黄峥说,山寨不等于假货。这是什么逻辑?而且一旦挨骂就说,淘宝也有假货,为何只骂我?碧桂园在建的房子出了问题,就等于新企业可以出问题么?面对问题,拼多多不向最高标准看齐,甚至也不以职业底线为标准,而是向那些没有底线的假冒伪劣看齐,还认为其他人坏,所以自己也应该坏? 再比如,黄峥说,“40块钱的东西做假也是有成本的。”这句话说出来有点儿公然指鹿为马的意思。黄峥的意思是说,其实,造假比造真的成本高,所以,40元以下的不可能是假货?这是什么脑回路? 我不相信黄峥真的是这么想的,毕竟作为一个200亿美元-300亿美元的公司CEO,要说他不知道40元以下的东西也有假货,我是不信的。造假不是因为价格高低,而是因为有套利空间。作为一个商人,黄峥很可能是故意指鹿为马。 再比如,黄峥说,在拼多多上能够定义为假货的量肯定比媒体想象的要少。这种话等于没说,你能不能拿出事实、数据和逻辑来反驳?商品都是可以查的,也可以买的,你把事实、数据以及目录摆出来,大家自己就可以查了。按照黄峥自己的说法,有假货就是对错问题,当然也是利益问题,对吧? “黑公关”是拼多多丢给这一波批评的一个定性的分析。黄峥说,“这个东西非常可怕,相当于很多的好人、知识分子,甚至一些公务员都会被网络舆情鼓动起来了,就好像疫苗事件,今天可能讲什么都是错的,这个东西是整个国家受伤害的。” 没想到我批评了拼多多的假货,却伤害了国家的利益。那么我们过去媒体批评三聚氰胺批评假疫苗,是不是伤害更大了啊?而我没有收任何人的钱,自发的发文,连稿费都没有,我为什么而“黑”你呢? 媒体的存在,是为了维护人们的基本权益和基本底线。媒体提出的质疑,如果运用得当,原本是企业校正的最好机会,原本是企业重塑自身形象的最好机会。可惜,这波机会被拼多多错过了。 创头条(ctoutiao.com)撰稿人在这里想说一句,公关不是指鹿为马、自说自话搅混水,公关也不是为了掩饰自己存在的错误,用华丽的袍子盖住底下的虱子。公关是展现出企业自身的形象——如果形象不够好,就承认错误,改正问题。 具体到拼多多这个案例上。 我在批评拼多多的时候,媒体还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上市还没有完成。这时,拼多多的人发邮件过来要求删文,措辞强硬,那架势,仿佛要是有权力就能把我消灭掉。上市后一大批媒体跟进批评,拼多多立刻又觉得遭遇了“黑公关”,给整个媒体人泼脏水——就算有人被你收买了,不等于没被收买的人就是黑公关。 这时,拼多多完全提供了公关的反面教材。公关的本质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展示形象。如果自己的形象糟糕,包装在互联网时代是无济于事的。 拼多多原本的做法应该是:迅速承认错误,将能够轻易解决的各种问题立刻解决,然后具有难度的问题明确责任人明确流程,逐一公布。邀请媒体去参观整改的成果,发布问题改进的时间表、线路图,继续请媒体监督。同时,再根据消费者权益法等,明确假货赔偿办法。以及,联系方式必须公开透明,接受消费者和用户的监督。当出现假货投诉时,拼多多先解决问题,而非把皮球踢给商家,并且惩罚商家等等等等…… 没有人觉得创业容易,没有人觉得创业不应该出问题。问题是,当出了问题,这个企业的表现到底是怎样的。 现在,黄峥的做法是“实在是太仓促了。我们首先做的事情是临期奶粉已经率先改了”,“电瓶车爆炸概率远远大过电视机,手机的爆炸概率也要远比电视机大,而且对人的伤害更大。我们的角度来讲应该分优先级,针对这些有可能爆炸,有可能对人身有重大安全隐患的问题,应该先治理。” 我有的时候很心酸,就这么点儿进步,还是一群“黑公关”的结果。要是没有媒体监督呢? 假如一件事,做好了能够帮助企业也变得更好,那么这件事就不是坏事。人们的批评是为了帮助企业变得更好。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就很难蜕变长大。 ——毕竟,三岁看到老嘛。 创头条(Ctoutiao.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本文作者赵博思,邮箱:tougao@c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