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是VR产业的基石,只有待VR产业底层核心技术全面突破,建于其上的内容、服务、行业应用才会有稳固沃腴的发展土壤。
资本寒冬论者认为,刚刚过去的2016资本市场不景气是由2015年下半年延续而来。按照这种说法,VR作为今年最为炽热的投资领域之一,无法避开资本寒冬的拷打是必然的。但冷静思考后你会发现,所谓2016“资本寒冬”只是论断者一厢情愿的伪命题。
随着VR产业的一步步发展,硬件、内容、服务等细分领域都已明晰,投资者的投资态度由广投转化到精投。投资者的投资心理与投资大环境本身都是实时变化的,我们不能将投资者对于VR产业投资逻辑趋于冷静和对VR创业公司盈利能力反复拷问,而就将当下VR投资市场形式描述为“资本寒冬”,这明明只是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承受的过程。另外,2016的VR初创企业很大部分成立时间有限,在VR技术、企业管理、资金分配、供应链建设等各方面都没有相应经验。羸弱的体质根本无法承受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转变,这就导致了不少折戟沉沙的企业将失败原因归结于资本。
由于VR产业各领域的明晰程度,导致初创企业从投资者手中拿融资的难度加大,不再是一份宏大但空洞的商业计划书加上几十上百页的PPT就能够完成的。投资者在“去泡沫化”的指导思想中伺机而动,他们更希望将钱投给那些拥有独立核心技术、模式相对成熟、用户积累完成、有一定市场话语权的VR企业。如果从这些特质中抽取一个最重要的,那一定是核心技术。VR作为新兴产业,底层核心技术成熟度仍然不高,真正拥有成熟完整技术积累的企业寥寥无几,只有VR产业底层技术基本完善后,投资者才会弱化核心技术的权衡占比,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VR其他领域。
Magic Leap 成立于2011年,数笔巨额投资背后是各投资者对其名为 Fiber Optic Projector 核心技术未来前景的看好。这种“投影仪”与传统意义上的投影相比,尺寸更小,功耗更低,可以通过一根直径 1 毫米长9毫米的光纤投出几英寸彩色图像。这与传统的LED/LCD成像器件形成鲜明的功耗对比。Untiy主要产品为游戏引擎,即负责一款游戏底层基础运算的代码库,譬如图像处理和音效处理等。游戏引擎是游戏开发者的基础资源,能极大地改变一款游戏产品的竞争力。MindMaze是瑞士一家神经科学公司,专注于将VR技术和运动捕捉跟大脑机器界面结合,用以帮助病人从创伤中恢复,其技术已经在欧洲获得监管机构批准。成立于2009年的NextVR拥有从拍摄、压缩、传输和内容显示等26项VR专利技术,提供涵盖体育赛事、美国总统辩论、摇滚演唱会等方面的直播内容。
由以上融资案例可以发现,几乎每一家获得大额融资的企业都是在VR产业深耕多年,拥有专一的或者相对完整的VR技术积累的企业。
海外是这样,国内也同样如此。暴风作为国内首批涉猎VR产业的企业,硬件、内容、服务三者均有涉及。2016年暴风大幅精简团队,专注其最为擅长的内容运营领域。暴风有其早前奠定的内容基础与技术积累,现在向内容领域转型有其独到优势。VR系统服务提供商Nibiru,自成立以来一直耕耘在VR产业一线,从十几人的初创团队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超百人的国内外知名VR系统服务企业,其中超过7成为技术研发人员,诠释了Nibiru技术驱动型企业的诉求。
从VR硬件来说,VR发展到今天能够达到三个技术标准的产品已不计其数,但能够将各硬件做到完美组合优化并给用户带来真正优质VR体验的产品,Vive、PS VR、Oculus仍然是其中最优秀的,这一事实已被无数用户与行业者认同。这三者之所以能够长居VR神坛,抛开资本与品牌效应,先进的VR技术才是三者立足的根本。其在VR产业技术积累数年,自然是刚刚踏入VR产业的初创企业所不能相比的,其在硬件设计、交互方式等方面处处彰显出成熟与老练。
Vive依托Valve的Steam VR提供技术支持,用户沉浸感一直被业界津津乐道,加之Steam平台与HTC自建VR 内容分发平台 Viveport,HTC正努力使其VR生态更进一步完善。PS VR 主攻游戏内容领域,由PS4这个先天优势做技术铺垫,再加上实惠的产品价格,迅速笼络大量用户。Oculus在沉浸感、内容等领域同样具有先进的技术基础。2016年,PS VR以其强大的游戏内容赚取大量用户,近80万的出货量是最好的证明。Vive与Oculus分别以45万、35万出货量紧随其后。对于一个刚刚兴起的产业,并且以上全都是PC端VR产品,唯有VR技术才能够撑起如此优秀的销售业绩。
对于国内VR产品,中国深圳是一个很好的样本。2016年是深圳众多VR厂商丰收的一年,不错的出货量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其产品弊端也频频出现,雷同的硬件与交互方式、匮乏的内容是阻碍深圳VR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只有深入切实、脚踏实地发展技术,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金量,才是发展深圳VR产业的正确之道。
在现如今的VR初创产业中,有许多爱好于用浮躁的心去对待产品与产业,总是幻想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很显然,这种心态并不适用于创业者,不适用于现今仍处于起步阶段的VR产业。企业用于对抗“资本寒冬”最为有效的工具就是技术。一流的企业始终致力于建立独占的技术标准用以对抗资本与竞争对手。Vive、PS VR、Oculus、Nibiru、暴风等等众多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自成立起一直耕耘在VR产业数年,默默完善自身技术、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这才是投资者真正青睐的企业!
由笔者看来,被高唱的2016 VR 资本寒冬从本质来说是个伪命题。其一:“寒冬”的只是“资本市场”而并不是全球经济。从全球经济来看,并没有发生过与2008年金融海啸类似的全球性经济萎靡事件,全球经济仍是良性发展。其二:此次所谓的“2016 VR 资本寒冬”只不过是与2015年资本市场过热时期的比较而得出的相对结论。再往前看几年,投资界每年的投资金额仍是增加的,用之前的资本市场热钱过剩来定义现在的市场是寒冬实在是有些欠妥。其三:从数据来看,说2016是寒冬更加牵强。2016年VR产业融资事件数量相较于2015年增长233%;融资金额相较于2015年增长200%。由此可见,仍是有数量庞大的VR企业拿到了融资。铺天盖地的例如“资本寒冬下,90% VR企业将死”、“VR企业应该如何平安度过资本寒冬”等论断弥漫业界。根据以往的创投界经验,即便是资本市场大热,初创型企业的失败概率同样是九成以上,这已经是创投界兴起至今业界的共识。
对于VR产业发展现阶段来说,技术仍是关键。企业要么向着三大头显厂商产品无限靠近,生产出同样性能但却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以获得市场份额。解决现阶段VR硬件所共有的沉浸感不强、功耗过大、眩晕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像Magic Leap等一些VR/AR企业一样,另辟新技术,与三大头显在产品形态上形成差异化。这是现阶段VR企业突破重围的两个关键点。
资本对于企业初期所起到的作用笔者无法回避。但是资本相对于企业只能是辅助作用,资本市场的好坏与否、融资金额的多少差别,绝对无法衡量、断定一个企业是否能够走下去。创业者要做的是优化商业模式、塑造团队凝聚力、提升品牌竞争力、拉高入行门槛、赢得用户欢迎,这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道。赢得用户、市场与拿到融资之间并非互为充要条件。只要创业者的目标没有达到、企业诉求没有实现,即便是资本趋暖,创业者也要像资本严冬一样小心翼翼、如临深渊。毕竟资本、市场、行业瞬息万变,一个麻痹大意或许就将迎来万劫不复。只要自身拥有造血能力、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又何惧所谓的资本寒冬呢?
VR技术是VR产业的基石,只有待VR产业底层核心技术全面突破,建于其上的内容、服务、行业应用才会有稳固沃腴的发展土壤。到那时,将会是一个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