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计算机课程改革体系报告

简介: 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公共计算机课程改革体系报告报告人:刘 凯2011年10月21日一、改革背景第三方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公共计算机课程改革体系报告

报告人:刘 凯

20111021



一、改革背景

第三方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发布了2011年高职高专就业十大红牌警告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的前10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
    该报告分析,这些专业与2010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

而在我院,所有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都是由计算机系承接,同样也面对着课程中人才培养质量不达标的现状。非计算机系任课教师普遍反映普系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差,甚至在毕业时连打字都不熟练,更别说由学生自己完成实习调研报告。这种计算机能力的欠缺也为学生将来就业蒙上一层阴霾。



二、改革目的

实事求是,扎实提高我院普系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2、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结构

3、熟练使用XP操作系统,并掌握系统常用的设置

4、提升键盘熟悉程度,实现盲打

5、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完成实际工作任务

6、使用Excel表格处理软件完成实际工作任务

7、熟悉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

8、具备日常网络化办公所需的基本技能:邮件收发、办公OA的使用

9、常用办公设备操练: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和传真机的使用

知晓计算机国家二级等级考试和专升本计算机考试的相关内容

img_7f4b0f2e2d22048f25ac6a6934f5373b.png





三、原则

本次改革遵循的原则是:实事求是,讲求效果;权利对等,公平公正

“实事求是”是指课改绝不走形式,不弄虚作假,不应付了事,是以真正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为根本目的。

“讲求效果”指的是课改的目的性,只要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想法都可以尝试,只要是好的建议或批评都应该接受,广泛听取意见,认真研究。提高课堂效率效果,进而真正提升学生能力。反之,不会对最终目的有直接帮助的议案,不论多花哨、多新潮,都一概不予采纳。

“权利对等”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方面,实现难度最大。但它的意义重大,关系着多年来“大锅饭一勺端”现状的改变。简单地说,就是做得好有奖励、做的不好要惩罚。一件事情不论是教师教课还是学生上课,都不应该一概而论,强化监督和考核,让好的更好,让坏的能知道如何变好。既鼓励了上进,凝聚了教风和学风,又能通过惩戒对落后者以教育。

“公平公正”是保障权利对等的重要支撑,它是指制度化管理,用制度而不是某个人去约束所有人的行为,用科学的监督机制进行行为校验。在制度面前,不论教师还是学生,不论领导还是大众,无人享有特权,人人平等,所有行为方案和考核指标均按照制度约定进行。只有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工作,大家才能真正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率。



四、制衡关系

    制衡原则简单而言,就是提前制定考核细则,每个人的评测都由他人进行。绝不能出现“既是球员又当裁判”。否则结果只是小范围的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各方的积极性,不能取得大幅度地进步。

    具体实施设想,如下表所示:

序号

角色

任务

监督者

考核

1

 

 学生

日常课堂学习

高职任课教师

1、实训项目完成得分

2、出勤签到完成得分

3、课堂讨论发言得分

4、创新性行为得分 

2

课余学习

外系学生会(A

高职任课教师(B

1、打字练习(A

2、PPT制作(A

3、信封寄回(B

3

期末考试

高职非任课教师

1、盲打速度相应级别得分

2、WordExcel项目得分

4

高职任课教师

日常教学

学生

督导组

1、学生评教系统

2、督导听课

5

期末出卷

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师

本学期所有班级计算平均分,按教师分组,除去一个最高班级平均分,除去一个最低平均分,算出该教师所教班级的平均得分。第一奖励,倒数第一惩罚。

6

期末考试

互相批卷

非本系导员督导





五、考核方式

角色

任务

考核

细则

总分

备注

 

 学生

日常课堂学习

1、实训项目完成得分

2、出勤签到完成得分

3、课堂讨论发言得分

4、创新性行为得分 

40

5

5

5

100

希望教师和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所以加大了平时成绩,让每个人都重视平时的积累,期末考试有30分,是为考出水平形成差距设立的

课余学习

1、打字练习(A

2PPT制作(A

3、信封寄回(B

5

5

5

期末考试

1、盲打速度相应级别得分

2WordExcel项目得分

10

20

高职任课教师

日常教学

1、学生评教系统

2、督导听课

30

20

100

检验教师是否用心去教的重要环节就是考察:

1、教师平时对学生的态度,由学生评教反映

2、最后教学效果好坏,由去除波动后的所带所有班级平均分反映





期末出卷

本学期所有班级计算平均分,按教师分组,除去一个最高班级平均分,除去一个最低平均分,算出该教师所教班级的平均得分。第一奖励,倒数第一惩罚。

40

期末考试

非本系导员督导

10




六、知识大纲

NO1:文化篇 [2学时]

(一)计算机发展简史

(二)互联网发展简史

(三)周边设备发展简史(手机、打印机、数码相机)

1、手机(普通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2、打印机(黑吧->彩色,针打->喷墨->激光,何为联供)

3、数码相机(传感器,像素)

(四)计算机基本构成

1、软件部分(操作系统软件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介绍)

2、硬件部分(要求:实际拆箱展示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分)

NO2:操作系统使用基础篇 [4学时]

(一)XP的日常操作

(二)键盘练习(盲打)

NO3:办公篇(项目化教学) [20学时]

(一)文字处理 [外语系,能源系,经贸系,海事学院:10学时,旅游系:8学时,财会系:6学时]

1、广告

2、简历

3、报告(论文)

4、信封/信件

(内容选三,财会选二)

(二)表格处理 [外语系,能源系,经贸系,海事学院:10学时,旅游系:12学时,财会系:14学时]

1、课程表/班级通讯录

2、分数统计表

        3、工资统计表

        4、销售统计表

(内容选三,财会全选)

(三)幻灯片制作

1、介绍母校

2、自我介绍

(以上二者任选其一)

NO4:职业拓展篇 [4学时]

(一)网络化办公

1、收发日常邮件

2、办公自动化OA的使用(通达2011,该版本企业使用最广泛)

(二)常用办公设备操练

1、打印机的设置与使用

2、投影仪的使用(要求:使用笔记本连接)

3、复印机的使用

4、传真机的使用

(三)证书取得

1、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介绍

2、辽宁省专升本考试及计算机科目介绍

No5:附注

1、斜体内容可以由导员带领学生课下完成,不占用理论课学时;

2XP系统操作及WORD软件必须把使用快捷键作为实践重点之一;

3、该课程的调整可能与当前已购买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有所出入;

4、机房不一定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许多机房中个别设备不能使用;

5、想要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堂练习时间远远不够。若达到半熟练水平,需要课外多加练习,所以练习场地是个问题,作业的布置与评价必须严格控制;

6、其中文化篇为科普性质,上课要生动有趣,其它内容则为动手实践性质;

    7、经过实地走访,辅导员积极性不高,课程安排至晚上更有抵触,我已修改计划,由学生会和任课教师完成。

相关文章
|
4月前
|
存储 网络协议 中间件
信管知识梳理(二)常规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也叫做开发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通常叫做OSI参考模型
651 1
信管知识梳理(二)常规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
1月前
|
边缘计算 运维 安全
操作系统新浪潮问题之浪潮信息在标准制定方面的成果内容如何解决
操作系统新浪潮问题之浪潮信息在标准制定方面的成果内容如何解决
10 0
|
2月前
|
安全 网络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现代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技术探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网络安全漏洞、加密技术及安全意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分享,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现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及相关技术应对手段。【7月更文挑战第3天】
31 2
|
2月前
|
监控
信息系统 项目十大管理和五大过程
信息系统 项目十大管理和五大过程
|
10月前
|
安全 算法 网络安全
|
数据库
对旅游基础信息资源规范的解读
对旅游基础信息资源规范的解读
80 0
|
存储 数据库 索引
带你读《数据资产》第二章数据资产的相关概念2.2 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渗透(一)
带你读《数据资产》第二章数据资产的相关概念2.2 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渗透(一)
|
数据库
带你读《数据资产》第二章数据资产的相关概念2.2 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渗透(二)
带你读《数据资产》第二章数据资产的相关概念2.2 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