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自己本身具有流控拥控功能,也就是说TCP可以自适应网络状况,网络好的话,那就快点发,反之就慢点发,对方接收不及了,同样会减慢发送速度,这种控制是在两个方向分别进行的,因为TCP是全双工的。你可以把TCP看成一个无极变速的传送带,其速率由网络状态(主要反映在丢包率)以及端点状态(主要反映在收发缓冲区空闲状态)共同决定。
TCP代理,它由两条对接的TCP连接首尾相连而成,它也想做到无极变速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首先,那就是一条TCP反映的网络状况如何反馈到另一条连接上,其次就是即使可以反馈,如何实现它。
一个TCP代理的实现,典型的就是从一个TCP连接读取数据,然后发到另一个TCP连接,反过来也一样。关键是怎么一个实现方式,一般来讲,有两种方法:
无极变速法: 这种方式比较好,维护一个环形缓冲区,从一个TCP连接读取数据到环形缓冲区的既有数据之后,最大读取空闲空间大小,然后从环形缓冲区的头部开始非阻塞写到另一个连接,按照成功写入的数量前移环形缓冲区的剩余数据。
速度保持法: 所谓的速度保持法,就是两个TCP连接默认对方的环境是和自己一样的,实际操作就是,从一个TCP连接读取一个最大长度的数据,然后等待这些所有数据阻塞写入到另一个TCP连接后才开始读取新的数据,同样是尽可能多得读取。在前后两个连接的网络状况,缓冲区状况确实一致的情况下,这确实可以得到最大的吞吐量,可是如果前端的网络条件恶劣或者终端性能恶劣,就会导致不对称,即,从后端总是能快速读取到满缓冲区的数据,然而这么大的数据却很难写入到前端连接,导致后端的接收窗口瞬间为0!这会带来两点影响。
首先,一次写入恶劣网络大量的数据,其成功率远低于N次写入恶劣网络1/N如此量的数据,这是因为TCP是按照按序到达的最后一个来ACK的,数据量越多,越容易乱序,丢包的后果越严重,一旦发生3次重复ACK,就会进入快速重传,窗口猛缩。比如,一次写4个字节,丢掉了第3字节,和一次写4000字节,丢掉了第3字节(这还不考虑丢掉了其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另外,后端TCP连接的接收窗口变为0的话,会影响另一端的TCP程序判断,从而可能reset掉该条连接,或者导致本端由于持续不能写入成功而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
好的驾驶员都会无极变速之术,乘客乘坐得也更加舒适,反之,新手一般都是猛刹车,猛油门,当然,只要不是过于频繁,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比如在只有你一辆车的高速公路上。
TCP代理,它由两条对接的TCP连接首尾相连而成,它也想做到无极变速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首先,那就是一条TCP反映的网络状况如何反馈到另一条连接上,其次就是即使可以反馈,如何实现它。
一个TCP代理的实现,典型的就是从一个TCP连接读取数据,然后发到另一个TCP连接,反过来也一样。关键是怎么一个实现方式,一般来讲,有两种方法:
无极变速法: 这种方式比较好,维护一个环形缓冲区,从一个TCP连接读取数据到环形缓冲区的既有数据之后,最大读取空闲空间大小,然后从环形缓冲区的头部开始非阻塞写到另一个连接,按照成功写入的数量前移环形缓冲区的剩余数据。
速度保持法: 所谓的速度保持法,就是两个TCP连接默认对方的环境是和自己一样的,实际操作就是,从一个TCP连接读取一个最大长度的数据,然后等待这些所有数据阻塞写入到另一个TCP连接后才开始读取新的数据,同样是尽可能多得读取。在前后两个连接的网络状况,缓冲区状况确实一致的情况下,这确实可以得到最大的吞吐量,可是如果前端的网络条件恶劣或者终端性能恶劣,就会导致不对称,即,从后端总是能快速读取到满缓冲区的数据,然而这么大的数据却很难写入到前端连接,导致后端的接收窗口瞬间为0!这会带来两点影响。
首先,一次写入恶劣网络大量的数据,其成功率远低于N次写入恶劣网络1/N如此量的数据,这是因为TCP是按照按序到达的最后一个来ACK的,数据量越多,越容易乱序,丢包的后果越严重,一旦发生3次重复ACK,就会进入快速重传,窗口猛缩。比如,一次写4个字节,丢掉了第3字节,和一次写4000字节,丢掉了第3字节(这还不考虑丢掉了其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另外,后端TCP连接的接收窗口变为0的话,会影响另一端的TCP程序判断,从而可能reset掉该条连接,或者导致本端由于持续不能写入成功而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超时...
好的驾驶员都会无极变速之术,乘客乘坐得也更加舒适,反之,新手一般都是猛刹车,猛油门,当然,只要不是过于频繁,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比如在只有你一辆车的高速公路上。
要不是在最近的工作中遇到了这个问题,还是个Apache的问题,才不去折腾这呢,Apache不是我主业,TCP代理也非我之强项,开源软件一般缺乏文档,代码的注释充满了诗兴,没有任何成型的东西,除了代码本身!你必然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揣摩当时作者写这段代码的意图。
本文转自 dog250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dog250/133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