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nux路由的访问控制

本文涉及的产品
访问控制,不限时长
简介:

声明

关于访问控制,人民已经讨论了很多的方案,但是千万不要觉得某种方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没有这样的东西!RBAC根本不适宏内核协议栈的操作系统(UNIX,Linux,and so on...我可能在之前的文章把它们弄反了,...),但是这并不是每个人民中的一员都知道,包括我自己!
      总之,数据包在内核协议栈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符合“快,爽”的风格,不能导致后续的数据包排队,因为不同的数据包可能属于不同的“业务逻辑”。你不能假设后面数据包所代表的业务逻辑会容忍前面数据包耽搁太多的时间,每人签署任何协议,对于网络设备而言,每一个数据包都是平等的,如果高级一点的设备,每一个数据流都是平等的,记住,设备是为转发数据而生,数据的目的地并不是此设备!
      所有的中间设备都TMD是浮云,一个所谓的WEB加速服务器如果不是利用了cache,那它就是骗局!有什么能和线速转发更快的呢?没有!CAO TMD的没有!只要Client和Server中间有一台设备,那它就TMD增加了延迟,别指望它能减少延迟,除非上帝便秘!因此,我们在设计中间设备的时候,目标绝对不是神话般的减少延迟,而是“在你能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快”,所以,应用程序的那种处理方式就不合适了,别指望用什么库可以提高效率,记住,最终的控制权永远在运营商手中,永远在那些不懂编程的网管手中,随便一个人剪断网线,再怎么TCP也不能保证你能优雅的发送FIN,谁能控制网络才能决定一切,网络的效率永远比端到端的程序的效率更重要!
      本文的目的在于,你能通过一种方式,尽可能保证本地的处理,不考虑别的。在周六的一天的大雨中,激动,悸动!我不屑于网管嘴里的种种术语,也不怕编程,对于网管和程序员,也许奥托.冯.俾斯麦只能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虽然不懂OpenSSL,但是我是程序员!

之后

前面的一篇文章《 Linux路由表的抽象扩展应用于nf_conntrack 》中指出了可以用Linux的IP路由机制来实现访问控制列表,即Linux的ACL,在那篇文章中,只是说明了实现的可行性,然而最终,我却使用Linux的IP路由机制为任意的nf_conntrack保存了一个info字符串而已。本文来具体描述一下如何真的实现访问控制。

不是有iptables了吗

为何还要实现一套新的机制?因为:
1.iptables基于Netfilter实现,因此只能实现串行过滤,即一条一条的匹配;
2.匹配速度依赖于iptables规则的配置顺序,无法在内核实现统一的优化处理;
3.我不喜欢iptables,它在多核时代已经过时了,虽然可以基于Netfilter开发一个并行版本,但是太难。

因此,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决定实现一套另外的不依赖Netfilter的访问控制机制。很显然,我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匹配的过程中,多个核心可以被调度起来。

实现原理

实现一套针对IP数据报的访问控制机制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然而最基本的框架却是很简单,那就是基于一个数据包的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来决定这个数据包可以做什么。当然,除了IP地址之外,IP数据报文中的任意一个字段都可以参与匹配,甚至TCP/UDP协议头的字段也可以参与匹配,是的,但是本文不涉及那种复杂的情况,那些都很容易从本文的思想中扩展出来,因此本文仅仅将IP地址作为匹配要素。
      如《 Linux路由表的抽象扩展应用于nf_conntrack 》所述,一个Action可以保存在一个路由项当中,但是如果引入另外一个匹配元素目标IP的时候,这个Action将不能再存在于路由项当中了,它将作为源IP地址关联的路由项和目标IP地址关联的路由项之间的媒介,指示“该源路由项包含的所有IP地址可以对该目标路由项包含的所有IP地址实施Action”。Action可以是通过,拒绝,地址转换等所有可能的动作。如果不存在一个Action在两个路由项之间关联,则执行默认Action。可想而知,一个Action必须身兼两职,一方面它加入源路由项的Action链表,另一方面它加入目标路由项的Action链表中以关联二者。借用RBAC权限模型的术语,我可以把一个数据包的源IP地址看成是角色,而其访问的目标IP地址则可以被看作是资源,这里只是借用一下术语,真正的RBAC要比我这个复杂得多。一会儿我会说,我这个模型着眼在内核实现ACL的方式以及算法,而不是ACL模型本身。
      数据结构要比图示更直接。由于每一个Action都会同时被链接到两个链表,因此一个Action命名为Xnode即可:
struct nf_action_node {
        //struct list_head        list;   // 和算法相关,见注解1
        struct hlist_node       nf_dst;
        struct hlist_node       nf_src;
        struct nf_fib_node      *dst_node; //反向指针,算法优化,见查找算法小节
        struct nf_fib_node      *src_node; //反向指针,算法优化,见查找算法小节
        int extra;
        //int extra_len;
        //char extra[0];
};
其中的nf_dst用于链接到目标路由表的某个路由项,而nf_src用于链接到源路由表的某个路由项,之所以使用hash list而不是普通的list_head是为了高效,我可不想在内核中遍历链表...当然,除了hash list,你也可以使用任何比较高效的数据结构,比如XX树之类的,另外,路由表本身也可以不用hash,本文只是恰好使用了它而已,你完全可以使用TRIE树。上述的action数据结构中,值得注意的是最后注释掉的两行,我的原意是可以将任何类型作为action,也就是说你可以将extra定义为任何数据结构,但是由于这只是一篇blog,并没有逼着我完美的实现,因此点到为止,不再实现。另外,src/dst_node两个字段则是为了方便从nf_action_node找到它链接的两个路由项,虽然增加了两个node之间的耦合,但是却提高了效率,我们不是在OOD,而是在内核编程。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nf_action_node同时链接到两个hlist中,这两个hlist分为归两个路由项所有,接下来就要定义路由项了:
struct nf_fib_node {
        struct hlist_node       nf_fn_hash;
        struct hlist_head       *act_list;
        __be32                  fn_key;
        int len;
        unsigned int    hash_value;
        struct nf_action_node *def;
};
结构体中的act_list字段就是上述的hlist,而nf_fn_hash则是该路由项本身在路由表中的node标识。注意hash_value的值,它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查找的效率。在action的插入算法中,我将dst路由表的nf_fib_node以及和它通过action对应的src路由表的nf_fib_node互称为peer,nf_action_node插入src路由项的hlist的时候,它使用其peer的hash_value,反之,插入dst路由项的时候,它也使用其peer的hash_value,这样在从src路由项或者dst路由项的任意一个遍历其act_list的时候,就不用全部遍历完整个list了,只用遍历和其peer相同hash_value的冲突链表即可,这就是使用hlist而不是list的原因。
注解1:
对于action的查找,还有一个优化,那就是将所有的action通过list链接在一起,然后遍历这个list,必须其dst_node等于对应dst路由项,而src_node等于对应的src路由项。一般而言action没有几个,这个动作会比较快,当action链表长度超过一个阀值的时候,转换为采用路由项的hlist查找。我为何注释掉它呢?因为这只是一篇blog,没人让我在规定时间必须完成,暂时没有实现,不留unused变量,注释之。其实类似的思想在Linux内核中有很多例子,比如vm_area_struct就同时在不同的list中,需要遍历的时候走list_head,需要查找的时候走tree。

图示和查找

行文至此,还没有一个图示能表示出我的意思,没有图示是因为太难画了,即便如此,我也要一试,毕竟图解力也是一种能力:
SouthEast ############act
注意,在以上图示中,从SRC路由项1范围的来源IP访问DST路由项1范围的目标IP将会应用Act3,同理SRC2和DST2之间是Act5,SRC1和DST2之间使用默认Act,因为无法通过任何的Act节点连接二者,如果想设置它们之间的Act,那就新建一个,将其加入SRC1的链表和DST2的链表。
      在理解了原理和基本数据结构后,我来解释一下算法,很简单,分为3步:
1.使用数据包的源IP地址在源路由表中匹配到一个路由项,记为路由项1;
2.使用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在目标路由表中匹配到一个路由项,记为路由项2;
3.在路由项1中的链表中获取一个Act,满足该Act也在路由项2的链表中,或者相反...
上述的前面两点我就不多解释了,可以去看Linux内核代码,RTFSC,关键在第3点,它可以有很多的优化,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list_head这种通用双向链表,但是我使用了比它稍微复杂那么一点点的数据结构,那就是hlist_head,由于没有太多的富余时间,我就没有使用更复杂的数据结构来炫技巧。使用hash链表可以提高效率,其关键点在它可以把一整条链表拆成若干条短得多的小链表,每条小链表上的节点都携带一个相同的hash值,是为hash冲突链表。效率的关键就在于这个hash值的取值。
      我采用的办法是,将一个路由项在内存中的地址作为hash,按hash桶的大小取余,记为K,然后将关联它和其peer的Act加入到其peer的hash值为K的冲突链表中,反过来也一样,这样我就不需要遍历路由项的整条链表了,只需要遍历hash值为K那条小链表即可,极端情况下,该小链表中的节点只有一个,就是你要找的,你需要做的仅仅是计算一个hash值而已,这个很简单,两个路由项都在你手中,取地址会吧。
      之所以我对这个算法有信心,是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小技巧,那就是路由项在内存中的布局是可以安排的,特别是是使用Linux的kmem_cache机制,它可以将路由项按顺序排列在紧凑的内存空间,该空间也不是很大,按照存储1000条路由项来讲,需要连续内存大小为1000*sizeof(struct nf_fib_node),这样的话,hash桶的大小就可以计算出来了,很简单,就是1000!以空间换时间现在已经很常见了,我们早就开始把地球变小,距离缩短,可是时间依然像古罗马时期一样无情流逝。
      我在nf_action_node结构体中保留了两个反向的指针指向了相关的路由项,引入这个耦合也是为了提高效率,我可以在遍历冲突链表的时候,直接从Act结构体取出peer路由项。如果不用这两个指针,也有办法,那就是采用“着色”的方式,两个线程同时从两个路由项来遍历hash冲突链表,每遍历一个节点,就为该节点着色,实际上就是标记一下peer的信息,比如把peer的地址标记进去,然后peer遍历到此的时候,先看看有没有标记,有的话看看是否就是自己,如果是,那就是它了!伪代码如下:
list_for_each
    if 有标记
        if 找的就是自己
            找到了
        else
            下一个
        end
    else
        标记peer的信息
    end
end_for

list_for_each
   if 有标记
       if 找的就是自己
           找到了
       else
           下一个
       end
   else
       标记peer的信息
   end
end_for
当然,这个着色机制需要选一把锁的保护,为的是怕后续的着色覆盖掉前面的着色,什么锁好呢?在效率上,还是不要用自旋锁了,读写锁或者RCU锁都是可以的。

代码

是时候展示一下代码了,为了调试方便,我并没有直接编写内核模块,而是把它们移植到了用户态,需要移植的部分不多,也很简单,就是一个hlist相关的东西以及路由表结构体,首先是头文件route_extra.h:

#ifndef ROUTE_EXTRA_H
#define ROUTE_EXTRA_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arpa/inet.h>

#define __be32  u_int32_t
typedef unsigned int u32;

struct hlist_node {
        struct hlist_node *next, **pprev;
};

struct hlist_head {
        struct hlist_node *first;
};

struct nf_fn_zone {
        struct nf_fn_zone       *fz_next;
        struct hlist_head       *fz_hash;
        int                     fz_divisor;
        u32                     fz_hashmask;
#define FZ_HASHMASK(fz)         ((fz)->fz_hashmask)
        int                     fz_order;
        __be32                  fz_mask;
#define FZ_MASK(fz)             ((fz)->fz_mask)
};

struct nf_fn_hash {
        struct nf_fn_zone       *nf_fn_zones[33];
        struct nf_fn_zone       *nf_fn_zone_list;
};

struct nf_fib_node;
struct nf_action_node {
        struct list_head        list;
        struct hlist_node       nf_dst;
        struct hlist_node       nf_src;
        struct nf_fib_node      *dst_node;
        struct nf_fib_node      *src_node;
        int extra;
        //int extra_len;
        //char extra[0];
};

struct nf_fib_node {
        struct hlist_node       nf_fn_hash;
        struct hlist_head       *act_list;
        __be32                  fn_key;
        int len;
        unsigned int    hash_value;
        struct nf_action_node *def;
};

static __inline__ __be32 inet_make_mask(int logmask)
{
        if (logmask)
                return htonl(~((1<<(32-logmask))-1));
        return 0;
}

static inline unsigned long ffz(unsigned long word)
{
        asm("bsf %1,%0"
                : "=r" (word)
                : "r" (~word));
        return word;
}

static __inline__ int inet_mask_len(__be32 mask)
{
        uint32_t hmask = ntohl(mask);
        if (!hmask)
                return 0;
        return 32 - ffz(~hmask);
}

extern struct nf_fn_hash *acl_route_table;
// 暂时没有导出任何接口
#endif
然后是C文件,这个C文件中带有一个main函数用于测试,我的测试很简单,本来想再写一个使用pthread的查找测试呢,在听见雨势渐减小了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动力了...
#include "route_extra.h"

#define offsetof(TYPE,MEMBER) ((unsigned long) &((TYPE *)0)->MEMBER)
#define hlist_for_each_entry_safe(tpos, pos, n, head, member)            \
        for (pos = (head)->first;                                        \
                pos && ({ n = pos->next; 1; }) &&                                \
                        ({ tpos = hlist_entry(pos, typeof(*tpos), member); 1;}); \
                        pos = n)

#define hlist_for_each_entry(tpos, pos, head, member)                    \
        for (pos = (head)->first;                                        \
             pos  && ({ tpos = hlist_entry(pos, typeof(*tpos), member); 1;}); \
             pos = pos->next)

#define hlist_entry(ptr, type, member) container_of(ptr,type,member)

#define 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                      \
        const typeof(((type *)0)->member) * __mptr = (ptr);     \
        (type *)((char *)__mptr - offsetof(type, member)); })

typedef unsigned int u_int32_t;


static inline void INIT_HLIST_NODE(struct hlist_node *h)
{
        h->next = NULL;
        h->pprev = NULL;
}

static inline void __hlist_del(struct hlist_node *n)
{
        struct hlist_node *next = n->next;
        struct hlist_node **pprev = n->pprev;
        *pprev = next; 
        if (next) {                                    
                next->pprev = pprev;
        }
}

static inline void hlist_add_head(struct hlist_node *n, struct hlist_head *h)
{
        struct hlist_node *first = h->first;
        n->next = first;
        if (first)
                first->pprev = &n->next;
        h->first = n;
        n->pprev = &h->first;
}

static inline u_int32_t nf_fz_key(u_int32_t dst, struct nf_fn_zone *fz)
{
        return dst & FZ_MASK(fz);
}

static inline u32 nf_fn_hash(u_int32_t key, struct nf_fn_zone *fz)
{
        u32 h = key>>(32 - fz->fz_order);
        h ^= (h>>20);
        h ^= (h>>10);
        h ^= (h>>5);
        h &= FZ_HASHMASK(fz);
        return h;
}

static struct hlist_head *fz_hash_alloc(int divisor)
{
        unsigned long size = divisor * sizeof(struct hlist_head);
        return calloc(1, size);
}

static struct nf_fn_zone * fn_new_zone(struct nf_fn_hash *table, int z)
{
        int i;
        struct nf_fn_zone *fz = calloc(1, sizeof(struct nf_fn_zone));
        if (!fz)
                return NULL;
        if (z) {
                fz->fz_divisor = 16;
        } else {
                fz->fz_divisor = 1;
        }
        fz->fz_hashmask = (fz->fz_divisor - 1);
        fz->fz_hash = fz_hash_alloc(fz->fz_divisor);
        if (!fz->fz_hash) {
                free(fz);
                return NULL;
        }
        fz->fz_order = z;
        fz->fz_mask = inet_make_mask(z);

        for (i=z+1; i<=32; i++)
                if (table->nf_fn_zones[i])
                        break;
        if (i>32) {
                fz->fz_next = table->nf_fn_zone_list;
                table->nf_fn_zone_list = fz;
        } else {
                fz->fz_next = table->nf_fn_zones[i]->fz_next;
                table->nf_fn_zones[i]->fz_next = fz;
        }
        table->nf_fn_zones[z] = fz;
        return fz;
}

// 路由表操作接口:1.查找;2.删除。参数过于多,类似Win32 API,风格不好,但使用方便
int nf_route_table_opt(struct nf_fn_hash *table,
                        const u_int32_t dst,
                        const u_int32_t mask,
                        int del_option,
                        struct nf_fib_node **resf)
{
        int rv = 1;
        struct nf_fn_zone *fz;
        struct nf_fib_node *del_node = NULL;

        if (NULL == table) {
                printf("INFO:route_table uninitialed!");
                return 1;
        }   
        for (fz = table->nf_fn_zone_list; fz; fz = fz->fz_next) {
                struct hlist_head *head;
                struct hlist_node *node;
                struct nf_fib_node *f;

                u_int32_t k = nf_fz_key(dst, fz);
                head = &fz->fz_hash[nf_fn_hash(k, fz)];
                hlist_for_each_entry(f, node, head, nf_fn_hash) {
                        if (f->fn_key == k){
                                if ( 1 == del_option && mask == FZ_MASK(fz)){
                                        del_node = f;
                                } else if (0 == del_option){
                                        *resf = f;
                                }
                                rv=0;
                                goto out;
                        }
                }
        }
        rv = 1;
out:
        if (del_node) {
                __hlist_del(&del_node->nf_fn_hash);
                free(del_node);
        }
        return rv;
}

static inline void fib_insert_node(struct nf_fn_zone *fz, struct nf_fib_node *f)
{
        struct hlist_head *head = &fz->fz_hash[nf_fn_hash(f->fn_key, fz)];
        hlist_add_head(&f->nf_fn_hash, head);
}

int nf_route_table_search(struct nf_fn_hash *table, u_int32_t dst, struct nf_fib_node **resf)
{
        return  nf_route_table_opt(table, dst, 32, 0, resf);
}

int nf_route_table_delete(struct nf_fn_hash *table, u_int32_t network, u_int32_t mask)
{
        return  nf_route_table_opt(table, network, mask, 1, NULL);
}

int nf_route_table_add(struct nf_fn_hash *table, u_int32_t network, u_int32_t netmask, struct nf_fib_node **node)
{
        struct nf_fib_node *new_f;
        struct nf_fn_zone *fz;
        new_f = calloc(1, sizeof(struct nf_fib_node));
        new_f->len = inet_mask_len(netmask);
        new_f->act_list = fz_hash_alloc(16);
        new_f->fn_key = network;

        if (new_f->len > 32) {
                return -1;
        }

        INIT_HLIST_NODE(&new_f->nf_fn_hash);
        if ( NULL == table){
                return -13;
        }
        fz = table->nf_fn_zones[new_f->len];
        if (!fz && !(fz = fn_new_zone(table,new_f->len))) {
                return -1;
        }
        fib_insert_node(fz, new_f);
        // danger
        *node = new_f;
        return 0;
}

void nf_route_table_clear(struct nf_fn_hash *table)
{
        struct nf_fn_zone *fz,*old;
        if (NULL == table) {
                printf("INFO:route_table was NULL,no need to clear!");
                return;
        }   
        for (fz = table->nf_fn_zone_list; fz; ) {
                if (fz != NULL){
                        free(fz->fz_hash);
                        fz->fz_hash=NULL;
                        old = fz;
                        fz = fz->fz_next;
                        free(old);
                        old=NULL;
                }
        }
        free(table);
        return;
}

int nf_route_policy_search(struct nf_fn_hash *src_table,
                                struct nf_fn_hash *dst_table,
                                uint32_t src_addr,
                                uint32_t dst_addr)
{
        int rv = 0;
        int flag = 0;
        struct nf_fib_node *src_node;
        struct nf_fib_node *dst_node;
        int src_hash = 0;
        int dst_hash = 0;
        struct nf_action_node *action;
        struct hlist_head *head;
        struct hlist_node *node;

        rv = nf_route_table_search(src_table, src_addr, &src_node);
        if (rv) {
                rv = -100;
                goto ret;
        }
        rv = nf_route_table_search(dst_table, dst_addr, &dst_node);
        if (rv) {
                rv = -200;
                goto ret;
        }
       // 注意,由于雨越下越小,我就没有实现着色
        head = &src_node->act_list[dst_node->hash_value];
        hlist_for_each_entry(action, node, head, nf_src) {
                if (action->dst_node == dst_node){
                        rv = action->extra;
                        flag = 1;
                }
        }
        if (flag == 0) {
                rv = src_node->def->extra;
        }

ret:
        return rv;
}

int nf_route_policy_add(struct nf_fn_hash *src_table,
                        struct nf_fn_hash *dst_table,
                        uint32_t src_network,
                        uint32_t dst_network,
                        uint32_t src_netmask,
                        uint32_t dst_netmask,
                        struct nf_action_node *action,
                        struct nf_action_node *def)
{
        int rv = 0;
        struct nf_fib_node *src_node;
        struct nf_fib_node *dst_node;
         struct hlist_head *src_head;
         struct hlist_head *dst_head;
        rv = nf_route_table_add(src_table, src_network, src_netmask, &src_node);
        if (rv) {
                rv = 1;
                goto ret;
        }
        src_node->def = def;
        // 注意hash值的计算
        src_node->hash_value = ((unsigned int)src_node)%16;

        rv = nf_route_table_add(dst_table, dst_network, dst_netmask, &dst_node);
        if (rv) {
                rv = 1;
                goto ret;
        }
        dst_node->def = def;
        dst_node->hash_value = ((unsigned int)dst_node)%16;

        action->src_node = src_node;
        action->dst_node = dst_node;

        INIT_HLIST_NODE(&action->nf_src);
        INIT_HLIST_NODE(&action->nf_dst);

        src_head = &src_node->act_list[dst_node->hash_value];
        hlist_add_head(&action->nf_src, src_head);
        dst_head = &src_node->act_list[src_node->hash_value];
        hlist_add_head(&action->nf_dst, dst_head);

ret:
        return rv;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rv = 0;
        struct nf_action_node *def, *act1, *act2;
        struct nf_fn_hash *src_table;
        struct nf_fn_hash *dst_table;
        struct nf_fib_node *src_node = NULL;
        struct nf_fib_node *dst_node = NULL;
        src_table = calloc(1, sizeof(struct nf_fn_hash));
        dst_table = calloc(1, sizeof(struct nf_fn_hash));
        /* 添加默认路由项 */
        def = calloc(1, sizeof(struct nf_action_node));
        def->extra = 10000;

        act1 = calloc(1, sizeof(struct nf_action_node));
        act1->extra = 1;
        act2 = calloc(1, sizeof(struct nf_action_node));
        act2->extra = 2;
        rv = nf_route_policy_add(src_table, dst_table,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act1, def);

        rv = nf_route_policy_add(src_table, dst_table, 0x0000a8c0, 0x00001010, 0x0000ffff, 0x0000ffff, act1, def);
        rv = nf_route_policy_search(src_table, dst_table, 0x0102a9c0, 0x01021010);
        printf("%d\n", rv);

        return 0;
}

以上的代码中对于extra的定义太随意,本来想进一步扩展呢?可是雨越来越小了,对于我来讲,不下暴雨的每一天都是煎熬。爱探险的朵拉,JI JI JI JI朵拉...捣蛋鬼别捣蛋!

并行执行的含义

而不是意义!并行执行是我这个设计的最大特色,在多核环境下,你要知道的是,虽然整个匹配过程分3步走,但是其实只有一步,两次路由查找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你会看到,以上的描述或者代码几乎都是重复性的,也就是同一个逻辑写两遍,全都是对称的,但是要知道,光这是不够的,更多的工作在于你如何把这些对称的操作塞进两个执行绪而不引入得不偿失的开销,就像叔本华理解的那样。最大的开销就是同步开销。
      世界就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你怀着激动的心情引入了复杂,有时得到的却没有你付出的多,而正是这份激动让你继续前行,直到再也负担不了...鉴于此,我不得不说一下balance的艺术。

balance的思想和艺术

实际上,整个世界是balance构成的,中庸之道?好像也不是,否则世界就不会前行了。对于文明和文化,真正的balance在于崩塌和重建之间的balance,设计方面的balance设计与此不同,实用的技术和唯美欣赏艺术都是静态的,对于技术的美,在于跷跷板两边的重量在不断的变化,你必须改变支点保持balance,从早期的终端时代到现在的后终端时代,你会看到这种balance。对于像绘画,音乐这样的艺术,balance恰恰在崩塌的恰到好处,反差在崩塌中体现,最终趋于一点,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触动你的神经。
这让我想起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时,何勇说,我就是最大的垃圾场。然后把鼻屎抹到了记者的摄像头上。



 本文转自 dog250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dog250/1403517

相关实践学习
消息队列+Serverless+Tablestore:实现高弹性的电商订单系统
基于消息队列以及函数计算,快速部署一个高弹性的商品订单系统,能够应对抢购场景下的高并发情况。
云安全基础课 - 访问控制概述
课程大纲 课程目标和内容介绍视频时长 访问控制概述视频时长 身份标识和认证技术视频时长 授权机制视频时长 访问控制的常见攻击视频时长
相关文章
|
6月前
|
Linux
Linux网关路由配置
Linux网关路由配置
63 0
|
3月前
|
Ubuntu Linux
在Linux中,如何添加路由?
在Linux中,如何添加路由?
|
8天前
|
网络虚拟化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数据中心
对比了思科和华为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接口配置、VLAN配置、路由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配置及其他重要命令
本文对比了思科和华为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接口配置、VLAN配置、路由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配置及其他重要命令,帮助网络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两个品牌的产品。通过详细对比,展示了两者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21 2
|
3月前
|
网络协议 Linux 网络架构
在Linux中,如何设置网络路由?
在Linux中,如何设置网络路由?
|
3月前
|
网络协议 Linux 网络安全
linux中跟踪路由命令,Linux命令:traceroute命令(路由跟踪)
【8月更文挑战第3天】traceroute是用来检测发出数据包的主机到目标主机之间所经过的网关数量的工具
137 5
|
3月前
|
Ubuntu 网络协议 Linux
在Linux中,如何使用MTR进行网络诊断和路由跟踪?
在Linux中,如何使用MTR进行网络诊断和路由跟踪?
|
3月前
|
存储 监控 安全
Linux存储安全:访问控制的实践与策略
【8月更文挑战第18天】Linux存储安全:访问控制的实践与策略
53 0
|
5月前
|
运维 网络协议 Linux
Linux与Windows下追踪网络路由:traceroute、tracepath与tracert命令详解
Linux与Windows下追踪网络路由:traceroute、tracepath与tracert命令详解
1323 0
|
6月前
|
存储 Linux 网络架构
如何在Linux上添加路由?
【4月更文挑战第8天】
83 2
如何在Linux上添加路由?
|
6月前
|
网络虚拟化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数据中心
【专栏】对比了思科与华为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接口、VLAN、路由、访问控制列表及其它关键命令
【4月更文挑战第28天】本文对比了思科与华为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接口、VLAN、路由、访问控制列表及其它关键命令。尽管两者在很多操作上相似,如设备命名(思科:`hostname`,华为:`sysname`)、查看版本信息(思科:`show version`,华为:`display version`),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如接口速率设置(两者都使用`speed`和`duplex`,但命令结构略有不同)和VLAN配置(华为的`port hybrid`命令)。
48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