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的扬州创新: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

简介:

信息化是企业界长盛不衰的探讨话题,但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站在IT技术应用的立场来考虑的。日前,中企动力和中国联通在扬州联合举办了《产业融合助推“两化融合”战略合作签署仪式暨成长型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开创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思路。可以说,中企动力、中国联通和扬州市政府将信息化当做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来加以重视;那么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发展力量,成长性企业的信息化又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区域经济发展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界的眼中有不同的视角,有些是国家主导的,有些是地方主导的,还有些是企业主导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国家经济地理]栏目刚刚做了一个专题——《京九铁路十五年:那些尚未实现的区域崛起梦想》。京九经济带,曾经作为区域经济开发的典范被广泛讨论;但实际上,在京九铁路通车的这十五年内却有大量没有崛起的区域,今后它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和考验。“京九经济带的提法与京九铁路的规划建设几乎同时出现,是通过铁路的修建从而带动沿线区域发展的一次尝试”。可惜的是,这种“尝试”方法并没有因此成为历史,到今天仍然继续被“尝试”着:上海世博期间,安徽省花了很大的力气宣传其建立城市集群化大经济开发区的计划,称为“皖江开发区”或者“皖江城市带”。从网上的相关资料不难看出,“皖江城市带”定位在“长江三角洲”的延伸,延续了传统的园区开发、招商引资的思路,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城市群的房地产建设上面,仍然试图用粗放的的投资推动来获取区域经济的飞跃。比较看,这无疑是一个歧途。

与“皖江开发区”架构完全不同的是,扬州提出了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造性的全新思路;同时,这个思路也要归功于中企动力和中国联通这两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在日前中企动力和中国联通在扬州举行的“成长型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扬州市政府和这两家国内举足轻重的企业信息化营运商和通信新业务营运商团结到了一起,共同推动扬州市的“两化融合”,并以此触发企业界更深层次更大规模的科技合作和科技交流。“两化融合”是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在通常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进入现代发展时期的两大重要里程,工业化就是指现代化,而信息化也被称为企业的后现代化变革。企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最活跃的发展主体,而政府则是发展过程中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主体;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应当依靠企业,这是扬州市的独到之处。然后,成长型企业是企业界最大的组成部分,除了初创生的企业,包括成长中的大中型企业、业务蓬勃向上的中小企业,都是成长型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企动力作为国内最大的企业信息化营运商和成长型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提供者,可以为区域经济内的所有企业提供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流畅变革;而中国联通作为3G通信技术的主要提供者,更能够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领先的技术服务。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在他著名的《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我们面临的选择》一书中给出了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生产率因素:一是资源的再配置,二是规模经济,三是知识进步。规模经济已经是一个共识,工业化是达成规模经济的主要手段;而信息化恰恰就是知识进步的典型表现,也是实现资源有效再配置的重要途径。

原本应当成为振兴沿线经济大动脉的京九铁路,之所以没能成就梦想,没能造就区域经济的腾飞,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反面的例证和教训。首先,工程立项是否宏大不是关键因素,京九铁路就曾号称“全国仅次于三峡工程的第二大”。其次,政策的支持也不是充分的条件;京九沿线的各省份各地从来不缺乏诸多的支持。在我看来,要成就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当以市场和企业为主体,利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力量成就一条真正的经济增长轴。而扬州联合中企动力和中国联通的方案,可以说有效地切准了脉搏,对工业化和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知。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苏南的扬州没有京九铁路这样有形的地面交通大动脉可以作为依靠。但依靠对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深入理解和认知,依靠这两大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经验,扬州此举可以说已经为自己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优势谋取到一条无形的科技大动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瞬雨
技术经济观察家,自由评论人
 


本文转自 瞬雨 51CTO博客,原文链接:


http://blog.51cto.com/soorain/466299


相关文章
|
搜索推荐 前端开发
|
安全 大数据 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