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最后一个月,作为国内视频行业的最大者和电子商务老兵,优酷和当当在美国上市,国内互联网界和媒体一片叫好声。李开复在微博中对此事件的评价是“投资银行用五岁小孩都能懂的语言包装了这两家公司”,一个是“中国的Youtube(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另一个是“中国的Amason(亚马逊网络书店)”。这个言简意赅的总结,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模仿(或者干脆就是抄袭)的“伟大力量”,也让我看到欢欣鼓舞的业界背后,中国互联网创新精神的被扼杀,或者至少是被遏制。
有人认为投资银行是其中的罪魁祸首,其实在我看来,投资银行只是企业上市发行的承销商,尚不足以左右企业的思维;而风险投资既是这些企业创生的衣食父母,又是这些企业上市瞬间最大的受益者,所以他们的思维倾向和投资好恶才是能够左右企业战略的重要力量。
长期以来,作为弥补国内金融市场不足的一种方法,赴海外上市已经成为诸多互联网企业融资和发展的战略高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概念”似乎已经必不可少地成为中国公司赴海外上市的制胜法宝。问题在于,如果海外上市是国内诸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追求目标,那么风险投资的脸色必然成为企业战略方向的依据,甚至一举一动都受到风险投资人的制约。企业上市、股票发行之后,什么内容最吸引海外的普通非机构投资者的眼球?就是用那些美国的成功先例简单地叠加上中国概念的复制项目。所以,国外风险投资进入中国以后,几乎一致亲睐对美国成功企业进行抄袭的中国企业,这个“经验”又教给了国内的本土风险投资,都觉得这是既安全又稳妥的投资方法,再也不用在风险上担惊受怕了。
有评论认为,既然中国经济的很多层面都以美国为参照,风险投资如果不例外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观点既对,也不对。对于风险投资这样一个新生的缺乏实践的领域,参照美国既有的先进经验来建立、来完善,确实没错;但这个过程是应该参照美国风险投资的架构和对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体系来做,而不是美国投什么项目,中国跟着投一个复制或者抄袭的项目,这不是学习,仅仅是跟风。舍弃掉创新这一最重要的投资元素,风险投资在中国(包括国外风投的分支机构和中国的诸多创投)既无法成为创新投资,也没有资格称为创业投资,只能叫做“跟投”,即跟风投资。
美国的风险投资因为硅谷的成功而声名远播,中国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机制的目的也是想学习硅谷的模式。然而,从目前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做法上看,不仅没有学来硅谷模式,反而引入中国的风险投资和依样画葫芦成立的本土创投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互联网创新。我曾经就某创新项目与风险投资商有过一些接触,恰好包括上述两种风投(国外分支和本土)。由于了解所以对其没抱什么期望,因而都是他们主动来联系。但即使是这样,他们在洽谈之后的表现和表示也如出一辙:很好,我们会持续关注,等项目渡过种子期我们就来投资。所以他们对创业者而言,只会锦上添花,而决不雪中送炭。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科协和全国各级科技和教育机构,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目的是培养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其可贵之处在于,与同期开始的各种教育性活动相比,持续性非常强。从1982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连续举办了25届,邓小平为比赛的题词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风险投资进入中国,本来有理由促进这种创新趋势的良性发展,然而其现状却与之完全背道而驰。笔者作为曾经在1986、1992两次获得全国奖的那一代青少年,对此深感痛心。早些年,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大的敌人是中小学对升学率的片面强调;当年的青少年如今风华正茂、正值创新能力旺盛的年龄阶段,却又遭遇风险投资所滋长和灌输的急功近利思想。现在只要涉及互联网创业,创新者都被认为是傻子,“聪明人”都去复制和抄袭,他们在风险投资商的带领下,将目标锁定创业板和海外上市,只图一夜暴富。
本来风险投资只是私募股权投资的一个种类,从定义和历史经验来看,风险投资应该是私募当中最有意愿承担风险和追求超额回报的一支。但审视风险投资在中国的表现,无论是国外风险投资的分支机构,还是国内创立的本土风险投资,都越来越象普通的私募,都追求相对稳定的收益。虽然这种方式投资回报率也不低,然而却距离真正的风险投资越来越远:既不愿意承担风险,也没有寻找创新和支持创新的冲动,同时也就不可能获得象孙正义投资杨致远那样的传奇资本收益。李开复前不久的演讲中客观地谈到,中国现在风险投资市场,想在中晚期投资获利的人太多,早期投资太少。所以我由衷地希望他的创新工场能够成功地持续而坚定地发展下去,那将不仅是中国少有的专注早期投资的机构,而且为扭转风险投资在中国对互联网创新的遏制局面,创新工场也可以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刊发标题为《跟风式投资可否少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瞬雨
技术经济观察家,自由评论人
本文转自 瞬雨 51CTO博客,原文链接:
http://blog.51cto.com/soorain/47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