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阅读了CSDN知名博主莫雨在2013年出的一本书,叫做《一个程序员的奋斗史》。本书是根据作者的CSDN博客专栏《一个程序员的奋斗史》(http://blog.csdn.net/column/details/novelnorains.html)改编而来的。在本专栏还在陆续更新的时候,我就将每一篇文章都读了一遍,并且还在“焦急地等待着”专栏的下一篇文章。今年国庆节,我在无意之中看到本书的纸质版还在京东上销售,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一本,一来是为了对作者的坚持更新专栏表示敬佩和支持,二来也是觉得本书的内容非常的接地气,很贴近程序员的真实生活。这里也推荐大家阅读本书或者是这个专栏。
写作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推销,而是为了和大家探讨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码农。在学校或者是工作中,大家没有少听到这个词语,这是对程序员的一种别称,有一种嘲笑、讽刺,甚至是无奈的意味。码农,顾名思义,就像农民一样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地劳动,工作内容几乎毫无创造性可言。虽然大家可能会说:这怎么可能,软件开发不是最有创意的工作之吗?但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很多的软件开发确实是在做重复劳动。
一个“码农”(姑且称为A君)的产生历程一般是这样的。在学校的时候,A君对那些“IT界的英雄”很是敬佩,包括: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想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A君的内心就激动不已,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像他们一样,以“世界因我不同”为终极目标。时光荏苒,A君终于进入了IT行业,在一个国内或大或小的公司工作。在进入公司之前,A君的内心非常的激动,想到自己的“理想”就要达成,跻身百万富翁的梦想即将实现。A君时时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令人羡慕的公司工作,从事着令人羡慕的职业,拿着令人羡慕的薪水。进入公司以后,A君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真的是太大了。首先,程序员,或者叫做软件工程师,并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每天工作下来,都是全身酸痛,根本就不是在享受生活,而且完成的工作都是上级吩咐下来的,没有多少自己发挥的余地。其次,程序员挣的钱并不多。A君就发现周围买房买车的人,都是贷了款的,都是欠了银行一大笔钱。A君每天投在工作上的时间很长,还常常加班,但生活状况却很一般。这样,A君就称自己为“码农”!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或者是变成)码农呢?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的程序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只要是学过计算机,只要懂一门编程语言,都可以吃这碗饭。在一个大的IT公司,程序员都占了很高的比例,少则成百上千人,多则几万人,真的像农民一样,到处都是。当你看到某些大公司中午吃饭时那个浩浩荡荡的场面,就会有更加深切的感受了。
第二,大部分程序员做的都是比较枯燥的工作,一点创新性都没有。很多新项目都是在很成熟的项目之上进行修改,都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基本上不用怎么动脑筋。很多公司也实行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领导说什么,下面的人就做什么,几乎没有表达个人想法的地方。这和农民种田是多么的类似。他们年复一年地做着同样的事情(播种、插秧、收割),也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第三,大部分程序员的视野都比较的窄,对其他行业懂得很少,这也和农民是多么的相似啊!我们都说农民阶层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但这居然也适用于以高学历著称的程序员身上,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你随便问一下身边的程序员,当今最流行的词语是什么,我想没有几个人回答得上来。他们成天盯着代码,想着那26个字母和10个数字,对于身边的事情也是不闻不问,甚至对面的人叫什么名字都有可能答不上来。
第四,大部分程序员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挣钱,没有很强的人际关系,基本上属于“弱势”群体。就像农民一样,他们没有关系,只能世世代代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只求维持生计、终老一生。如果稍微有点关系,也会削尖脑袋挤进管理层,从而与编程说拜拜。在行业发展较为顺利的时候,他们能够保住饭碗,能够养家糊口;当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他们随时都有被裁的危险,因为公司要不了那么多人。程序员的命运并没有真正地掌握在自己手上。
那么,一个程序员要怎样做才可以不被称为“码农”呢?《一个程序员的奋斗史》一书给出了答案。不管你是在校学生也好,已经工作的程序员也罢,相信大家都可以从阅读本书中受益。
想要了解程序员及IT行业的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