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何时能摆脱夜夜割,蓝瘦香菇

简介:

在数据中心建成投产之后,数据中心将经历一段漫长的运维周期,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众所周知,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为三年,高精尖的设备寿命可超过五年,远远低于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这样,在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中,要不断地进行设备更新、升级、扩容、变更等工作,而此时的数据中心已经带有大量正在运行的应用业务,为了不影响这些业务的运行,一般选择在业务量最小的时候或者是业务无中断操作变更。

有不少的数据中心并不具备业务无中断操作,有的是部分环节支持业务无中断变更,有的是所有部分都没有备份无法支持,很多时候由于承载的业务太重要,即使有很多备份系统,也建议在业务量最小的时候操作,以防发生意外。绝大多数的数据中心,一般在凌晨2~3点是业务低峰期,这个时间段是最佳的业务变更时间,所以数据中心的很多业务变更都是放在了凌晨2点之后进行。然而,一个数据中心拥有的设备数量巨大、系统纷繁复杂,这样的割接已成了数据中心的家常便饭,几乎每周,甚至每天都有割接安排,是数据中心运维人员的必修课,没有哪个运维的人员没有干过割接的活。

偶尔的熬夜割接还好,可有时这种割接纷至沓来,有的对时间的要求还极高。比如说某个设备出现了软件BUG,要及时进行打补丁修复,如果不尽快恢复可能引发的后果非常严重,假如数据中心有数百台这样的设备,每一台都要打补丁或者重启设备,就算连续一周每天都提变更操作,可能都完成不了,这可苦了这些运维人员。长期连续的熬夜,不用说人们就都知道,对身体危害极大,不仅容易造成生物钟紊乱、神经恍惚,长期下去积累出各种疾病,熬夜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也十分低下。而且在割接的过程中,不仅不能休息睡觉,还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操作的每一步都不能有错误,时刻关注业务层面的变化,这才是最辛苦的一面。

每一次割接前,要准备大量的工作,确保割接步骤正确,割接时,时刻关注业务变化,同时对割接的效果进行查看,确保达到预期的目的,割接后还要观察一段时间,确保割接后没有产生新问题,观察时间至少要数个小时,所以也许割接操作在一个小时之内已经做完了,后续观察的时候更长,很多时候凌晨2点割接后,直到第二日中午才会结束整个割接工作。在休息一个下午后,晚上可能又投入到新的割接之中,连续数日。这些辛苦都还好,最为关键的是还要承受住巨大压力,一旦割接的操作对数据中心业务造成影响,割接出现失败并起动回退机制,往往要影响到个人的考核指标,这完全是一件费力又不讨好的事情。所以,有不少的技术人员满心欢喜地进入数据中心工作,没多久就被这种割接的工作任务给吓跑了。在漫漫长夜里,独自承受这巨大压力,当出现问题完全陷入无助时,想想都后怕。

数据中心何时才能摆脱夜夜割的状态,将运维人员的压力释放出来?很多的数据中心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过于频繁的夜夜割状态,不仅给数据中心带来运行风险,也增加了运维人员的极大工作负担。当然最好的方式是数据中心不出问题,可不出问题就算能做到,设备自然老化、新业务部署都是不可避免的,还是逃不过要做业务割接、变更。现在将数据中心放在了云上,就有了可能,所有的操作都是在云平台上完成。

云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性,由软件自动编排和控制。这样只要告诉云平台,要做哪些操作和变更,设定好时间,由云平台下发指令就可以完成,这样就可以到凌晨2点钟时,由云平台自动发起割接操作、完成,整个过程不再需要人为参与,彻底将人从这个工作中解脱出来。实际上,目前能做到如此的数据中心寥寥无几,一方面是云平台建设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人对这个自动操作过程依然不放心。如果放由云平台自动操作,鬼知道结果会变成怎样,万一将数据中心系统搞瘫了,得不偿失。还有,具有比较完备备用系统的数据中心,可以在割接前先将业务割接到备用系统,然后再进行割接、变更,这样割接时间就不一定要放到凌晨2点,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不仅不用熬夜,工作效率也更高。割接完后,再将业务切回来观察,若有问题再回退。这也不行,就只能老老实实地等到凌晨熬夜割接了。

在数据中心云平台建设还不完善的今天,凌晨靠人工割接依然是一种工作常态,短期内看不到有减少的趋势,而且随着数据中心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系统也越来越复杂,这种事情只会更多。很多数据中心安排人员进行24小时轮询值守工作,这样反到简单了,谁凌晨当班,谁就去做割接的工作。不过,对于很多无人值守的数据中心来说,就只能硬着头皮安排了。数据中心要想摆脱夜夜割,就一定要在数据中心建成投产之前,做足功课,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漏洞、问题,避免后续做频繁的变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应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在前,考虑的更为长久,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夜夜割的尴尬局面。数据中心的业务一旦部署后,短期内是不会频繁变化的,只有各种问题不断,才能出现夜夜割的局面,即使在未来几年,各种业务扩容、变更不可避免,也可以大为减少次数,将运维人员的精力释放出来。

数据中心何时能摆脱夜夜割 蓝瘦香菇!


本文作者:harbor

来源:51CTO

相关文章
|
8月前
|
存储 传感器 监控
探索现代数据中心的冷却技术革新
【4月更文挑战第23天】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数据中心作为计算和存储的核心枢纽,其稳定性和效率至关重要。然而,随着处理能力的增强,设备发热量急剧上升,有效的冷却方案成为确保数据中心持续运行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数据中心面临的热管理挑战,并探讨几种前沿的冷却技术,包括液冷系统、热管技术和环境自适应控制策略。通过比较不同技术的优缺点,我们旨在为数据中心管理者提供实用的冷却解决方案参考。
|
5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监控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优化数据中心能效
【7月更文挑战第36天】在数据中心管理和运营中,能源效率已成为关键性能指标之一。随着能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开发智能化、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以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进行建模、预测和优化,提出了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框架来动态调整资源分配和工作负载管理,以达到节能的目的。通过实验验证,该框架能够有效减少数据中心的能耗,同时保持服务质量。
|
8月前
|
存储 大数据 数据处理
探索现代数据中心的冷却技术
【5月更文挑战第25天】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数据中心作为其核心基础设施之一,承载了巨大的数据处理需求。随着服务器密度的增加和计算能力的提升,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尤其是冷却系统的能效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数据中心所采用的高效冷却技术,包括液冷解决方案、热管技术和环境自适应控制等,旨在为数据中心的绿色节能提供参考和启示。
|
8月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物联网
探索现代数据中心的冷却技术
【5月更文挑战第27天】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数据中心作为信息处理的核心设施,其稳定性和效率至关重要。而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数据中心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便是散热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数据中心冷却技术的进展,包括传统的空气冷却系统、水冷系统,以及新兴的相变材料和热管技术。通过对不同冷却方式的效率、成本及实施难度的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关于数据中心散热优化的参考指南。
|
8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资源调度 监控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优化数据中心能效
【5月更文挑战第30天】在数据中心管理和运营中,能源效率的优化是降低运营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应用机器学习技术来提升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通过对现有数据中心运行数据的深入分析,开发预测性维护模型,以及实施智能资源调度策略,我们可以显著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集成机器学习算法的框架,该框架能够实时监控并调整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确保以最佳性能运行。
|
8月前
|
存储 大数据 数据中心
提升数据中心能效的先进冷却技术
【5月更文挑战第27天】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数据中心作为计算和存储的核心枢纽,其能源效率已成为评价其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本文将探讨当前数据中心面临的热管理挑战,并展示一系列创新的冷却技术解决方案,旨在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同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比传统冷却方法和新兴技术,我们将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势、局限性以及实施难度,为数据中心运营者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
8月前
|
存储 传感器 人工智能
探索现代数据中心的冷却技术革新
【5月更文挑战第18天】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中心作为信息处理与存储的核心设施,其稳定性和效能至关重要。随着计算需求的激增,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空调冷却方法不仅耗能巨大,而且效率低下。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数据中心冷却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液冷技术、热管应用、环境辅助设计以及智能化管理等方面,旨在提供一种高效、可持续且经济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冷却需求。
|
7月前
|
移动开发 监控 前端开发
基于 HTML5 WebGL 和 VR 技术的 3D 机房数据中心可视化
基于 HTML5 WebGL 和 VR 技术的 3D 机房数据中心可视化
|
8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监控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优化数据中心能效
【5月更文挑战第11天】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背景下,数据中心作为信息处理的核心设施,其能效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传统的能效管理方法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和复杂多变的工作负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中心能效优化方案,通过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策略,有效降低能耗并提升资源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减少约15%的能源消耗,同时保持服务质量。
|
8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资源调度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优化数据中心能效
【5月更文挑战第27天】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技术框架,旨在实现数据中心能效的优化。通过分析数据中心的能耗模式并应用预测算法,我们展示了如何动态调整资源分配以减少能源消耗。与传统的摘要不同,此部分详细阐述了研究的动机、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以及期望达成的目标,为读者提供了对文章深入理解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