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腾讯2014年第三季度的财报,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数达到4.68亿。同时,腾讯还发报告称,用户平均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 5.86 篇文章。订阅号 80% 的阅读量来自朋友圈,20% 来自微信公众号订阅。可以看出朋友圈的阅读量是非常恐怖的。虽然张小龙一直强调:“微信不是一个营销平台。”但毫不夸张地说,对腾讯来说,微信是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打造了有史以来最值钱的一个广告位。
据消息人士爆料,现在在微信门口排着队的广告商很多,而微信目前只接受国际大品牌,并且会对广告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至于合作门槛,至少得500万元起,不定向任何条件即通发的情况下,一天可到达2亿多个账号,通投价格40元/cpm(送达1000人)。如果是核心城市(例如:北京),价格为140元/cpm,可转发的加收20%。现在的定向条件暂时包含地域、操作系统、联网方式、学历和年龄,每加条件都得加收,具体价格文件还未出台。
如果在这个数据的基础上保守估计,朋友圈一个季度至少能给腾讯带来20亿以上的营收。据未经证实的消息,根据腾讯的一贯作风,微信也有可能推出付费服务,用户只需每个月交纳多少元的会员费,立刻还你一个干净的朋友圈,至于定价策略,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还没有进一步消息。
相对于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成熟的产业链,朋友圈理论上是可以将Feed广告做得更极致的。因为,前两者在推广时基本上不存在互动一说,而即使没有那么多能覆盖整个朋友圈的土豪,小范围的推送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推送内容能做到足够话题性的情况下。为了将推广效应最大化,我相信广告商们在做内容时会更丧心病狂吧。
微信试探性的推送第一条广告之后,用户的反应普遍是难以接受,累觉不爱。这样的情绪可以理解,但这显然也是不理性的。早在360以免费之名掀翻一个产业之后,就有人提出,免费的东西其实是最贵的。因为用户一旦接受了免费的服务,就意味着丧失话语权,开发者可以任意更改游戏规则,当然也能够左右内容品质,用户必将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筛选海量信息。不过当下更普遍地做法是让用户沦为平台的盈利工具,这其实也是一种交易,只是为了不伤感情,大家很少谈钱而已。
虽然每个套现的项目都会在商业运作之前表示,用户体验和商业之间是不矛盾的,但到目前为止,貌似也没有几个能兼得鱼和熊掌的。尴尬的豆瓣就不说了,新浪微博虽然每个季度还能维持在6000万美元左右的广告收入,但持续亏损的同时,形象和口碑一直被透支着。虽然两者之间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至少证明,相对体面的商业运作还是很难的。如果微信不能再靠用户体验来征服市场,总有一天会出现另一个“微信”取而代之,就像它当初对微博做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