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按:作为金融航母的第一阶梯,支付行业的一举一动对金融行业有着长足的影响。近日,随着央行文件的下发——明确要求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并要求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网联一时间又成为业界的焦点。
建立网联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加强对于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此前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连银行,绕过了独立的清算机构,动摇了监管的根基,存在洗钱、套现获利、备付金违规使用等风险。因此,央行牵头设立网联,主要职责就在于成为线上支付的清算平台,剥离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清算功能,切断第三方支付和银行的直连,使得线上支付清算处在监管控制下。
从诞生之始,网联又被称作“网络版银联”。由于职责相同,有业内人士戏谑称,这相当于当了15年独生子的银联又有了一个弟弟网联,个中滋味实在有些复杂。虽然一个主攻线上,一个深耕线下,但银联此前也已经涉及线上业务,再加上二维码支付的出现,两者的经营边界进一步模糊。毫无疑问,网联与银联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随着支付清算市场和风险影响的扩大,监管必然肃清第三方支付清算市场。而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相较于银联,网联无疑是更好的选择。银联由各大银行及传统金融机构入股成立,第三方支付机构声音不响亮;支付宝也始终游离在银联收单体系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它也几乎不可能接入。而据雷锋网了解,网联的股东中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和入股比例更为可观。央行及旗下子单位(支付清算协会等)共持有公司37%的股份,此外财付通、支付宝各占9.61%,京东网银在线占4.71%。
美国的支付清算市场有 Visa、Master card 两强相争,而中国也从完全垄断向寡头垄断演变。对于普通用户目前的使用来说,几乎无甚影响,但于市场和用户长远利益而言,适度竞争的出现会是个更好的信号。
那么,网联的运作系统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将给支付清算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旧文新读,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此前专栏文章《网联平台激起千层浪, 支付行业格局大洗牌?》,已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析。本文作者蔡凯龙是点石资产管理创始人、百度支付海外顾问、台北金融研究发展基金会咨询顾问。他曾任联想控股旗下P2P翼龙贷副总裁,德意志银行(美国)战略科技部副总裁,同时持有CFA、FRM资格。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俗称“网联”平台, 于2017年3月31日启动试运行。这个由央行指导,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支付机构,按照“共建、共有、共享”原则共同发起筹建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必将深刻改变中国的支付行业格局。
网联的由来:亡羊补牢
网联,即网络银联。相比银联是为线下支付,网联是为线上支付提供了统一、公共的支付清算服务。它的诞生,是支付行业亡羊补牢的结果。
图1 原有的三级支付体系
在第三方支付出现前,中国的支付体系是以央行为主导,再加上银行和用户构成的三级支付体系(如图1)。不管是行内支付还是跨行支付的交易信息都是对央行公开和透明的。掌握资金交易信息,是央行进行反洗钱、货币调控和监管的前提。
图2 网联出现前的三方模式
然而,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动摇了监管的根基。如图2,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直接采用行业称之为“反接”的模式,在自己体系内为客户建立虚拟账户,同时直接连到多家银行,并在每家银行内创立支付宝账户。
举个例子,在这种模式下,用户1对应的支付宝虚拟账户1向用户2的虚拟账户2支付100元,这100元不是从用户1的账户直接转到用户2,而是先从用户1转到支付宝在银行甲的账户,然后支付宝在银行甲的账户再转到用户2。因为通过支付宝的账户通常夹杂着大量的交易,因此银行甲很难确定用户1和用户2的这笔交易。
如果跨行交易,那涉及到支付宝的交易对相关银行来说都是不公开不透明的。比如用户1对应的支付宝虚拟账户1向用户3的虚拟账户3支付100元,用户1先转给支付宝在银行甲的账户,然后支付宝在银行乙的账户转给用户3。
可见支付宝通过自己的虚拟账户与每家银行直连,其实担当了清算体系的功能。而这些交易对银行、央行都是不公开不透明的。银行损失了宝贵的客户交易数据,无法拥有全面的金融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央行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给反洗钱、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节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三方支付刚刚出现的时候,规模很小,潜在风险可控。可是随着中国第三方支付每年平均50%的高速增长,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为57.9万亿人民币,今后高速增长势头不减,使用场景也有原来的手机互联网小额支付扩展到线下和非小额交易。潜在的金融风险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
网联的作用:统一清算和信息共享
在多方呼吁下,网联平台终于诞生。 为了保证独立公正,网联平台由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运作,其注册资金20亿元,股东总数44家,其中38家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股权结构的设计上,央行系为第一大股东,央行下属6家单位(央行清算总中心、上海清算所、黄金交易所等)将共出资约7亿元,占股比例超过30%,两大支付巨头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约10%左右;中国清算支付协会持股比例为3%,代表不符合入股资格的中小支付机构行使投票权。
网联的主要职责是成为网上交易的清算平台,把清算功能从各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剥离,也切断了第三方支付和银行的直连,并充当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桥梁,保证用户通过第三方支付的交易信息能够公开和透明。
如图3所示,在这样模式下用户1对应的支付宝虚拟账户1向用户3的虚拟账户3支付100元,支付宝平台提交的详细交易请求由网联传给银行甲和乙,银行甲和乙也能掌握这笔资金的流向。
图3 网联出现后的支付体系
网联的影响:几家欢喜几家愁
网联平台对支付行业影响深远。
首先,网联平台的建立,为央行管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乱象提供了可能。在原有模式下,第三方支付实际上承担着清算中心的职责,既当裁判又当球员,而且数据不透明不公开,造成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违规挪用客户备付金(指支付机构预收其客户的代付货币资金),靠客户备付金的利息或者投资回报赚取大量利润。截至2016年底,全国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超过5000亿元,达到支付机构收入的11%,备付金的回报成为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重要收入。央行一直想整顿这种乱象,却苦于无法有效掌握第三方支付交易的数据。
央行于今年1月13日下发《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实施集中存管,由央行监管,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银行不需支付备付金利息。而该规定正式生效日选在今年的4月17日,因为网联平台上线后,统一监管备付金才有技术上的可行性。网联平台的建立,让央行能高效检测支付机构的业务,及时遏制违规行为,有望使整体行业更加规范有序。
其次,网联平台为竞争创造出公平环境。银行一直苦于无法看到客户通过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数据而无法全面了解客户,因此也无法通过金融数据分析给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对此银行早就怨声载道。央行曾经考虑让银联牵头,把银联现有的线下银行卡交易清算功能扩展到线上,即承担网联的职责。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不公平为由强烈反对,原因是银联的股东都是银行,很难保持中立。央行出于公平考虑,同时避免一个清算组织一家独大,因此组建了网联,希望网联和银联在线上和线下业务范围分而治之,促进合作避免直接竞争。因此网联股东里,除了央行机构,其他全部由第三方支付机构持有,既没有银联,也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入股。
再次,网联平台将掀起第三方支付机构重新洗牌。第三方机构的两巨头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占有整个市场的50%和20%份额,他们不得不因为网联平台的建立而放弃清算业务,被迫公开大量的交易数据。数据优势丧失,银行直连体系的废弃,以及和银行谈判地位的下降,加上央行对备付金的管控,这些都必然削弱两位支付巨头的寡头优势。然而,两巨头明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是大势所趋,只能顺势而为。因此他们积极配合和欢迎网联平台的建立,成为网联的两大主要股东(分别占有10%的份额)。
对于支付宝和财付通而言,支付只是他们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里的前段的入口,更重要的是后端的理财、借贷、投资、消费等场景。网联平台的出现无法撼动两巨头坚不可摧的优势地位。但是对于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则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网联平台出现节省了每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连银行的成本,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也削弱寡头相对的优势地位。忧的是:网联平台的出现让备付金监管成为现实,许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将丧失重要的收入来源,更加迫切需要回归支付的本质,增加支付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支付行业竞争如此激烈下,很多机构将无法靠支付的收入维持企业生存。第三方支付机构想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发展,不得不从提供支付服务转向提供多元的金融服务。然而第三方支付的数据优势已经因网联平台的出现而丧失,多元的金融服务也必将面对包括银行在内的众多竞争对手。可以预见,第三方支付行业将出现大规模并购,重组和退出,行业机构变少但是变得更加健康。而支付牌照的价值,也会开始从巅峰回落。
最后,网联平台基本上对用户没有影响。用户在支付中不会察觉后台清算平台的变化。网联的建立不是以盈利性为目的,因此不会带来费用上的增加。而第三方支付也不会轻易把备付金收入的损失转嫁给用户,毕竟,支付市场竞争激烈,竞争者不仅仅有256家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还有众多的银联卡。
网联的未来:平衡关系,迎接挑战
各界对网联平台寄予厚望。网联平台的出现,牵动了各方的利益。网联平台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平衡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关系,以确保公平公正。同时要妥善处理和同是央妈亲生的兄长银联的竞争合作关系。
而技术也是网联平台必须要面对的挑战。网联作为网络交易统一清算平台,技术上要求网联的稳定性更高,容量上要达到所有第三方支付容量的总和。目前支付宝在“双11”峰值已达约8.6万笔/秒,包括国际卡组织Visa、Master card和中国银联每秒能处理6万多笔交易,而网联的目标容量是每秒处理12万笔,峰值期的目标是每秒18万笔。网联的技术和容量设计是否安全度过“双11”、“春节发红包”等网络支付高峰期,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网联平台的诞生是具有中国特色支付体系下的必然产物,它承载了央行对支付行业“安全、公平和效率”的监管原则,也必将深远影响支付行业的格局。
本文作者:伊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