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所在阻变存储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明团队在阻变存储器(rram)三维垂直交叉阵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提出了自对准高性能自选通阻变存储器结构,为高密度、低成本三维垂直交叉阵列的制备提供了解决方案,以题为fullycmoscompatible3dverticalrramwithself-alignedself-selectivecellenablingsub-5nmscaling(通讯作者:吕杭炳、刘明)的论文被2016symposiaonvlsitechnologyandcircuits(简称vlsi国际研讨会)接收,第一作者许晓欣在会上进行了口头报告。这是中科院首次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在该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在实现阻变存储器高密度应用方面,垂直结构的交叉阵列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自选通阻变器件是该阵列架构的核心,一般由选通层和阻变层组成。当垂直交叉阵列极限微缩时,层间的漏电将成为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刘明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采用自对准技术构建自选通阻变器阵列架构的方法,有效消除了阵列中的层间漏电流,使垂直阻变存储阵列的微缩能力达到5nm以下。研制成功的自对准自选通阻变器件同时也表现出优良的阻变性能:漏电流<0.1pa,非线性比>1000,操作电流<1ua以及很好地保持特性和耐久性。

vlsi国际研讨会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先进半导体与系统芯片学术发表盛会,是国际微电子领域的顶级会议,与iedm和isscc并称微电子技术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vlsi国际研讨会只接收极具应用前景的创新性研究成果,intel、ibm等公司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是在vlsi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披露的。

(1)四层3dvrram阵列的tem图以及4层8×321kbit阵列光学示意图。垂直阻变器件基于tin/tiox/hfox/ru结构,具有自对准的选择层。(2)自对准的自选择器件的典型i-v特性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
|
量子技术
潘建伟团队再发Science,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来了
继「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后,近日,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相关研究成果已在Science上发表。
152 0
潘建伟团队再发Science,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来了
硬件革命 | 计算机百年趣味史(上)第1篇
揭开历史尘封,了解过去技术发展,总有那么多的偶然和必然性。 本章以时间为线索,来描述计算机发展史,从人类最初想法到第一台数字计算,从真空管到集成电路,从汇编到C, 简直精彩绝伦。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史是操作系统(下篇)的发展史的前奏曲。
2681 0
|
芯片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发展 | 计算机百年趣味史(上)第4篇
ENIAC研制成功的第二年底,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大名鼎鼎的肖克利,在后面还在出现这个教授)、巴丁和布拉顿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因发明晶体管同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随着晶体管的出现(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极大的改变的计算机的现状(终于可以不用笨重的真空管了)。 这里不得不将计算机的历史转向肖克利博士的传奇故事中。
2263 0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发展 | 计算机百年趣味史(上)第4篇
|
存储
人类首台计算机 | 计算机百年趣味史(上)第3篇
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保加利亚裔的爱荷华州立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阿塔纳索夫在,为了给学生讲授如何求解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不得不每天面对繁杂的计算,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同事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阿塔纳索夫开拓新的思路,从1935年开始探索运用数字电子技术进行计算工作的可能性,同时找了一个劳工(硕士学位的在读研究生克利福德·贝瑞),成功制造了一台计算机。
2325 0
人类首台计算机 | 计算机百年趣味史(上)第3篇
|
传感器 算法 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迎接可重构芯片浪潮 | 纪念集成电路发明60周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题为《迎接可重构芯片浪潮》的演讲回顾并分析了集成电路之前60年的发展及摩尔定律背后未被普遍认识到的深层意义,并展望了国内外芯片行业未来的发展
65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