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 DDD,这一篇总结太全面了!

简介: DDD领取驱动是非常热的架构设计,微服务也有大量涉及,本文详细解析领域驱动设计(DDD),涵盖DDD原理、实践步骤及核心概念等,帮助更好地管理复杂业务逻辑。关注【mikechen的互联网架构】,10年+BAT架构经验倾囊相授。

关注△mikechen的互联网架构△,10年+BAT架构经验倾囊相授


image.png

大家好,我是 mikechen | 陈睿

DDD 领取驱动是非常热的架构设计,微服务也有大量涉及,下面我就全面来详解 DDD。@mikechen

DDD

DDD,全称是:“Domain-Driven-Design”,翻译过来就是:领域驱动设计(DDD)。

image.png

DDD,最早是埃里克·埃文斯(Eric Evans),出版了《领域驱动设计》这本书,标志着领域驱动设计(DDD)的正式诞生。

DDD 强调以业务需求为中心,以领域模型为核心,通过不断迭代开发,确保软件系统能够准确反映业务逻辑、和需求。

DDD原理

在领域驱动设计(DDD)中,领域模型通常被分为四层,以帮助开发人员将业务逻辑、与技术实现,进行有效的分离。

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DDD 的四层架构,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层结构,使得系统的各个部分职责分明。

1.用户界面层

用户界面层,负责与用户交互,显示数据并收集用户输入。

这一层主要处理 UI/UX 逻辑,如:数据展示、用户输入验证.........等。

它是系统的入口,通过各种用户界面,比如:如网页、移动应用、桌面应用、与最终用户进行交互。

2.应用层

应用层定义了系统的主要用例,通过服务接口暴露这些用例,以便用户界面层调用。

该层负责管理事务、协调不同领域对象的交互,以及处理用户请求的工作流。

应用层还负责管理事务、一致性,以及调度各种领域对象,以完成用户的业务需求。

比如:电商系统中的订单管理、库存管理、客户账户管理.....等核心业务逻辑。

3.领域层

领域层是 DDD 的核心部分,负责:实现业务逻辑和规则。

DDD ,包含了领域模型(比如:实体、值对象、聚合、领域服务...等),这些模型直接反映了业务需求。

领域层具有高度内聚性,所有业务逻辑都集中在这一层,避免逻辑分散。

4.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负责技术实现的细节,比如:持久化、消息传递、外部系统集成、日志记录等。

比如:MySQL 数据库访问层、Redis 缓存层、Kafka 消息队列集成.......等等。

基础设施层应尽量、与领域层、和应用层解耦,以保持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替换性。

通过这种分层设计,开发团队可以更好地管理系统的复杂性,确保业务逻辑的准确性和系统的可维护性。

DDD实践

DDD 的实施,一般包含如下步骤:

image.png

1.领域

首先,通过与领域专家的紧密合作,深入理解业务领域,识别核心子领域、和业务逻辑。

领域是指一个特定的业务领域、或问题空间。

DDD 强调对领域的深入理解,以构建符合业务需求的软件系统。

领域内的所有规则、术语和概念都是业务专家、和开发团队共同理解、和认同的。

比如:电商系统的“领域”,可以是整个在线购物平台,它包括了:商品管理、订单处理、支付系统、客户管理等多个子领域。

这个领域中的所有业务规则、和活动,都围绕着:如何支持用户购买商品、处理订单、进行支付等关键业务功能。

2.领域模型

领域模型是对领域内概念的抽象和简化,是 DDD 中的核心。

领域模型通过实体、值对象、聚合等构建块来描述业务逻辑和规则。

3.限界上下文

限界上下文,是在一个大的领域内划定的一个明确边界,用于划分、和隔离不同子域或模型的区域。

在不同的限界上下文内,相同的术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个限界上下文包含一个清晰定义的领域模型,确保在该上下文中,概念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比如:在电商系统中,不同的限界上下文,可能包括“订单管理上下文”、和“库存管理上下文”。

订单管理上下文

处理用户订单的创建、修改、支付、取消....等功能。

在这个上下文中,“订单”主要涉及客户信息、支付状态。。。等。

库存管理上下文

负责管理商品的库存数量、仓库位置。。。等。

在这个上下文中,“订单”更多地与库存扣减、出货等操作相关。

4.模型驱动设计

模型驱动设计是DDD的核心理念,它主张以领域模型为基础,来驱动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比如:在订单管理上下文中,团队通过与领域专家讨论,创建了一个领域模型。

其中包括“订单(Order)”、“订单项(OrderItem)”...等实体,以及订单的各种状态(如“待支付”、“已支付”、“已发货”等)。

该模型驱动了系统的设计,开发团队根据模型定义数据库结构、API接口和业务逻辑,实现了与订单相关的功能。

5.聚合

聚合是指一组相关对象的集合,通常通过聚合根进行访问、和管理。

聚合根是控制、和管理聚合内部状态的一部分,它负责维护聚合的一致性。

比如:在订单管理上下文中,“订单”可以作为一个聚合,包含:“订单项(OrderItem)”、和“支付信息(PaymentInfo)”。

在这个聚合中,所有操作都通过订单这个聚合根来进行,以确保聚合内部的规则和约束得以维护。

6.实体

实体是具有唯一标识的对象,其生命周期贯穿系统中的多个状态转变。

实体的标识符通常是不可变的,而它的状态可以变化。

在校园教务系统中,“学生(Student)”就是一个实体。

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唯一的学号作为标识符,即使学生的姓名、地址等其他属性发生变化,学号仍然保持不变,学号是这个实体的唯一标识。

7.值对象

在“学生信息管理上下文”中,“联系方式(ContactInfo)”可以作为一个值对象。

联系方式(ContactInfo):包含电话、邮箱...等信息。

DDD领域驱动设计,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复杂的业务逻辑,使系统能够有效应对业务需求的变化。

以上,是 DDD 的详细解析,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或拓展。

我是 mikechen | 陈睿 ,关注【mikechen的互联网架构】,10年+BAT架构技术倾囊相授。

新的架构专题内容,第一时间更新至:阿里架构师进阶全部合集

本文已同步我的技术博客 www.mikechen.cc,更新至我原创的《30W+字阿里架构技术合集》中。

相关文章
|
设计模式 前端开发 关系型数据库
【DDD】全网最详细2万字讲解DDD,从理论到实战(代码示例) 3
【DDD】全网最详细2万字讲解DDD,从理论到实战(代码示例)
5191 2
|
微服务 测试技术 Java
阿里技术专家详解 DDD 系列- Domain Primitive
关于DDD的一系列文章,希望能继续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DDD的思想,但是通过一套我认为合理的代码结构、框架和约束,来降低DDD的实践门槛,提升代码质量、可测试性、安全性、健壮性。
61860 17
阿里技术专家详解 DDD 系列- Domain Primitive
|
前端开发 测试技术 人机交互
DDD - 理论到落地从统一语言开始
DDD - 理论到落地从统一语言开始
822 0
|
消息中间件 网络协议 前端开发
殷浩详解DDD:如何避免写流水账代码?
在日常工作中我观察到,面对老系统重构和迁移场景,有大量代码属于流水账代码,通常能看到开发在对外的API接口里直接写业务逻辑代码,或者在一个服务里大量的堆接口,导致业务逻辑实际无法收敛,接口复用性比较差。所以本文主要想系统性的解释一下如何通过DDD的重构,将原有的流水账代码改造为逻辑清晰、职责分明的模块。
殷浩详解DDD:如何避免写流水账代码?
|
10月前
|
消息中间件 供应链 测试技术
图解 DDD,这一篇总结太全面了!
DDD领域驱动是非常热的架构设计,微服务也有大量涉及,本文详细解析领域驱动设计(DDD),涵盖DDD原理、实践步骤及核心概念等,帮助更好地管理复杂业务逻辑。关注【mikechen的互联网架构】,10年+BAT架构经验倾囊相授。
图解 DDD,这一篇总结太全面了!
|
6月前
|
人工智能 前端开发 Java
DDD四层架构和MVC三层架构的个人理解和学习笔记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以业务为核心的设计方法,与传统MVC架构不同,DDD将业务逻辑拆分为应用层和领域层,更关注业务领域而非数据库设计。其四层架构包括:Interface(接口层)、Application(应用层)、Domain(领域层)和Infrastructure(基础层)。各层职责分明,避免跨层调用,确保业务逻辑清晰。代码实现中,通过DTO、Entity、DO等对象的转换,结合ProtoBuf协议,完成请求与响应的处理流程。为提高复用性,实际项目中可增加Common层存放公共依赖。DDD强调从业务出发设计软件,适应复杂业务场景,是微服务架构的重要设计思想。
|
消息中间件 测试技术 领域建模
DDD - 一文读懂DDD领域驱动设计
DDD - 一文读懂DDD领域驱动设计
38404 5
|
存储 消息中间件 JSON
DDD基础教程:一文带你读懂DDD分层架构
DDD基础教程:一文带你读懂DDD分层架构
|
10月前
|
存储 设计模式 数据可视化
DDD新手入门:领域模型设计的七个核心概念
小米,29岁程序员,分享领域模型落地知识。文章解析领域、子域、限界上下文、领域对象、聚合、工厂与仓库等概念,助你理解领域驱动设计。
517 1
|
11月前
|
消息中间件 设计模式 SQL
代码复用:DDD视角下的平衡艺术
文章深入探讨了软件开发中关于代码复用的哲学思考,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引入话题,结合软件设计领域的理论和观点,阐述了代码复用的本质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