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刚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还是CES等电子消费展,“智能家具”领域一直备受瞩目的焦点,也常被认为是及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技术增长点,因此也受到了资本的热烈追捧。曾有机构预测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井喷发展,并达到千亿级别。然而从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智能家居还缺乏代表性的明星产品,市场对产品的认可度偏低,产业各方各自为战缺乏凝聚力,以致资本市场也逐渐趋冷。要想打破发展“魔咒”,还需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之路。
智能家居市场由热转冷
易观智库去年曾经发布过一篇关于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专题研究报告,分析认为,中国智能家居规模在2016年将出现明显增长,至2018年,随着智能家居从基础建设(包括系统及大数据平台)到中端硬件的完善,智能家居产品将被消费市场接受,市场规模将达1800亿元人民币。中商产业研究院则预计到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
在千亿蛋糕的诱惑之下,众多厂商入局智能家居争抢着这个大蛋糕,然而,仅仅一年时间,智能家居市场便突然间转冷,让众多智能家居厂商哆嗦不已。国内智能硬件媒体智东西公布了至今年七月底他们的智能家居创业公司调研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已有12家企业融资过亿,然而,进入到2016下半年,资本圈对智能家居行业的态度由热转冷,六月后至今可查的较大笔融资仅欧瑞博一例。
除了资本投资遇冷之外,市场反应也是同样冷淡。百度成立于2015年3月的未来商店,旨在销售和推广各种类型的智能硬件,也于今年6月15日宣布关停,令人始料未及。据外界猜测,关停可能是由于在售硬件产品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平台亏损。除了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谷歌眼镜、Apple Watch等智能家居的明星产品也面临销售萎缩的尴尬局面。
行业发展进入尴尬期
其实,此前智能家居也曾多次遭遇由热转冷的类似情况。1999年微软计划运作Windows CE机顶盒,欲加速“计算机家电化”,也就是智能家居的雏形,受到包括联想、海尔、步步高在内的一众一线企业的追捧,然而在花费大量资金之后,最终放弃。随后2014年谷歌曾花巨资收购Nest Labs公司,希望借由恒温器打开智能家具市场,然而最终市场再次陷入沉寂。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人心,智能家居再次红火,然而如今却似乎又再次出现转冷迹象。其中的原因有众多,而四个关键的因素迟迟未解。
首先,用户的认知,在众多的调查中,消费者对于智能家居的兴趣依旧较高,然而,在购买后,常常因为基本的功能性就难以满足、功能平平等原因被束之高阁,更有不少智能家居无用论的基调存在。
其次,兼容性问题依旧十分突出。当下的智能家居厂商大多是各自为战,在控制上若没有在一家厂商购买,则难以形成系统,出现“一堆遥控器”的局面,智能家居本是方便家居使用,结果却适得其反。
再者,售价是一道门槛。很多人都认为,智能化产品就是给高端消费群体使用的,因此价格一定都很高,这也算是智能家居无法普及中低端消费群体的一个误区。另外,全套智能家居产品近几万的售价,也确实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最后,操作控制形式仍待深化。当下的众多智能家居产品的控制更多的是依赖于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这也就以为这一旦离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睁眼瞎”的情况就会出现。
如何打破发展魔咒?
市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靠的是开拓。如若国内企业若无法突破观念和技术瓶颈,智能家居领域将再迎寒潮。
观念转变方面,应首先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尽早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实现不同功能产品、不同品牌产品间的兼容问题,形成整体的智能家具解决方案;其次,应改变轻售后的服务理念,智能家居产品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售后的整个体验过程中,用户反馈及产品迭代服务才是智能家居厂商最应该关注的,而这正是目前智能家居企业普遍缺乏的。
技术创新方面,首先应提高智能家居的实用性,立足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提升产品的“存在感”;其次,应提升智能家具产品的交互功能,相比刻板的指令式交互,使用智能语音技术无疑更便捷,用户只需将需求直接告诉智能家居,它就能听懂并执行,用户可以脱离手机APP,从局限的操控中解放出来,本质上实现智能家居让生活更简便的愿景。
只有当智能家居变得更为智能、更深入人心,这股发展热潮方不会逐渐沉默。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