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请求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构建请求行:
- 浏览器根据用户提供的URL来构建一个HTTP请求。请求行包括三个部分:请求方法(如GET、POST)、请求的资源路径和HTTP版本号。
查找浏览器缓存:
- 在真正发送请求之前,浏览器会先检查本地缓存中是否有这个请求的响应结果。如果有且没有过期,那么就直接使用缓存中的数据,否则继续执行下一步。
准备IP地址和端口号:
- 根据URL中的域名解析出服务器的IP地址,并确定需要连接的TCP端口(默认为80或443)。
等待TCP队列(仅适用于HTTP/1.1):
- 如果是HTTP/1.1版本的请求,在建立TCP连接之前还需要确认当前请求是否需要在建立TCP连接前排队等候。这是因为HTTP/1.1允许复用TCP连接以提高性能。
建立TCP连接:
- 使用TCP协议与服务器建立连接。这涉及到三次握手过程,确保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通道已经准备好。
发送HTTP请求头:
- 一旦TCP连接建立成功,浏览器将开始发送HTTP请求报文。首先发送的是请求行,接着是一系列的请求头,它们包含了关于请求的各种信息,如Accept、Cookie、User-Agent等。
发送HTTP请求体:
- 对于POST、PUT等带有请求体的方法,此时浏览器会发送请求体数据。例如表单提交的数据会被编码后随请求一起发送到服务器。
服务器处理请求:
- 服务器接收到完整的请求后,会对请求进行处理。这可能涉及数据库查询、文件操作或其他业务逻辑。
服务器返回响应:
- 处理完成后,服务器构建HTTP响应报文并将其通过已建立的TCP连接发送回给客户端。响应报文包含状态行、响应头以及可选的响应体。
关闭TCP连接:
- 完成数据传输后,通常情况下TCP连接会被关闭。但在HTTP/1.1中,如果请求头指定了
Connection: keep-alive
,则该连接可能会被保持一段时间以便重用。
- 完成数据传输后,通常情况下TCP连接会被关闭。但在HTTP/1.1中,如果请求头指定了
浏览器接收响应:
- 浏览器从TCP连接中读取响应数据,解析响应报文并展示给用户。
更新浏览器缓存:
- 如果响应头指示了某些内容应该被缓存,浏览器会将其存储起来,以便后续的请求可以直接使用。
以上就是HTTP请求的基本流程。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HTTP版本(如HTTP/1.0、HTTP/1.1和HTTP/2)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