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家庭生活与家族联系仍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最为重要的部分。鉴于此,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必须创设足够的家庭、家族生活空间,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重建民间信仰体系,让家规民约成为基层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而重建基层社会秩序。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从理论研讨、战略规划向具体落实、全面展开方向逐步推进,人们普遍期待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为拓展城市生活空间、完善城市生活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降低城市运营成本发挥重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比较偏重于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数据的综合开发、新能源的大量普及、机器人的全面上岗等可能对城市的软硬件系统重构产生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这反映了一种物质本位、技术本位、管理本位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走人文本位的建设路径,以提升人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为根本目的,从而最终实现人的智慧生存。当代社会物质丰裕、技术发达,这些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社会文化属性。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自然地趋向于过城邦生活的动物。马克思也明确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先进设施,另一方面也要非常注重体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文化内涵。
第一,运用现代技术,体现文化传承。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帝国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曾经影响和支配中国两千余年的文化传统出现了严重的损毁和断裂。但是,已经积淀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传统不仅无法切断,而且无时无刻不对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与现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能是盲目模仿西方的高大上建筑设计,或是简单套用高精尖的数字技术设备,而是要积极地发掘中国文化传统里的鲜活元素,使之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发酵剂,让传统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究竟什么才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基本元素可谓见仁见智,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之中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服饰风格、居住方式、书写系统、思维模式均有自身独特之处,值得好好总结、细细品味、慢慢开掘。如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些独特方面予以呈现,这样的智慧城市才是中国的、民族的,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民族气派,也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所喜爱,也只有这样的智慧城市才能为多样化的世界文明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才能成为世界智慧城市中名副其实的东方之珠。
第二,创设物理空间,重建信仰体系。现代城市人满为患,可是西方各国大小城市之中教堂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对很多西方人而言,那里是周末的最佳去处,是灵魂的最后归宿。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家族本位的社会,中国人都具有很强的家族观念,总是潜藏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这种家族观念如果作为一种信仰来看待,那就是祖先崇拜,在我们的民族就是对三皇五帝的崇拜,在每个家族就是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在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依然是普遍的民间家族观念,家庭生活与家族联系仍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最为重要的部分。鉴于此,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必须创设足够的家庭、家族生活空间,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重建民间信仰体系,让家规民约成为基层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而重建基层社会秩序。
第三,丰富人际交往,积累社会资本。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很多人沉迷于手机、电脑提供的网络虚拟空间,人际交往显著减少。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网络与健全的公民社会的形成对于积累社会资本、建立社会信任、促进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法国的沙龙文化、意大利的广场集会都是公民社会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历史名著《左传》所记载的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中,乡校就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对于优化社会政治治理很有帮助。正如子产所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论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有利于促进和丰富人际交往,以城市居民为主体,以现代技术为手段,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跨楼组社会交往平台,吸引和组织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活动,引导人们从“修身齐家”的家族生活圈拓展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生活圈。为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公共管理部门要全方位开放透明,要有足够的市民活动和交往空间,便于广大城市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基层社区要实现民主自治,在导入大量人工智能设施的基础上,由基层民众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第四,提升生活品质,实现智慧生存。智慧城市建设是人类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从物质主义时代向后物质主义时代、从现代化浪潮向后现代化浪潮迈进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宏大愿景。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开启的一个新的篇章。因此,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不能只着眼于解决温饱问题和达到小康水平,而是应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从而实现智慧生存。
在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很多地方设计和引入了智慧交通、智慧住房、智慧电网、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教学、智慧饮食等,生活的智能化与便利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这些无疑有助于智慧生存,但不等于智慧生存。智能不等于智慧,智能+文化才可能是智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提升生活品质实现智慧生存,必须建设大量的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文化设施,并使它们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