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败局:重大业务选择一错再错

简介:

日本有多少百年老店?没有找到官方统计,但研究日本经营问题的学者田久保善彦在一篇文章中说,创业100年的企业有2万6000多家,创业200年以上的也有1200家。至于创业300年的为600家,400年的190家,500年以上的有40家。以日本人在记录上特别认真的传统,田久保提出的数字,笔者认为是可信的。

日本有如此多的长寿企业,和这个国家几乎没有发生过像样的农民起义,寺院神社基本上是父子相传,重视家族传承的社会风气有关。但企业毕竟是需要经营的,经营不善导致企业破产,这样的情况在哪个时代都会发生,百年企业能够有两万家,这怎么说都是一个壮举。

日本对企业的看法、经营特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在日本给人感受最深的是,太多的人认为家族、企业、社团、宗教等等,该是永远存续的团体组织。为了这个团体或者组织,很多时候日本人肯鞠躬尽瘁,不惜性命。在团体及组织之上是地方行政,再往上是国家。日本人有多么的爱国,这很难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但日本人都特别爱自己所属的家族、团体(或者是组织),这点是无疑的。日本所有组织几乎没有叛徒、没有归顺其他国家的“汉奸”这样的词汇,是因为大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所属的家族、团体是永久存续的,这让日本人的效忠变得特别的坚固。

这样的风气需要以一种很简单的方式固化下来。如果为某个目的临时搭建一个“帮”的话,把目的说清楚就可以了,但在日本“搭帮”现象不是很多,企业是要永久办下去的,一旦开始做企业,这家企业在生存了数年或者十几年后,它们往往会开始树立自己的“社是”(企业纲领),并传承下去。

笔者每年在日本采访的企业至少有几十家,三十多年调查或者采访的企业数量该在千家以上,其中很多企业是反复去采访过的。给人的印象是,不是很大的企业,也会有自己的“社是”。一天的工作开始前,全公司的人共同背诵社是,之后是领导的简单致辞,布置最新任务等等。企业原则就这样一点一点地传承着。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搭帮或者用时髦一点的词来说是“项目合作”变成了一种常态,很多时候无需背上沉重的资产,不需要用历史的方式把一切都固化下来。但是,互联网时代大企业依旧会很大,胜者通吃的现象会更加普遍。一家有历史沉淀的企业,能够应对更多的风险,让在这个企业工作的人能具有更多的创新机会,有更稳定的作业形态。

日本企业也有其问题,即便是百年老店也有顷刻倒塌的风险,而且百年老店不一定就是大企业。

笔者希望在秦朔朋友圈里,能有一个小小的角落,在这里与读者分享日本百年老店的历史,白描其现状,管见一斑,让中国企业借鉴其经营经验,吸取失败教训。

开篇从东芝公司谈起。

东芝遭遇核电危机

东芝公司创立于1904年6月25日。日本最重要的三家重电企业均创办于一百年前后。日立创立于1910年,三菱电机稍微晚了一点,于1921年创业,如今也是快百年了。

百年东芝,目前遭遇的最大危机来自核电,如果东芝的股票不得不从日本证券交易市场退市,那么这该是东芝在核电问题上彻底失败的结果。业务选择,特别是在重大业务的选择上一错再错,让今天的东芝处境相当的艰难。

  | 东芝氢能源研发中心揭幕

东芝从电灯开始做起,渐渐深入到了发电业务中,后来逐步成为日本最重要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核电也是其业务的一部分。

让东芝发生巨大变化的是西田厚聪,他在2005年上任后推行“积极的经营”。常年在国外从事市场方面的工作,熟悉国外市场,与国外企业家有较多的交流,西田总裁希望把国际上流行的经营模式带到东芝公司来。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了2006年1月。这年,东芝以54亿美元(当时合6370亿日元)从英国核燃料公司(BNFL)那里收购了核电技术企业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WEC)。收购完成后,笔者有几次采访西田总裁的机会,每次也都问及并购西屋公司一事。西田总裁的回答从未发生过变化,他一直认为,2000年以后,国际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能源的缺乏,能源的争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问题,石油、煤炭价格的持续上升,让核电变得更为廉价。国际社会对地球温室化问题的重视,需要人类去开拓新的能源,通过这样的新能源,在维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减排,减少温室化现象。西田选择的解决方案是,押宝核电事业。

笔者在西田任总裁期间,数次问到54亿美元的并购,是不是把东芝的流动资金大部分用上,今后再去发展其他业务,让东芝在资金上会感到比较困难?回收如此庞大的并购资金,让企业有一定的利润可赚,会不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风险很大等问题。

在2006年到2009年的数次采访西田总裁的时候,他在回答笔者提出的问题上,有较大的变化。在2009年6月西田卸任前,整个国际社会对核电的需求有了较为快速的增加。不仅美国如此,过去没有建核电站技术、资金的国家,如土耳其、越南等等,也开始进入到了核电市场中,而更多的国家在计划建核电站。

“我们在并购西屋时设想的回收费用所用的时间,在这些年不断减少。”西田总裁说。

  | 东芝集团总裁Masashi Muromachi在公司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但同时,笔者看到东芝在不断销售自己的其他资产,以保证有较多的流动资金用于日常的经营。并购了西屋后,东芝很快以210亿日元的价格,卖掉了东芝EMI公司,接着还卖掉了银座东芝大楼(1610亿日元),2008年接着卖了公司办公大楼、在大阪梅田的办公楼,获得1500亿日元。采访西田总裁时,也问到了处理公司资产问题,他回答“这是选择与集中的结果。”想一想也对,毕竟核电一上就是几十年的项目,核电做好了,东芝几十年的业务就能稳稳地拿在手中。至于东芝在西田任总裁时期从DVD业务等方面的退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战略退却。不过当时也能感受到东芝的危机。过分的集中,尤其在西田时代,将业务集中到了核电与半导体上,产业链开始变短,东芝更像在和未来对赌。

人算不如天算

2011年3月,日本东北地方大地震,东京电力公司福岛核电站三座反应堆当即烧穿,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同等规模的世界最大核事故发生在了日本。尽管日本政府、企业在相关消息的封锁上做了很多努力,但对核电的不信任该是那以后日本的社会现象。

世界很多国家建设核电站的计划因此开始停顿,安倍晋三上台后,维持日本的核电政策,向世界推销日本核电站,为此做了诸多的努力,但不论是土耳其还是越南,最后日本企业能否拿下建造电站的业务,实在难说。

2014年,笔者与日本的一家核电企业的董事外出旅行,谈到2006年该公司与东芝竞价并购西屋公司时,这位董事回忆说,他们的出价是25亿到30亿美元,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东芝为何能够拿出54亿美元来。

很快到了2015年,东芝账务造假的丑闻被披露了出来。其中较多的是和核电相关的造假。西屋公司的品牌估价,按日本媒体的说法是高估了2000亿日元。东芝公司的股票被放进了“整理栏”。东芝股票退市,已经绝非天方夜谭。

  | 东芝表示正就财务违规问题接受美国司法部调查

2016年年底,忽然从报纸上看到东芝子公司西屋,并购了美国核电工程企业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CB&I),并购价格为2.29亿美元(约270亿日元)。向相关方面问询是谁作出的这个决定时,竟然无人能够回答。接着看到日本媒体报道说,CB&I公司的评估价格实际上是“零”,其在美国建设的核电项目已经多次停工,今后指望盈利几乎没有可能。

12月25日及26日两天,本来已经在股市上属于要注意的东芝股票遭到狂抛,两天下来东芝在证券市场上的损失为5600亿日元,整个东芝的市价不足100亿美元。去杭州或者在北京随便找个IT富豪,便足以把整个东芝买下来了。

集中精力、财力做核电,在2005年前后怎么看都值得,但6年后,到了2011年3月,不论安倍内阁如何制定维持日本核电的相关政策,但在日本今后不可能建设新核电站,去国外建设,企业需要带入大量的资本,东芝就算是账务造假没有被揭露出来,从2011年以后的效益看,也没有这方面的富裕资金。产业链太短,半导体中闪存业务能和韩国及中国台湾企业竞争,但需要不断大量资金投入,这方面已经让东芝财务感受到了相当的艰难。需要更大更多投资的核电站建设,东芝根本玩不起来。子公司西屋对此更加清楚,混乱中拍出去2.29亿美元,将东芝公司雪上加霜。

百年老店东芝,在2006年作出的并购西屋的决断,2016年底西屋公司并购CB&I的选择,如果说前者多少算是个经营上决断的失误,但10年后这个失误让东芝在核电问题上几乎走上了绝路。看看东芝的半导体、电梯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制造能力,虽然依旧能与其他企业竞争,但拿那里的一点利润去补核电的亏损,多少有精卫填海的感觉。

没有福岛核电站事故,东芝能否像西田总裁设想的那样,保有数十年的业务,让企业有稳固的收入?从前苏联、日本及美国的现状看,可能性甚微。今后几年该是核电站事故多发期,每次核电事故的出现,都让核电建设企业、核电站本身难以支付各种赔偿。东芝建设的核电站越多,在相关事故中需要赔付的金额也越大,就算日本没有发生福岛核电事故,但最后由于核电业务拉垮东芝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人算不如天算,东芝自从2006年并购西屋后,“天”大概已经给东芝预备了这样一条绝路。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