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随着城市扩张、人口增长与流动,到2030年,全球33%的居民将生活在城市。而到2050年,这一比例会上升至70%,即超过60亿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另据统计,1990年全球的超级大城市仅有10个,而到2030年,超级大城市的数量将上升到41个。毫无疑问,城市化贯穿于现代社会构建过程的始终,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的必经之路。
而在构建智慧城市过程中,科技是最强大的势能。智慧城市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检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等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让城市管理和运行更加高效。
今天,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大幕,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技术这“三驾马车”在推进城市化、实现城市的“智慧”加持上展现出了无可匹敌的速度与能量。
因此,只有借助数字技术,城市才能顺利升级为智慧城市,人与自然才能在其中和谐共存,经济也将赢得长久繁荣。
不止于满足居民衣食住行用
城市建设归根结底要为民众服务,更好的居住环境、更高效的生活方式是人们不变的诉求。如果说眼下人们“衣食住行用”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那么智慧城市不仅会使“衣食住行用”的资源更富足,其数字系统也将让这一过程变得更顺畅、更个性化。
比如,一站式市民服务中心会使居民办事流程最大程度简化,办事效率最大幅度提升。自证母子关系、办证要盖十几个章的繁杂情况将成为历史。例如,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已经将政府业务全面云化,借助资源虚拟化手段实现了更加高效、灵活、环保的新型办公流程。
早在2013年,就有数字技术研发企业开启了“未来城市”计划,通过和政府的深入合作,共同摸索出全球城市化建设、社会发展等重大领域的转型发展之道。在中国,“未来城市”项目已与海南、云南、武汉、温州、长春、株洲等多个省市合作,涵盖交通、能源、环境、医疗等8大领域。通过政务的数字化转型,各地方政府能更高效地在公共服务及关键基础设施领域进行管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针对相应的问题提供多达30种先进解决方案。比如,海南智能旅游产业的智慧合作,管理部门可以借助城市指标仪表盘,从客流、交通、餐饮等环节得到实时数据更新,直观掌控全局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反应。
城市日常交通会产生海量数据,数字技术软件通过专业的技术洞察,对北京出租车日常运营中的数据进行挖掘,以此优化出租车路线、推动拼车模式的应用、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碳排放,以期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未来智慧城市的服务与居民的需求将实现双向沟通,居民能得到的帮助不再只局限于既有的服务范畴;相反,市政和企业的服务项目将会根据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比如,居民可以将自己的反馈——路况问题、银行ATM机故障等问题,通过终端设备实时传达给道路或者银行人员进行处理,服务和需求通过双向沟通将会有机结合。
同样,在和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领域,智慧城市可以凭借数字技术提供更个性化的保障。以上海市儿童医院为例,其年门诊量达209万人次,平均每天接诊近6000位患儿。为了更好地应对近年来患者数量和门诊压力的持续增长,上海市儿童医院构建起了一套以患者为中心、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业务与运营管理信息系统。据统计,新系统启用后实现了病历联网和个性化服务,患者的平均就诊时间由原来的 4 小时以上减少到了 2 小时以下,降幅超过50%。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近年来,各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创造了无数财富神话。但城市环境因此遭受的破坏也让人类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
今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题为《联合国部门携手应对导致不健康的环境根源》的文章。文章指出, 每年有大约1260万人死于与环境危害相关的疾病,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气候变化,约占全球每年死亡人数的1/4。
以空气污染为例,虽然城市仅占地表面积2%,但产生的碳排放量却占总量的75%。由燃烧能源造成的大气污染引发的心脏病、肺病甚至癌症,导致每年约650万人丧生。这也是近两年雾霾问题不断困扰政府和民众的症结所在。
保护城市环境与每位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借助数字技术,智慧城市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目前,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优化城市环境的软件研发工程正在推进。比如,针对愈演愈烈的雾霾问题,通过大数据来监测和预报细粒度空气质量,该项服务覆盖了中国300多个城市,可以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以及单独的城市进行未来48小时的空气质量预测。通过预测未来空气质量情况,城市居民将凭借提示信息适时做好防霾准备。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