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中实现层次聚类模型

简介: R语言中实现层次聚类模型

大家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你展示如何在R中进行层次聚类。


什么是分层聚类?

分层聚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它可以自下而上地构建层次结构,并且不需要我们事先指定聚类的数量。

该算法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每个数据点放入其自己的群集中。

确定最近的两个群集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群集。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数据点位于一个群集中。

一旦完成,它通常由树状结构表示。

 

 

让我们看看分层聚类算法可以做得多好。我们可以使用hclust这个。hclust要求我们以距离矩阵的形式提供数据。我们可以通过使用dist。默认情况下,使用完整的链接方法。

这会生成以下树形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群集总数的最佳选择是3或4: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使用所需数量的群集来切断树cutree。

现在,让我们将它与原始物种进行比较。

 

它看起来像算法成功地将物种setosa的所有花分为簇1,并将virginica分为簇2 。

让我们看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连接方法更好。这一次,我们将使用平均连接方法:

这给了我们以下树状图:

我们可以看到,群集数量的两个最佳选择是3或5.让我们用cutree它来将它降到3个群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次,该算法在聚类数据方面做得更好,只有6个数据点出错。

我们可以如下绘制它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

这给了我们下面的图表:

内部颜色与外部颜色不匹配的所有点都是不正确聚类的点。

有问题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
3天前
|
算法 数据挖掘
R语言中的非线性回归模型
【4月更文挑战第27天】本文探讨了R语言中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应用,适用于处理非线性变量关系。模型设定涉及响应变量与解释变量的非线性函数连接,如幂函数、指数函数。参数估计通过最小化残差平方和实现,R提供`nls()`等函数支持。非线性回归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等领域,解决复杂系统中的非线性问题。实践中需注意初始参数选择、局部最优解及模型诊断验证。有效运用非线性回归模型能揭示数据模式,助力数据分析和决策。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中的 K-均值聚类算法及其优缺点
机器学习中的 K-均值聚类算法及其优缺点
118 0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挖掘
08 机器学习 -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
08 机器学习 -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
52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R语言实现逻辑回归模型
首先,本章节使用到的数据集是ISLR包中的Default数据集,数据包含客户信息的模拟数据集。这里的目的是预测哪些客户将拖欠他们的信用卡债务,这个数据集有1w条数据,3个特征
497 0
R语言实现逻辑回归模型
|
4天前
|
算法 数据挖掘
R语言使用混合模型GMM进行聚类
R语言使用混合模型GMM进行聚类
|
4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R语言中的聚类分析技术
【4月更文挑战第26天】R语言在聚类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层次聚类、K-均值、K-中心点、DBSCAN和高斯混合模型等多种方法。K-means通过最小化点到簇质心距离进行聚类,而K-medoids在`cluster`包的`pam`函数中实现,对异常值有较强鲁棒性。层次聚类利用`hclust`函数创建多层次结构,适合解释数据层次。`fpc`包的`dbscan`实现DBSCAN,能处理不均匀分布数据。聚类数量确定可借助轮廓系数、戴维斯-邦丁指数和肘部方法。`clvalid`包提供聚类验证,`ggplot2`用于结果可视化。R语言的聚类工具覆盖广泛,支持数据探索和理解。
|
14天前
|
文字识别 算法 数据挖掘
基于模型的聚类和R语言中的高斯混合模型
基于模型的聚类和R语言中的高斯混合模型
14 0
|
14天前
|
算法 Windows
R语言通过WinBUGS对MGARCH和MSV模型进行贝叶斯估计和比较
R语言通过WinBUGS对MGARCH和MSV模型进行贝叶斯估计和比较
16 0
|
1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维度降维与特征选择:scikit-learn的实用技巧
【4月更文挑战第17天】本文介绍了机器学习中scikit-learn库的维度降维和特征选择技巧。维度降维包括PCA(线性降维)和t-SNE(非线性降维),用于处理高维数据。特征选择则涵盖过滤法(如方差阈值)、包装法(如RFE)和嵌入法(如基于信息增益的树模型)。实践时需注意数据理解、交叉验证、结合业务背景以及避免数据泄露。这些方法能提升模型性能和可解释性。
|
1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R语言谱聚类、K-MEANS聚类分析非线性环状数据比较
R语言谱聚类、K-MEANS聚类分析非线性环状数据比较
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