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第13天:模型性能评估指标

简介: 机器学习第13天:模型性能评估指标



交叉验证

保留交叉验证

介绍

将数据集划分为两部分,训练集与测试集,这也是简单任务中常用的方法,其实没有很好地体现交叉验证的思想

使用代码

# 导入库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 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参数分别为总数据集,测试集的比例
train, test = train_test_split(data, test_size=0.2)

k-折交叉验证

介绍

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子集,每次采用k-1个子集作为训练集,剩下的一个作为测试集,然后再重新选择,使每一个子集都做一次测试集,所以整个过程总共训练k次,得到k组结果,最后将这k组结果取平均,得到最终结果,这就是交叉验证的思想

使用代码

# 导入库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KFol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 设置K值,这里假设K=5
k_fold = KFold(n_splits=5, shuffle=True, random_state=42)
 
# 初始化模型,这里以随机森林为例
model = RandomForestClassifier()
 
# 使用K折交叉验证
scores = cross_val_score(model, X, y, cv=k_fold)

留一交叉验证

介绍

与k折验证思想一致,只是子集的数量和数据集的大小一样,往往在数据集较小的时候使用这种方法

混淆矩阵

介绍

在分类任务中,我们可以用混淆矩阵来判断模型的性能,混淆矩阵记录了A类被分为B类的次数,以下是一个动物识别任务的混淆矩阵,要知道cat被预测成了几次dog,那么就查看混淆矩阵的第1行第2列

使用代码

# 导入库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 打印混淆矩阵,参数为真实结果与预测结果
print(confusion_matrix(y, y_pred))

精度与召回率

介绍

要解释精度与召回率,我们先定义几个量

TP:模型预测为正且真实值为正的数量

FP:模型预测为正且真实值为负的数量

FN:模型预测为负且真实值为正的数量

精度

精度就是模型正确预测的正类在所有预测为正类中的比例

召回率

召回率就是模型正确预测的正类在所有正类中的比例

区别

可能还是有点混淆?其实精度高就是宁愿不预测,也不愿意预测错,召回率高就是宁愿预测错,也不愿意遗漏正类,我们具体来看两个场景

在地震预测中,我们是要提高召回率还是精度?显而易见,召回率,因为我们宁愿预测器错误地提醒我们,也不愿意当地震来临时它不报警

那么在食品检测中呢?当然要提高精度,因为我们宁愿健康的食品被误判为不合格,也不愿意有不合格的食品进入市场

召回率与精度两个指标不可兼得,我们要根据具体任务做出取舍

使用代码

# 导入库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precision_score, recall_score
 
 
# 使用精度评估函数,参数是真实结果与预测结果
print(precision_score(y, y_pred))
 
# 使用召回率评估函数,参数是真实结果与预测结果
print(recall_score(y, y_pred))

偏差与方差

介绍

偏差衡量一个模型预测结果和真实值的差距,偏差高往往代表模型欠拟合

方差衡量模型在不同数据集上预测的差异,方差高往往代表模型过拟合

区别

具有高偏差的模型对训练数据和新数据的表现都较差,因为它们未能捕捉到数据的复杂性。

具有高方差的模型在训练数据上可能表现得很好,但对新数据的泛化能力差,因为它们过于依赖于训练数据的细节。

结语

机器学习模型性能测量对于评估模型的质量、选择最佳模型、调整模型超参数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预测新数据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评估模型质量: 通过性能测量,你可以了解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表现如何。这有助于判断模型是否足够复杂以捕捉数据中的模式,同时又不过度拟合训练数据。
  2. 选择最佳模型: 在比较不同模型时,性能测量是选择最佳模型的关键因素。你可以通过比较模型在相同任务上的性能指标来确定哪个模型更适合你的问题。
  3. 调整模型超参数: 通过观察模型在不同超参数设置下的性能,你可以调整超参数以提高模型的性能。性能测量可以指导你在超参数搜索空间中寻找最佳设置。
  4. 评估泛化能力: 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良好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在新数据上也能表现良好。性能测量帮助你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即模型对未见过的数据的预测能力。
  5. 支持业务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模型的性能直接关系到业务的决策。例如,在医疗领域,一个精确的疾病预测模型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计划。
  6. 改进模型: 通过分析性能测量的结果,你可以识别模型的弱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模型,例如增加训练数据、特征工程、选择更合适的模型等。

觉得有用的话就订阅下本专栏吧,感谢阅读

相关文章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安全
差分隐私机器学习:通过添加噪声让模型更安全,也更智能
本文探讨在敏感数据上应用差分隐私(DP)进行机器学习的挑战与实践。通过模拟DP-SGD算法,在模型训练中注入噪声以保护个人隐私。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保持71%准确率和0.79 AUC的同时,具备良好泛化能力,但也带来少数类预测精度下降的问题。研究强调差分隐私应作为模型设计的核心考量,而非事后补救,并提出在参数调优、扰动策略选择和隐私预算管理等方面的优化路径。
182 3
差分隐私机器学习:通过添加噪声让模型更安全,也更智能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分布式计算 Java
Java 大视界 -- Java 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在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分类中的优化与应用(199)
本文探讨了Java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模型在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分类中的优化与应用。面对传统方法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结合Hadoop、Spark与深度学习框架,实现了高效、精准的分类。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Java在数据处理、模型融合与参数调优中的强大能力,推动遥感图像分类迈向新高度。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Java
Java 大视界 -- Java 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在游戏用户行为分析与游戏平衡优化中的应用(190)
本文探讨了Java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模型在游戏用户行为分析及游戏平衡优化中的应用。通过数据采集、预处理与聚类分析,开发者可深入洞察玩家行为特征,构建个性化运营策略。同时,利用回归模型优化游戏数值与付费机制,提升游戏公平性与用户体验。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Java
Java 大视界 -- Java 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在舆情分析中的情感倾向判断与话题追踪(185)
本篇文章深入探讨了Java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在舆情分析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情感倾向判断与话题追踪的技术实现。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Java生态工具如Hadoop、Hive、Weka和Deeplearning4j进行舆情数据处理、情感分类与趋势预测,揭示了其在企业品牌管理与政府决策中的重要价值。文章还展望了多模态融合、实时性提升及个性化服务等未来发展方向。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20分钟掌握机器学习算法指南
在短短20分钟内,从零开始理解主流机器学习算法的工作原理,掌握算法选择策略,并建立对神经网络的直观认识。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帮助你告别算法选择的困惑,轻松踏入AI的大门。
|
10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挖掘
K-means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聚类方法,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来简化数据结构
K-means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聚类方法,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来简化数据结构。本文介绍了K-means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初始化、数据点分配与簇中心更新等步骤,以及如何在Python中实现该算法,最后讨论了其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1013 6
|
5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Kubernetes
【重磅发布】AllData数据中台核心功能:机器学习算法平台
杭州奥零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专注于数据中台业务,维护开源项目AllData并提供商业版解决方案。AllData提供数据集成、存储、开发、治理及BI展示等一站式服务,支持AI大模型应用,助力企业高效利用数据价值。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AI训练师入行指南(三):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架构选择
从淘金到雕琢,将原始数据炼成智能珠宝!本文带您走进数字珠宝工坊,用算法工具打磨数据金砂。从基础的经典算法到精密的深度学习模型,结合电商、医疗、金融等场景实战,手把手教您选择合适工具,打造价值连城的智能应用。掌握AutoML改装套件与模型蒸馏术,让复杂问题迎刃而解。握紧算法刻刀,为数字世界雕刻文明!
205 6
|
7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基于机器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matlab仿真,对比GRNN,PNN,DNN以及BP四种网络
本项目展示了人脸识别算法的运行效果(无水印),基于MATLAB2022A开发。核心程序包含详细中文注释及操作视频。理论部分介绍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概率神经网络(PNN)、深度神经网络(DNN)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涵盖各算法的结构特点与性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