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电力设备勘探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简介:

电力设备勘探行业发展迅速,EPC模式占比超过80%。我国电力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可为电力工程提供从投资决策到建设实施及运营维护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包括勘察设计、咨询服务、工程管理、工程总承包等,其中工程总承包为行业主要收入来源。过去十年里,工程总承包业务快速扩张,行业业务总量提高较快,新签合同总额不断增长。根据中国电力规划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行业新签合同总额达到1202.82亿元,同比增长7.89%,2005至2015年间行业新签合同额平均增长速度达19.11%。EPC总承包商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不再以单独的分包商身份建设项目,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协同运作,可以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的衔接问题、减少采购与施工的中间环节,解决实用性、技术性、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现今国际通用的项目建设方式。近年来,EPC新签合同额也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张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凭借更快的增速,其在新签合同总额中的占比也在逐年上升。根据协会的统计,2015EPC新签合同额985.88亿元,较上年增长12.96%,占当年行业新签合同总额的81.96%,而在过去十一年间,其新签合同额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28.74%,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电力设备探勘行业新签合同额及总承包合同额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机电力行业项目经验丰富,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中机电力是一家集电力工程设计、工程管理、设备成套以及工程总承包的工程公司,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的统计排名,2015年中机电力工程总承包完成合同额位居第29位,2016年位居第20位;在以电力工程总承包为主要业务的企业中,中机电力位居行业前5名,2014年度和2015年度的总承包新签合同市场份额分别为3.79%和8.39%,市场份额稳步增长,是位列中电工程、中能建、中电建之后最大的电力工程勘察设计公司,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中机电力包括火电、光伏、输变电和供热四大EPC项目板块,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承担着全国大机组、大容量、高电压等级的发电以及输变电工程设计任务。

2015年总承包新签合同额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一带一路”提供新的机遇,沿线国家用电水平较低。电力EPC收入是中机电力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能源基础设施联通又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领域,《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在电力方面关键是要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一带一路”覆盖国家总人口达到46亿,而绝大部分国家用电水平和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全球各国用电量水平可以按照人均用电量分为四档:北美、北欧及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人均用电量在一万千瓦时以上,处于第一档;德国、法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人均用电量则在5000-10000千瓦时,处于第二档;中国、哈萨克斯坦、东欧等新兴市场人均用电量约为2000-5000千瓦时,处于第三档;人均用电量不足2000千瓦时的国家则主要分布在中亚、中亚、非洲,处于第四档。绝大部分"一带一路"覆盖国家处于第三档和第四档,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本身具有加大电力投资的刚性需求。

世界各国人均用电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清洁电力建造项目众多,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较快。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我国电力EPC业务的主要海外市场就在东南亚、印巴、非洲等区域,这些地区正处于电力供应不足、未来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的发展阶段,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据预测,到2040年,东南亚地区电力需求预计将增长80%,为此需要增加4亿千瓦的电力装机容量。第三世界国家为增加电力供应覆盖面也进行了政策规划:印度计划到2022年,达到1.75亿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巴基斯坦计划到2018年新增300-35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而非洲联盟在2015年宣布将动员200亿美元发展清洁能源计划,预计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技术水平日趋成熟,其高性价比受到各国的青睐,我国对外承包业务快速发展。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新签订的对外承包合同金额2100亿元,是2001年的16倍之多,完成营业额1540亿元,同比增长8%。

中国对外承包合同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年全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电力EPC将成为一带一路政策推进下电力行业率先兑现业绩的领域,中国核工业、国家电网、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纷纷在沿线国家开发项目,扩大市场份额。国内的勘察设计行业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有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益。

一带一路电力工程代表性项目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
|
存储 缓存 API
探索后端技术:构建高效、可扩展的系统架构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后端技术是构建任何成功应用程序的关键。它不仅涉及数据存储和处理,还包括确保系统的高效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本文将深入探讨后端开发的核心概念,包括数据库设计、服务器端编程、API 开发以及云服务等。我们将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到更高级的主题,如微服务架构和容器化技术。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后端开发指南,帮助大家构建出既高效又具有高度可扩展性的系统架构。
325 14
|
Kubernetes 应用服务中间件 nginx
深入了解 `kubectl`:Kubernetes 命令行工具
深入了解 `kubectl`:Kubernetes 命令行工具
346 1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开发工具
大语言模型的直接偏好优化(DPO)对齐在PAI-QuickStart实践
阿里云的人工智能平台PAI,作为一站式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平台,对DPO算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无论是开发者还是企业客户,都可以通过PAI-QuickStart轻松实现大语言模型的DPO对齐微调。本文以阿里云最近推出的开源大型语言模型Qwen2(通义千问2)系列为例,介绍如何在PAI-QuickStart实现Qwen2的DPO算法对齐微调。
|
算法
滑动奇异频谱分析:数据驱动的非平稳信号分解工具(Matlab代码实现)
滑动奇异频谱分析:数据驱动的非平稳信号分解工具(Matlab代码实现)
180 0
|
9天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
PostgreSQL 18 发布,快来 PolarDB 尝鲜!
PostgreSQL 18 发布,PolarDB for PostgreSQL 全面兼容。新版本支持异步I/O、UUIDv7、虚拟生成列、逻辑复制增强及OAuth认证,显著提升性能与安全。PolarDB-PG 18 支持存算分离架构,融合海量弹性存储与极致计算性能,搭配丰富插件生态,为企业提供高效、稳定、灵活的云数据库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