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说:谷歌重返中国,没有那么容易

简介:

2005年谷歌进入中国市场,2010年因政策等原因深感“水土不服”,谷歌宣布搜索服务业务退出中国市场,包括谷歌搜索和谷歌邮箱在内的多项服务目前均无法正常使用。

但是,谷歌大中华区仍保留了大约500名雇员,分布于内地、香港和台湾的办事处,谷歌香港的服务器也一直在运行。

谷歌翻译和谷歌地图在内地也仍然可以打开,而且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用的基本都是谷歌安卓的系统。谷歌并没有完全离开中国。

2015年就有消息称Google Play 应用商店将作为谷歌回归中国市场的第一款产品回归中国。

之后又有媒体曝出,谷歌已在上海自贸区注册了一家外国法人独资公司——澎集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作为谷歌重返中国的“壳公司”。

如今,皮查伊公开表态,谷歌是否真的会回来呢?

一、中国市场的蛋糕不容忽视

其实,在谷歌撤出中国市场之前。它的份额就已经被本土的百度超过。

谷歌是2010年撤出中国的。而在2009年,Google中国市场份额为18.9%,百度为76%。

与2008年相比,去年Google中国市场份额下滑 1.8个百分点,百度市场份额提高2.8个百分点。

但是,整个中国搜索市场的盘子是不断扩大的。

在谷歌撤出的时候,中国搜索市场的规模大约是100亿人民币,而2015年中国搜索市场的规模大约是800亿人民币。

如果百度重返中国市场,还能占据20%左右的份额,那也是160亿人民币的市场,这个优惠是巨大的。

而且,谷歌的业务并不仅仅限于搜索。

由于谷歌撤出中国,在智能手机的升级浪潮中,谷歌白白给中国厂商提供了操作系统,而它自己的服务却进不了中国。

原本谷歌自己有最大的应用商店Google Play,而在中国这个市场被百度,360和手机厂商自己预装的应用商店给分享了。

类似的业务还有很多,谷歌因为搜索的水土不服,白白放弃了10多亿人口的消费大市场,这个代价有些太大。

而且,谷歌正在发力的人工智能同样需要中国的庞大市场,如果中国市场进不了,谷歌的未来同样前景不乐观。

所以,谷歌一直保留了大中华区的雇员,桑德尔皮查伊也谈到要重返中国市场。

二、谷歌重返中国会带来什么?

如果谷歌与政府达成默契,顺利回归的话,那对中国的多个互联网企业都会造成严重冲击。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百度,百度这几年搜索业务占据绝对优势,虽然有360的搅局,但是总体来说,什么360,搜狗还是不能与百度抗衡的。

它们只是模仿者,比技术比内容距离百度都很远。

谷歌则完全不同,谷歌虽然当年在中国的时候输给了百度,但是谷歌的口碑一直都很不错。

一旦谷歌重返中国市场,百度必然会被切下一块或大或小的蛋糕。

而比百度更惨的是360,搜狗这些厂商,当年百度谷歌都在的时候,两家占据了接近95%的市场份额,如果谷歌回来,两家巨头垄断,小搜素引擎会很难说。

而且对360来说,一旦谷歌回来,原本是大生意的APP分发也会被分走一块大蛋糕。

总之,只要是谷歌涉足的领域,国内互联网厂商都会有麻烦。

因为谷歌的实力太强了,没有贸易壁垒自由竞争的话,能与谷歌匹敌的只有寥寥几家而已。

三、谷歌回来没有那么容易

我们知道,谷歌离开中国并非情愿,而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件。而背后涉及到谷歌与政府关系的问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谷歌一直是不太受欢迎的角色,早在谷歌进入中国之前,谷歌网站就多次被屏蔽。

而当谷歌进入中国之后,政府对谷歌也一直不太放心。

特别在棱镜门之后,谷歌,IBM,苹果等企业都涉及其中。政府在核心部门开始去IBM,去Oracle,去EMC。苹果手机在一定级别的领导中也不再受到欢迎。

而且中国对舆论的控制是在收紧,这个时候谷歌要重返中国,恐怕会更加水土不服。

谷歌所做的业务,很容易影响舆论,也很容易获取各种信息。从国家安全和维稳的角度,谷歌必须做相当大的让步才能赢得中国政府的信任,开展业务。这对谷歌来说难度也很大。

所以,谷歌想要回归中国,但是回来真没有那么容易。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
|
3月前
|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安全
【通义】AI视界|苹果和谷歌受罚,欧盟监管部门“连斩”美国科技巨头。
苹果前设计官乔尼·艾夫确认正与OpenAI合作开发AI硬件,结合其设计经验与OpenAI技术,预期将推出革新智能设备。同时,苹果和谷歌因税务与垄断问题遭欧盟处罚,显示欧盟加强监管科技巨头。此外,新版Siri将在AI加持下于明年推出,提供更流畅的交互体验。微软则与上海医疗机构合作,运用AI辅助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最后,三哩岛核电站重启以满足微软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
|
人工智能 计算机视觉
[转]AI创业公司收购竞赛:苹果领跑,谷歌第二|全球快讯
长期以来,AI一直是各行业科技领导者的一个关注焦点。从零售到农业,各个领域里的大企业都在努力将机器学习整合到他们的产品中。但是与此同时,AI人才却严重短缺。 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导致了对顶级AI创业公司的激烈争夺,其中许多创业公司还处于早期研发和融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