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构建以太网交换网络

简介: 3. 构建以太网交换网络

3.1 实验一:以太网基础与 VLAN 配置实验

3.1.1 实验介绍

3.1.1.1 关于本实验

以太网是一种基于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共享通讯介质的数据网络通讯技术。当主机数目较多时会导致冲突严重、广播泛滥、性能显著下降甚至造成网络不可用等问题。通过交换机实现 LAN 互连虽然可以解决冲突严重的问题,但仍然不能隔离广播报文和提升网络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 VLAN 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把一个 LAN 划分成多个逻辑的 VLAN,每个VLAN 是一个广播域,VLAN 内的主机间通信就和在一个 LAN 内一样,而 VLAN 间则不能直接互通,这样,广播报文就被限制在一个 VLAN 内。

本实验通过配置华为交换机设备,了解并熟悉 VLAN 技术的相关配置。

3.1.1.2 实验目的

  1. 掌握 VLAN 的创建方法
  2. 掌握 Access、Trunk 和 Hybrid 类型接口的配置方法
  3. 掌握基于接口划分 VLAN 的配置方法
  4. 掌握基于 MAC 地址划分 VLAN 的配置方法
  5. 掌握 MAC 地址表及 VLAN 信息的查看方式

3.1.1.3 实验组网介绍

3.1.2 实验任务配置

3.1.2.1  实验背景

某公司根据业务需求,需要对其二层网络进行 VLAN 划分。同时,VLAN 10为特殊 VLAN,为了保证信息安全,只有某些特殊的 PC 才可以通过 VLAN 10 进行网络访问。

如实验拓扑图所示,可以在 S1 和 S2 交换机上配置基于接口划分 VLAN,把业务相同的用户连接的接口划分到同一 VLAN。同时,可以在 S2 上配置基于MAC地址划分 VLAN,绑定特殊 PC 的 MAC 地址。

3.1.2.2 配置思路

1.创建VLAN

2.配置交换机基于接口划分 VLAN

3.配置交换机基于 MAC 地址划分 VLAN

3.1.2.3 配置步骤

步骤 1、配置设备名称

略。

步骤 2、配置设备 IP 地址

配置 R1 和 R2 的 IP 地址,其中物理口地址分别为 10.1.2.1/24 和 10.1.10.1/24

配置 S3 和 S4 的 IP 地址,其中逻辑口 VLANIF 3 地址分别为 10.1.3.1/24 和 10.1.3.2/24(场景 2:适用于 S3 和 S4 不支持二层接口切换为三层接口的环境)

1. 交换机 S3 和 S4 上创建 VLAN 3        vlan 3

2. 配置交换机S3和S4的接口为Access接口,并将接口划入对应的VLAN

port link-type access

port default vlan 3

3. 创建VLANIF并配置相应的IP地址        int vlani 数字

步骤 3、创建 VLAN

# 在交换机 S1 和 S2 上创建VLAN 2、3、10        vlan ba 2 to 3 10

VLAN 2、3、10创建成功。

步骤 4、 配置基于接口划分 VLAN

# 配置交换机 S1 和 S2 连接终端的接口为 Access 接口,并将接口划入对应的 VLAN

# 配置交换机 S1 和 S2 的互联接口为 Trunk 接口,并仅允许 VLAN 2、3通过

port trunk all vlan 2 3

# VLAN 1默认就在允许通过列表中,若无实际业务用途,出于安全考虑,一般要将它删除

undo port trunk all vlan 1

步骤 5、配置基于 MAC 地址划分 VLAN

# 查看设备 MAC 地址        display bridge mac

# 配置交换机 S2,让 PC 的 MAC 地址与 VLAN 10 关联

mac-vlan mac-address 地址

基于 MAC 划分 VLAN 指将 MAC 地址与 VLAN 关联,按照报文的源 MAC 地址来定义 VLAN 成员,将指定报文添加该 VLAN 的 Tag 后发送。用户在变换物理位置时,不需要重新划分 VLAN,提高了终端用户的安全性和接入的灵活性

# 配置交换机 S2 的 Ethernet0/0/1 接口为 Hybrid 接口,并允许基于 MAC 地址划分的 VLAN 通过当前 Hybrid 接口

port hybrid untagged vlan

在Access口和Trunk口上,只有基于MAC划分的VLAN和PVID相同时,才可以正常使用。所以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推荐在Hybrid口上配置,可以接收多个VLAN不带标签通过

# 配置交换机 S1 和 S2 的互联接口允许 VLAN 10 通过

# 配置交换机 S2,使能其两个接口基于 MAC 地址划分 VLAN 功能

mac-vlan enable

若想使通过接口的报文按照基于MAC地址划分的VLAN转发,必须使用使能接口的MAC VLAN功能

步骤 6、查看配置信息

# 查看交换机的 VLAN 信息        dis vlan

# 查看交换机的 MAC-VLAN 信息

dis mac-vlan vlan

3.1.3 结果验证

检测设备连通性,验证 VLAN 配置结果

1、在 S3 上执行 Ping 命令,使得 S3 可以 Ping 通 S4。

2、在 R1 上执行 Ping 命令,使得 R1 与谁都无法 Ping 通。

3、在 S1 和 S2 上通过 display mac-address verbose,查看交换机的 MAC 地址表。

至此,如果笔者觉得此文章对您有帮助麻烦动动小手评论点点赞收藏和关注,谢谢支持!!


相关文章
|
1月前
|
存储 监控 安全
单位网络监控软件:Java 技术驱动的高效网络监管体系构建
在数字化办公时代,构建基于Java技术的单位网络监控软件至关重要。该软件能精准监管单位网络活动,保障信息安全,提升工作效率。通过网络流量监测、访问控制及连接状态监控等模块,实现高效网络监管,确保网络稳定、安全、高效运行。
58 11
|
14天前
|
运维 监控 Cloud Native
构建深度可观测、可集成的网络智能运维平台
本文介绍了构建深度可观测、可集成的网络智能运维平台(简称NIS),旨在解决云上网络运维面临的复杂挑战。内容涵盖云网络运维的三大难题、打造云原生AIOps工具集的解决思路、可观测性对业务稳定的重要性,以及产品发布的亮点,包括流量分析NPM、网络架构巡检和自动化运维OpenAPI,助力客户实现自助运维与优化。
|
14天前
|
人工智能 大数据 网络性能优化
构建超大带宽、超高性能及稳定可观测的全球互联网络
本次课程聚焦构建超大带宽、超高性能及稳定可观测的全球互联网络。首先介绍全球互联网络的功能与应用场景,涵盖云企业网、转发路由器等产品。接着探讨AI时代下全球互联网络面临的挑战,如大规模带宽需求、超低时延、极致稳定性和全面可观测性,并分享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升级转发路由器、基于时延的流量调度和增强网络稳定性。最后宣布降价措施,降低数据与算力连接成本,助力企业全球化发展。
|
24天前
|
数据采集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基于AI的网络流量分析:构建智能化运维体系
基于AI的网络流量分析:构建智能化运维体系
112 13
|
1月前
|
云安全 人工智能 安全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深度学习入门:用Python构建你的第一个神经网络
在人工智能的海洋中,深度学习是那艘能够带你远航的船。本文将作为你的航标,引导你搭建第一个神经网络模型,让你领略深度学习的魅力。通过简单直观的语言和实例,我们将一起探索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模式,体验从零开始创造智能系统的快感。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启航吧!
87 3
|
2月前
|
数据采集 XML 存储
构建高效的Python网络爬虫:从入门到实践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读者从零开始构建一个高效的Python网络爬虫。我们将探索爬虫的基本原理、核心组件以及如何利用Python的强大库进行数据抓取和处理。文章不仅提供理论指导,还结合实战案例,让读者能够快速掌握爬虫技术,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无论你是编程新手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开发者,都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
30天前
|
SQL 安全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知识分享####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已成为个人和企业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本文将探讨网络安全漏洞、加密技术以及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
67 17
|
1月前
|
存储 SQL 安全
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关于网络安全漏洞、加密技术、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分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将介绍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分析常见的网络安全漏洞及其危害,探讨加密技术在保障网络安全中的作用,并强调提高安全意识的必要性。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应对策略,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
1月前
|
SQL 安全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关于网络安全漏洞、加密技术、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分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将从网络安全漏洞、加密技术和安全意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读者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防范能力。通过分析常见的网络安全漏洞,介绍加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强调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帮助读者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网络信息安全。
5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