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自动化在于信任,而非技术

简介:

我们可以自动化动作,而不自动化决策……

image

一直以来的反馈都表明,至少安全团队是非常渴求自动化的。但这种渴望受制于怀疑和恐惧。怀疑威胁检测的准确性,恐惧威胁控制或缓解响应自动化的后果,以及自动化出错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破坏。

长期工作于网络安全领域的人知道,这种现象并不新鲜。反垃圾邮件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的承诺尚历历在目,对其异常和攻击检测能力的过度自信所造成的混乱,就开始啪啪打脸。

安全自动化

很多公司都有IPS,但却以非阻塞模式运行,直接降级成入侵检测系统(IDS)使用。而且这种趋势至今未减:公司企业引入自动化功能到现有技术中,比如安全信息及事件管理(SIEM)、终端检测与响应(EDR)、安全自动化与编配(SAO)解决方案等,但却不相信它们的自动化能力,仅仅在发送通知或执行威胁情报查询之类基本任务上应用自动化。

这基本上无视了检测功能已大幅改进的事实,尤其是在应用了行为建模和机器学习驱动的方法之后。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千万别尝试用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因为问题本身就不是基于技术的,而是基于信任——或者信任的缺失。这里面涉及的3个基本原则是:

安全运营团队可评估风险影响,但评估不出对生产的影响

安全运营团队深居象牙塔内,专注在威胁的风险和影响上,难以建立并维护对生产环节现状的感知。受影响系统是不是任务关键的?系统是否不稳定?是否遗留系统?系统当前是用于处理年度财务报告,还是在被付费客户使用?这些问题,安全运营团队往往难以感知。

禁用无关紧要的用户账户看起来很简单,但该用户账户很可能是用于执行关键过程的。依赖、复杂性和未知因素,都是自动化的痛脚。这些正好是大多数安全运营团队要么缺乏要么信息过时的数据点——但却对事件响应或修复过程的执行方式有影响。这并不是说事件或漏洞根本不用处理,而是强调需要额外的时间或特定的方式进行处理。

可以自动化动作,但不自动化决策

当然,可被自动化的东西,远不止实际控制或修复响应过程。很多工作,比如事件优先级划分、额外所需信息及上下文的获取、利益相关者通知等,都可以被自动化。另外,若动作已经过审查,也是可以自动化的。最简单的场景里,这意味着向IT运营团队发送事件通知——包括问题描述、潜在影响、解决问题所需的动作等,然后请他们确认动作执行,或者拒绝执行自动化动作而手动处理。我们可以自动化动作,而不自动化决策。

可随信任与信心的增加而扩展自动化

IT运营往往过载,于是从安全运营到IT运营的传递,往往在响应上有长长的延迟。在诸如勒索软件之类的事情情况下,这种延迟意味着,是控制住局面还是只能灾难恢复的差别,是单纯的事件还是完完全全的数据泄露的差别。工作过载的一队人会反对能让自己更轻松的办法,这简直是违反人类直觉的事,然而,人性就是这样。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帮助缓解疑虑和担忧,建立信任和信心。

方法就是:记录哪些动作是手工执行的——同个动作由人代替机器执行的次数,并计算出人和机器做同个动作在所消耗时间与资源上的差异。其思想精髓在于:如果多次接到需要相同手工动作的类似事件通知,那么此类事件便可以很安全地自动化处理。毕竟,我们有审计线索来证明这一点,也有数据来建立业务案例。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能收集数据,勾勒出哪些事务或位置不能安全地自动化。

或许在某个业务部门可以安全进行的自动化,在另一个业务部门就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自动化过程必须支持粒度,无论是指标收集,还是自动化配置时。理想状态下,不管使用哪种自动化技术,都必须支持该方法,并提供所需的各项指标。技术可以辅助建立信任,但最终,必须让你期望信任你的对象感受到。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目录
相关文章
|
8月前
|
存储 运维 安全
2024.3.18隐语训练营第1讲笔记:数据可信流通,从运维信任到技术信任
数据二十条提出了要建立数据可信流通体系,使得数据可以安全的流转起来。但由于在数据流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使得信任四要素全部遭到破坏,导致信任降级甚至崩塌。为了应对这些风险,要实现从运维信任到技术信任的转变,针对信任的各个要素,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简要介绍了安全可信基础设施的融合布局。
101 3
|
8月前
|
运维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课1-数据可信流通,从运维信任到技术信任
构建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关键在于建立技术信任。该体系基于信任四要素:身份确认、利益依赖、能力预期及行为后果。数据内循环时,持有方负责数据安全;外循环则面临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为实现可信流通,需由运维信任转向技术信任,依托密码学和可信计算技术,并遵循数据二十条政策。技术手段包括可信应用身份、使用权跨域管控、安全分级标准和全链路审计,确保内外循环的数据管控。基础设施——密态天空计算,支持以隐私计算为核心的密态数联网,实现责任界定的全链路数据安全。
|
8月前
|
存储 运维 安全
2024-3-18隐语学习笔记:数据可信流通,从运维信任到技术信任
数据要素可信流通,重构技术信任体系。信任四要素:身份可确认,利益可依赖,能力有预期,行为有后果。外循环中四要素遭到破坏,导致信任降级甚至崩塌:责任主体不清,能力参差不齐,利益诉求不一致,责任链路难追溯。数据可信流通 需要从运维信任走向技术信任。
|
8月前
|
运维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
1月前
|
Java 测试技术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软件测试中的自动化策略与工具应用
在软件开发的快速迭代中,自动化测试以其高效、稳定的特点成为了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深入探讨自动化测试的核心概念、常见工具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自动化测试策略,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帮助团队提升测试效率和软件质量。
|
2月前
|
安全 数据建模 网络安全
OVSSL与DVSSL:一场关于信任与便捷的较量
OVSSL和DVSSL是SSL证书的两种类型,各有特点。DVSSL如同“宅男”,只需验证域名所有权,快速便宜,适合个人和小型网站。而OVSSL则像“暖男”,需验证企业和域名信息,提供更高信任度,适合企业官网和电商平台。选择哪种,取决于你的需求。
|
7月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物联网
零信任在企业中的5个盲点
零信任在企业中的5个盲点
|
7月前
|
存储 运维 安全
导论|数据可信流通 从运维信任到技术信任
《数据二十条》提出建立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强调全流程合规与监管,确保数据来源合法、隐私保护和交易规范。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但面临身份确认、利益依赖、能力预期和行为后果的信任挑战。安全事件暴露了所有权保障和越权使用风险,外循环模式下责任主体不清、利益不一致等问题突显。为解决信任问题,需从运维信任转向技术信任,利用密码学和可信计算实现身份确认、利益对齐、能力预期和行为审计。关键技术包括可信数字身份验证、使用权跨域管控、安全分级测评和全链路审计。数据密态时代借助密码学保障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控,降低流通风险,实现广域数据的可信流通。基础设施如密态天空计算将支持这一转型。
126 0
|
8月前
|
存储 运维 安全
[隐私计算实训营笔记]第一课——数据可信流通,从运维信任到技术信任
本课以数据要素可信流通,重构技术信任体系为主题,介绍了信任四要素,以及其对应破环的原因,因此需要从运维信任走向技术信任的路线,并最终完成安全可信基础设施的融合布局。 感谢授课人韦韬老师~
|
8月前
|
运维 安全 区块链
隐语训练营第1讲笔记:数据可信流通,从运维信任到技术信任
数据可信流通需要从运维信任转向技术信任,需要安全可信基础设施的融合布局。
84 1